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花
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英語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以語篇為載體,在理解與表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建構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學會學習,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英語學科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探討運用合適的理論指導閱讀教學,以此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其意義不言而喻。
支架理論,要從20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列·斯·韋格斯基(L·S·Vygotsky)提出的“最近發展區域”理論說起,最近發展區是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相交疊的區域。學習者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發展水平區域過渡,個人的實際水平往往難以獨立完成,常常需要一些輔助性的支持,方能順利抵達這個區域,完成學習任務。搭建閱讀支架平臺,提供學習活動支撐,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語篇為載體,在實踐活動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能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下面筆者以廣東版《英語》(下同)六年級下冊Unit6 Feeling Fun的Reading and writing板塊為例,闡述如何依托支架理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思維品質。
該版塊文本是記敘文,主要講述了Tangseng一行人在取經路上遭遇白骨精,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文本內容如下:
Monkey King fights White-Bone Monster
Tangseng, Monkey King, Pigsy, and Sandy were going to the west. When they came to a big mountain, they were hungry and thirsty.
Monkey King drew a magic circle on the ground, and said,“Dont walk out of the circle.” He then went away for food.
White-Bone Monster wanted to eat Tangseng, so it turned into a pretty girl. She took some food, and said to Tangseng, “This is for my parents, but I can give you some.”
Tangseng started to leave the circle. At that moment, Monkey King came back. He beat down Monster. This made Tangseng angry.
Monster didnt give up. It came back twice more: once like the girls mother, again, like the father. Both times, Monkey King hit them to death, but Tangseng became so angry that he sent Monkey King away.
Later, Tangseng was caught by Monster. He knew he was wrong. Luckily, Monkey King returned, and he killed Monster.
一、搭建讀前(Pre-reading)活動支架,激活學生知識儲備
創造思維是一種新穎而有價值的、非結論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其表現為打破慣常解決問題的程式,重新組合既定的感覺體驗,探索規律,得出新思維成果的思維過程。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語言理解能力。Pre-reading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幫助學生了解閱讀背景知識,激活學生已有的認知儲備,把學生推向活躍的學習狀態,以便學生輕松、愉悅、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的故事背景。本故事為《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的內容,六年級的學生對于這個內容的中文版本相當熟悉,因此在讀前活動支架的搭建上,教師設置了以下任務。
1. 30秒NOT STOP TALKING
通過小組內30秒不間斷說出屬于這一類的單詞,在這個Free talk中教師設置了三組類型,instrument, feeling, animal,各單詞之間看起來是獨立的,但實際是有關聯的,可從描述工具、情感、動物的單詞開始,讓學生發揮聯想,在大腦中搜尋該信息的范圍越大,彼此之間的關聯就越大,他們就會開始聯想到孫悟空有金箍棒……
2. 呈現圖片,激活背景,帶著問題進入故事
圖片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有助于學生想象,激活相關知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呈現唐僧四人西天取經的圖片,學生此時借助圖片激活有關《西游記》的背景知識。六年級的學生已經看過中文版的《西游記》,對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比較熟悉,教師再呈現一些《西游記》中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圖片,以此激活學生提取頭腦中關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此時教師順勢搭建一個問題支架: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Monkey King?從而自然、巧妙地將學生的視線和思維引向文本閱讀,學生自然就會有很多問題想了解。
(1)Why Tangsang angry?
(2)Whats Monkey King going to do?
(3)Why Monkey King fights White-Bone Monster?
(4)How does Tangsang feel?
(5)Who is the pretty girl?
學生自己對文本提出想了解的問題,然后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進入故事情境。這種巧妙的打破常規的活動方式,激活了相關知識和文化背景,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進入文本閱讀奠定基礎。
二、豐富讀中(While-reading)活動支架,促進學生探究語言
分析思維也叫邏輯思維,是指經過仔細研究、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確結論的思維方式。
讀中(While-reading)活動是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閱讀的環節。在篇章的閱讀理解過程中,閱讀已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還是一種思維活動,是一種把語言符號通過心理認知轉換成思維符號的復雜過程。因此,這一環節最重要的任務是設法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步深入地探究文本細節和獲得關鍵信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從多方面為學生的閱讀探究搭建一些相關的任務性支架,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有目的地進行探究,邊讀邊完成既定的任務,有效地促進學生探究和思考向深層次發展,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在讀中支架的搭建中,教師設置了如下活動。
1. 根據前后文猜一猜發生了什么
教師出示了一些圖片,并將文章的前后文都呈現了出來,Tangseng, Monkey King, Pigsy and Sandy were going to the west. Monkey King drew a magic circle on the ground. A pretty girl came to them. Monkey King came back, and fight the girl. At last, luckily, Monkey King returned, and killed Monster.
學生通過圖片及前后文提示,猜測將會發生的事情,使學生的閱讀探究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避免讓學生盲目閱讀。
2. 帶著預測理解故事
仔細閱讀暗示先后順序的標志性詞語,借助圖片理解生詞,了解孫悟空做了什么:What did Monkey King do?
First, Monkey King drew a ________ on the ground. Second, Monkey King _______, and he beat down Monster. Third, Monkey King ____ the Monster to death. At last, Monkey King ________, and he _____ the Monster.
通過這一任務性支架搭建,使學生的閱讀從淺入深,從粗到精,使學生對篇章的閱讀理解層層深入,有效地培養和鍛煉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上文本的填充,不但增強了學生探究文本內容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同時還為學生進一步理解Monkey King這個人物奠定基礎。
三、創新讀后(Post-reading)活動支架,促成學生運用語言
想象思維是人體大腦通過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對腦內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或重組的思維活動。想象思維可以說是形象思維的具體化,是人腦借助表象進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類進行創新及其活動的重要的思維形式。
讀后(Post-reading)活動是理解性的檢測環節。閱讀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載體,也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載體,但是以檢測閱讀理解結果為主導的閱讀活動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閱讀教學的讀后活動是讀前、讀中活動的進一步拓展延伸,以讀前和讀中活動為基礎,發展學生相關的英語技能和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一個最佳時機。可是,如果缺乏有力的活動支架作支撐,學生(特別是中下層次的學生)往往難以“攀爬”到理想的高度。因為這個環節是學生不斷地、積極地建構自身知識體系、形成新的能力的過程。提供學習支架目的是使學生借助支架建構出一個穩定的理解,最終能完成任務并順利通過最近發展區,獲得最新的發展。如在讀后環節,為了讓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為學生搭建“攀爬”支架,促使學生得以步步攀升。
1. 搭建開放的想象支架,讓學生有章可循而又不拘一格
文章中假如Monkey King沒有及時趕回來,唐僧一行人命運將會如何呢? What will happen if Monkey King didnt come back? 讓學生打開想象的翅膀,將文本故事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有機結合,為學生創造更多語言運用的機會。
2. 發揮想象,給故事改編一個名字
Monkey King _______ White-Bone Monster.
3. 學習完故事后,對人物角色進行評價
通過這些開放性讀后支架的構建,為學生創造更多語言運用的機會,同時為學生的語言運用鋪平了道路,減少了學生語言建構的焦慮,增強了學生語言運用的信心,更好地實現了課堂閱讀教學的目標,培養了學生想象思維能力。
實踐證明,以支架理論指導英語閱讀教學,在各教學環節精心搭建活動支架,使活動任務具體化,有助于學生領會活動意圖,使學生能夠有目的、有目標、有意義地體驗、實踐、探究和運用語言,易于實現自我超越和體會學習成就感覺,并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閱讀活動支架的搭建,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重復講解,將更加寬裕的時空和活動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