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東+劉逸群
觀看了優課《談生命》,受益匪淺。
首先,教師從文章的標題入手,導入新課。
圍繞“生命”,讓學生談對生命的理解、體會和感悟,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主動地談對生命的理解。由淺入深為學習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因而使學生對生命有了一個淺顯的認識。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做到“我的課堂我做主”,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隨后教師談到名家對生命的深刻認識,導入冰心先生對生命的獨特理解。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從文本入手,找出文中概括性的句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準確地劃分出了層次,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深刻體會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順理成章地解決了文章的結構問題。
其次,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大意。
優質的教學設計,主問題的設計尤為重要,生命“像”什么,生命“是”什么?這一主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對散文的內容有了通篇的認識,能夠感知全文的內容,對文章的內容做到整體的把握。
明確這一主問題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引出語言大師對生命的富有詩意的理解。富有文學色彩的“像”,涵蓋了對生命的深刻理解。本節課教師主要把“一江春水”作為重點講解,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歷程。在生命的過程中,其間遭遇了什么?與人生經歷有什么樣的聯系?按照什么樣的順序來寫?與人生的歷程是怎樣結合起來的?一系列的問題結合在一起,圍繞概括性的句子分析,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文中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樹,用圖片的形式,展現四季不同的色彩,感受生命的燦爛多姿,非常形象直觀。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分析,按照時間順序,感受不同時期的生命精彩,結合不同的階段,以物喻人,讓學生明白,對于自己的人生,就要像小樹一樣,努力奮斗,努力拼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更多姿多彩。生命中的挫折、精彩,讓人們感恩,是這些經歷讓人們得到了成長。教師在教學中,做到了以人為本,彰顯個性。
再次,應該突出讀的重要性,用欣賞的眼光學習散文。
冰心先生的這篇散文,語言優美,是一篇很典范的散文,但是在這堂課上,沒有讓人感受到朗讀帶來的魅力。讀的訓練在課堂上體現得不明顯,缺少有感情的朗讀,就感受不到散文的魅力所在。好的段落,應該讓學生當堂課背誦,讓學生積累,學生才能夠學以致用。有語文味兒的課堂,朗朗的讀書聲是不可或缺的。朱熹先生曾說過:“讀的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這句話真切地表明學習語文,讀在課堂上是別的手段無可替代的。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選取自己喜歡的文字進行閱讀,直至能夠誦讀下來,深入學生的內心,學生將會收獲很多。
比如,在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里,冰心把人生比喻成一江奔騰的春水,比喻成一顆不斷壯大的小樹。江水的東流與生命的流動相對應,而小樹的壯大與人生的發展相吻合,比喻堪稱貼切。生命像江水,巉巖讓江水激蕩,而危崖之后是平沙,夾岸有紅花朵朵;挫折讓生命苦澀,而風雨之后是彩虹,天際有燦爛云霞。生命又像小樹,小樹離不開雨露陽光,而生命也需要培育成長;小樹壯大后為大地灑下綠陰,而人生成長后也應為社會作出貢獻。生命既像江水又像小樹,江水終將歸復大海,小樹終將葉落黃昏,人生終將走到盡頭,但入海的江水可化作甘露,老樹的落葉可變作春泥,那么,奉獻的一生,留給世界的,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
最后,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自由表達。如,讓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重新演繹文本,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朗讀,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權。在小組討論環節中,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大膽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注重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另外,在學生自由表達后,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的思路,抓住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注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