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眉
作為中國“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在《中國新教育》提出“新教育六大行動”,其中一點做法是聆聽窗外的聲音。之所以要“聆聽窗外的聲音”,是因為現在很多學校實行“關門”教育。如果教師缺乏人生閱歷,就難以點燃孩子的人生激情,難以成為孩子心中的榜樣。聆聽窗外的聲音是鼓勵師生關心社會,形成多元的價值觀,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多途徑了解社會的聲音,通過與社會不同階層人士的思想碰撞交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最近,我也邀請家委會,開展了創新的主題班會課。課前我精心設計幻燈片,在微信群誠意邀請各位家長光臨指導,主動參與,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給予孩子多一些表揚鼓勵。并且在班會課結束前,請與會家長結合班會課主題及自己的工作實踐、社會見聞,具體談談感受、收獲。整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感到受益匪淺,整個班的學習氛圍大有改善。以兩節班會課為例。
一、班會課主題:人生贏家的十大準則之首
在確定這次主題之前,我了解到近期一些同學和家長親子關系緊張,有些學生很晚回家卻不提前告知,讓家長擔憂,在微信群發信息引發消極氛圍。有些同學回家后沉迷手機、電視而不顧學習,不愿和家人溝通,又不愿做家務,讓家長非常不滿意。還有一位同學因為特殊的家庭原因,和家長鬧翻,離家出走,夜不歸宿,埋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為此我在班里做了一個調查:你認為現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間最缺乏什么?
A. 金錢 B. 理解
C. 信任 D. 其他
調查結果:選A的0人,選B的30人,選C的7人,選D的4人。
家庭教育中,絕大部分家長還是和孩子缺乏理解與信任。這一點,也是導致部分學生親子關系不和諧的主要原因。
第1環節:幻燈片展示
1938年,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阿列·博克教授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打算追蹤一批人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將他們的一生轉化為一個答案——什么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引入話題)
人生贏家必須具備“十項全能”:標準中有2條跟收入有關,有4條與身心健康有關,有4條與親密關系及社會支持有關。——與母親關系親密者,一年平均多掙8.7萬美元。跟兄弟姐妹相親相愛者,一年平均多掙5.1萬美元。在“親密關系”這項上得分最高的58個人,平均年薪是24.3萬美元。能在30歲前找到“真愛”——無論愛情、友情還是親情,就能大大增加你“人生繁盛”的概率。主持這項研究整整32年的心理學者喬治·瓦利恩特說,愛、溫暖和親密關系,會直接影響人的“應對機制”。活在愛中的人,面對挫折時,可能會選擇拿自己開個玩笑,和朋友一起運動流汗宣泄,接受家人的撫慰和鼓勵……這些“應對方式”,能幫人迅速進入健康振奮的良性循環。反之,“缺愛”的人,遇到挫折時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獨自療傷,而酗酒吸煙等常見的“自我療傷”方式,則是早死的主要誘因。
結論:好消息是,不論你幾歲,都有機會“在愛里獲得重生”。所以,學會愛家人、愛同學老師、關愛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會讓你提高生活質量,成為“人生贏家”。
第2環節:解讀“家長箴言”
幻燈片展示愛的話語:
成功不會主動走向我們,我們必須自己走向成功!孩子們,你們一定行!努力、加油!——-瑋楠媽媽
失敗是成功之母,要勇敢去挑戰失敗才離成功之門不遠,讓我們一起加油吧!——慶龍媽媽
懶惰不是理由,一分辛勤一分收獲。現在努力還不晚,加油吧,孩子們!期望你們好好成長,將來能夠成為國家有用之人。——澤雄媽媽
良好的學風是條件,勤奮刻苦是前提,只要有信心,人永遠不會挫敗,孩子們,加油!——黃敏媽媽
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孩子們,加油!——思敏媽媽
同學們每天踏著晨露,披著霞光,迎著寒風,背著暮光,行走在家與學校之間……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實現個人價值。一切暫時的失誤與挫折都是值得的、可愛的。希望大家努力朝期末沖刺,考試的成績一次比一次優秀!——宇寧家長
第3環節:家委會代表發言
如英家長:“暑假我帶著孩子們回到老家,還帶我的爸爸媽媽去外地旅游,又帶他們去做了全身的健康檢查。有人對我說,這樣花費太大了。但是我想,這樣為父母做一點事非常值得。父母年紀大了,最需要的是我們的陪伴與關心,給他們晚年的幸福感。錢雖花掉了,但只要想著有家人的支持與鼓勵,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去賺更多的錢。錢花掉了,親情還在,才是幸福的事情。相反,如果一個人不懂關愛身邊的親人和朋友,他又能從哪里找到動力去進步、掙錢、成為人生贏家呢?一個不懂關愛他人的人注定是孤獨的、失敗的,一個懂得關愛他人的人注定是人生贏家!”
