王彩紅 蔡延良 都海晶
制度創新就是人們在現有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條件下,通過創設新的、更能有效激勵人們行為的制度、規范體系來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和變革的創新。所有創新活動都有賴于制度創新的積淀和持續激勵,通過制度創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這是制度創新的積極意義所在。
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們行為和相互關系的規則的變更,是組織與其外部環境相互關系的變更。制度創新的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不斷創造新的知識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社會財富源源不斷地涌現,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同時,良好的制度環境本身也是創新的產物。社會制度表面調節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但實質上調節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據此,要走出僅限于人水關系層面以求解決矛盾的思路,構筑人水和諧的推動系統,科學有效地推進人水關系走向和諧。
一、創新涉水法律、政策體系
在人水失和的種種問題面前,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根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思路,把人水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貫串于涉水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的整體過程。從立法質量、水法規配套實施細則、加強水行政部門的職能、增強公眾的水法規意識等方面精心努力,加強水權法、跨流域調水法和節水法等法規,完善水法規制度體系,堅持依法管水。只有創新構建和貫徹落實水法規,才能有效地規范涉水行業的發展秩序和治水行為,以確保人水和諧目標的實現。
二、創新構建水管理規范體系
要增強水資源管理的科學性,理順水管理的體制。
一是創新水污染治理法律法規,對造成水污染的各種行為進行有效的經濟與法律制裁。特別是要加強排污費和超標排放的罰款的收繳,以改變排污者的行為,補償污染的治理成本,對惡意污染水的行為人進行嚴厲的法律制裁。
二是統籌地下水與地表水、上游與下游、城市用水與農業灌溉用水、工業布局與水資源條件的科學管理。改變水資源管理與水污染控制的分離和國家與地方部門的條塊分割,按照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國家、流域、省、市和縣五級水資源管理機構。通過“一龍管水,多龍治水”的模式,對江河中下游、城市與鄉村、水量與水質、地表水與地下水、供水與需水、用水與防治污染等,實行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建立起城市和農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與節水、治污和回用等統一管理的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一監控,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制度,實現水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公開化,大力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別要加強以流域為單元,建立權威、高效、協調的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實行防洪減災、城鄉供水以及水污染防治、保護水生態環境等的統一管理。以城市為重點,完善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對城鄉防洪、排澇、蓄水、供水、用水、節水、水能開發、污水處理及再利用、地下水回灌等涉水事務實行統一管理。在人與水的關系上,堅持節流與開源并舉,節流優先,治污為本,使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逐步建立節水防污型社會,從而減輕自然災害,合理利用水資源,維系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人水的和諧。
三、創新構建水規劃推進體系
進行水規劃工作,必須將水源保護戰略思想融入其中,做到未雨綢繆。應對缺水危機,就是要在摸清相關水情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把全面規劃與解決本流域、本地區的突出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編制定位清晰、功能互補、協調銜接的現代水管理規劃體系。搞好頂層設計,變被動為主動,促進水與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創新構建水權制度
建立水權制度,是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基礎。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確保公共利益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用水權利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態用水和環境用水。要建立水資源取、供、用、排、回用全過程的用水管理制度體系,健全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健全排污許可制度和污染者付費制度,建立用水計量與統計制度,發展節水高效的農業和生態農業。只有通過水權制度的建立,才能促進水權的明晰和用水權產權的明晰,為水價真正走向市場化管理奠定基礎。
創建完善水權制度,要正確處理資源保護和發展經濟的關系、行政管理與市場機制的關系,既引入市場機制又要加強行政管理。要正確處理價格杠桿和社會承受力的關系,注重運用經濟手段,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價政策。“超用加價,節約有獎,轉讓有償”,充分發揮價格對促進節水和防污的杠桿作用,合理確定和調整回用水價格,促進中水回收和再生水利用。通過價格杠桿推動公眾少用水,用好水,用得起水。要正確處理統一管理和分類指導的關系、開源與節流的關系,既堅持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又要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分類指導,通過適當的措施合理開發新資源,做到開源與節流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