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瑞珊
長期以來,我國0-3歲和3-6歲兩個階段由兩種教養機構承擔教養任務,缺乏權威和統一認識,造成教育體系的割裂,影響了嬰幼兒教育的整體性和連續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嬰幼兒的身體發育和智力開發,普及嬰幼兒早期教育的科學知識和方法”。教育部也明確將0-3歲的嬰幼兒教育納入管理的范疇,提出了“逐漸建成開放的,從0歲到終身的結構合理、相互銜接和溝通的現代教育體系”。實施素質教育的十項行動計劃之一便是實施0-6歲兒童托幼一體化建設行動計劃。這些綱領性文件為我國嬰幼兒教育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帶來了新機遇。
隨著社會對人口素質要求不斷提高,家長對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凸顯,學前教育被賦予了很高的期望值。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幼兒園特色入手,對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實踐進行研究,從而找到更適合幼兒園發展的新途徑。
一、打造區域特色,推動學前教育整體均衡發展
所謂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幼兒園的特色應該是一所幼兒園所表現的與眾不同的色彩和風格,是一所幼兒園特有的,又符合國家培養方向的特征。
2012年10月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來,我們不斷改善學前教育辦園條件,不斷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高保教質量,使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取得較大進步。作為廣州市新城市經濟中心區、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天河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學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區學前教育在滿足社會公益性和普惠性前提下,把如何滿足廣大兒童及家長多樣化、高層次需求作為工作目標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以實驗區項目為引領,在全區幼兒園推動以“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課程改革。一是增強科學保教意識,減少“小學化”傾向。在實踐層面,指導幼兒園對幼兒一日作息時間進行調整,減少教師講授式集體教學活動時間,增加幼兒自由游戲和自選活動時間,保證幼兒戶外活動,幼兒自主學習得到重視,幼兒一日生活不斷優化。二是優化課程體系,提升保教質量。取消“小學化”的拼音、寫字、算術等課程,禁止開辦各種興趣班,突出幼兒游戲價值,逐步優化幼兒園課程。三是提高學習能力,形成“創優提質”的共識。不斷更新教育觀、兒童觀和課程觀,積極探索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課程設計和課程教學,推動了幼兒園課程與游戲活動的有效整合。
二、構建“托幼一體”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
目前,3-6歲的階段教育已經比較成熟和完善,應該加強0-3歲嬰幼兒階段的教養研究。這一階段是兒童語言、情感感知以及思維啟蒙的關鍵時期,也是人類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然而由于在我國長期制度化的學前教育歷史發展,0-3歲階段兒童的教育和3-6歲階段兒童的教育一直處于脫節割裂的狀態。隨著社會對人口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家長對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凸顯,托幼一體化教育的實施改革也是我國學前教育一項劃時代的重要舉措。
托幼一體化學前教育體系構建的根本目的與價值取向是:尊重早期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重視0-3歲嬰幼兒發展與教養活動的研究,整合多種教育資源,實行早期教育的優質開端。整合幼托兩類教育的優勢,形成合力,協調促進我區托兒教育和幼兒教育的有機銜接,完善0-6歲學前教育體系的一體化。構建“托幼一體”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中的思路是:
1. 選擇有條件的幼兒園先行開展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試點。研究致力于探索教育部門、衛生部門和婦聯部門聯動,建立橫向合作、分工明確、協調一致、層次分明的0~6歲早期教育管理體系。在管理體制、政策保障、機構設置、人員培訓等方面統籌管理,整合資源,在實驗區、實驗點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與社會氛圍。
2. 擬以發展公益性嬰幼兒早期教育服務為目標,探索早期教育運營體制、管理制度、服務模式和服務內容等,積累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經驗。選擇有條件的幼兒園創辦服務于3歲以下嬰幼兒的托兒班、親子班,系統研究 0-3歲親子活動的發展目標與系統內容,0-3歲階段保教人員知識、技能、咨詢、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具體培訓。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如舉辦親子教育講座、開通親子教育咨詢熱線、網站、培訓親子教育輔導員等,促使家長自身素質不斷提高和完善。若家長建立正確的親子關系和新的教育觀念及態度,就會以更積極、主動、平等的態度和孩子溝通、互動,改善親子關系,增進親情,改進幼兒家庭教育方法。這樣才能滿足社會家庭對3歲前嬰幼兒潛能開發的需求。
3. 創建區域幼教特色,整體提升保教質量,為0-3歲嬰幼兒開展教育指導,提高0-3歲嬰幼兒保教質量。提供入區、入戶指導,為3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和保姆提供養育知識、技能及相關信息的支持與服務。探索對有特殊困難的嬰幼兒家庭與特殊兒童的指導方式。
4. 加強幼兒園保教指導和課程實踐研究,充分發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早期教育機構的優勢,努力拓展面向社會的教育與服務功能。充分利用正規學前教育機構的資源,拓展其社會服務功能,努力使教育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家庭。以社區為依托,充分挖掘社會的教育資源,使所有0-6歲兒童家長和看護人員受到早期教育的指導,提高科學養育能力。社區應為家長提供早期教育信息和咨詢服務,定期向社區兒童、家長開放。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的各項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幼兒園作為嬰幼兒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場所,構建了嬰幼兒教育體系,直接影響著兒童的發展,特別是利用3-6歲教育和研究中的有效資源和科學手段開展對0-3歲的保教研究工作。只有加強0-3歲嬰幼兒教育的研究,嘗試在嬰幼兒發展目標的持續一致和教育內容的融合滲透方面,有新的發展與突破,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前教育一體化。
“建設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研究”結題報告會舉行
10月21日上午, 2013-2014年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建設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研究”結題報告會在省教育研究院舉行。
項目研究組按照預定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計劃進行了“總-分-總”三個階段的研究工作,開展了省內外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狀況調研考察、近百年尤其是“二戰”以來我國和先進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與發展研究、構建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整體研究和課程教材體系實施研究,認真考慮了影響廣東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改革發展的有關關系和問題。該項目構建了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包括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和普通高中課程體系;研究提出了廣東省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出版了《建設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研究》《中小學思想品德(政治)課程教材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改革與發展研究》等16本專著;發表了一批學術論文。
評審專家組認為,本項目研究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的科目多而完備,尊重科學、遵循規律,為下一步廣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礎;項目研究深度契合當前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能有效促進教師隊伍建設和專業化發展,對扭轉當前中小學教師整體缺乏學科意識的現狀有極大幫助,對廣東基礎教育課程教學與教材發展有重大意義;廣東特色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能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體現時代性和國際性,體現廣東地理歷史和文化特色,能滿足學生未來發展需求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項目成果的應用,將有助于形成有廣東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理論,有助于解決廣東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發展面臨的若干難題,促進基礎教育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