倩怡家長:“我想講一下我的女兒在家里的表現,她的成績雖然不是全班最優秀的,但她很孝順父母,關心姐弟,經常主動做家務,例如煮飯、拖地、買菜,做作業也從來不用我們督促。有時她做作業做到很晚了,我督促她早點睡覺,她總是說等做完再睡。我覺得這歸功于學校老師教育得好!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體貼父母的難處,真心愛自己的父母,她一定會體現在做家務以及勤奮用功做事方面。希望同學們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加油!”
第4環節:老師總結
通過這次的主題班會課,同學們進一步學會了換位思考,比較全面地了解家長們的積極想法,增加了相互信任,減少了親子間的矛盾沖突。其次,通過聽別人的家庭故事,學習其他優秀同學的榜樣力量,讀懂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傳遞了正能量。最后,學生明確了學習動力可以來自于家庭氛圍,從而明白自己刻苦勤奮、成績優秀與良好的家庭氛圍是雙贏的,引起情感的共鳴。
二、班會課主題:學習動力——智造時代來臨了
初三了,面臨升學壓力,有的學生無法很好適應,出現了一些消極懈怠的行為,導致班風學風出現退步。我設計了“學習動力——智造時代來臨了”主題班會課,并邀請一些家長代表參與班會課。
第1環節:故事激趣
兒子:爸爸,我為什么要上學呢?
爸爸:兒子,你知道吧?一棵小樹長1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當柴燒。10年的樹可以做檁條。20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別的。
如果上6年學,小學畢業,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當個小商小販,小學的知識夠用了。
如果上9年學,初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知識了。
如果上12年學,高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知識了。
如果大學畢業,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梁了。
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他就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
知道了嗎?
兒子:知道了。
爸爸: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
兒子:丟人。
爸爸: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干活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不是說不上學,或上學少就沒用。就像一年的小樹一樣,有用,但用處不如大樹多。不讀書或讀書少也有用,但對社會的貢獻少,他們賺的錢就少。讀書多,花的錢也多,用的時間也多,但是對社會貢獻大,自己賺的錢也多。
第2環節:社會熱點新聞圖片展示
分別展示: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現狀的縮影,LED九州城項目。
東莞——昔日的“世界工廠”的變遷史,“中國制造”的代名詞。
深圳創客世界以“創客世界·創新未來”為主題,舉辦一系列創客活動,并以“結合產業布局、突出區域特色、吸納國際資源、推動創新創業”為原則,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智能制造高端國際化發展,為青年提供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打造創業基地試點和重要孵化中心。
第3環節:看完圖片有什么感受?小組討論交流。
盡快找到學習動力,緊跟時代步伐,首先自己要有思想、有個性追求。平時有什么因素制約著自己變得更加勤奮?有什么與學習無關的因素?周末如何度過?如何充電?
第4環節:家長代表發言
佩倫家長:“我認為現在社會的發展競爭非常激烈。比如大學畢業生去應聘,公司不但要看你的學歷高低,還要看你的口頭表達能力、社團組織能力、現場反應能力,等等,可能幾十個人里才招收一兩個人。所以,同學們在學校讀書,一定要學好豐富的知識,也要培養各種本領,將來才能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發展趨勢。”
西楠家長:“我們家開了一間小廠,平時生意一般,尤其這兩三年,生意越發難做,因為有大廠和我們競爭。我們的技術和機器設備明顯不如別人,只能大多數靠人工,所以比較被動,可能還會裁員。將來我們廠也要引進一些大型機器,聘請一些技術熟練的人員。所以,同學們將來要有一技之長才好生存。”
瑋楠家長:“我現在在一個公司做會計,平時工作很繁瑣,要求很細心,不能出差錯。現在廠里生意不如以前,老板為了縮減開支,要根據每個員工平時的表現來決定其去留。我們還要利用晚上或者周末去進修,學習更多新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保住飯碗,或者有更好的發展。”
本節課的最大亮點是幾位家長的現身說法,給學生傳遞了“第一線”的社會真實現狀,讓學生直接面對社會的激烈競爭,深受震撼。
本欄責任編輯 魏文琦
實習編輯 顏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