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河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和社會水平的不斷發展,對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將就現代林業的營林工作展開探討,并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現代林業;營林;問題;舉措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conomic level and social level, th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also more and more high,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some of the managing work of modern forestry,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view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Modern forestry; Forests; Problem; move
1 現代林業營林工作的意義
雖然我國曾加大力進行過“退耕還林”等工作,但是林業土地還是在逐漸減少,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擴張,導致土地面積大幅度縮減,所以,對林業的管理就愈加重要。通過有效的管理,能夠調節樹木的生長環境等,保證數目的長勢良好,這樣才能保證每個人享受到森林帶來的好處。另一個方面,進行良好的林業管理,能夠減少諸如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如果在多沙漠地區進行林業管理,能夠防風固沙,減少沙塵暴的產生。林業管理對我們的生存也有諸多好處,大面積的綠化,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過濾污濁的空氣,給我們帶來新鮮的空氣和優良的生活環境,對保持生態平衡意義重大【1】。
2 現代營林工作的一些問題
由于現今營林工作仍然處在探索發展階段,所以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問題。第一是森林的數目種類太少,這是由于種子種類比較少造成的,如果營林工作者的水平太低,就會造成樹木的培育工作遇到困難,在進行森林的改造工作時,數量不能達到要求,而且質量也會差強人意【2】。第二是營林工作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由于經濟的發展,造成木材的大量緊缺,如果營林工作不完善,木材產量較少,再加上對市場的考察不周等因素,木材供應難以滿足市場需要,很多營林工作者只注重眼前的經濟效益,忽略了森林的可持續發展,目光短淺。第三是營林工作者沒有發掘出森林的潛在價值,太過重視經濟效益,造成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因素是國家對營林的不重視,營林工作者福利少、工資低,工作缺乏主動性,效率低下。第四是營林工作者的知識水平以及工作素質不夠高,無法滿足森林的維護需求,樹木質量低下,很難保證森林的可持續發展【3】。
3 加強現代營林工作的策略
3.1 因地制宜,效益結合
作為林業發展的基本,營林工作在生態發展和建設中都有重要作用,這些也都需要良好的森林資源支持。國家的政策也讓地方單位和政府加大了營林力度,但是沒有恰當把握,只看到了森林的生態性和公益性,忽視了經濟效益。造成的主要問題就是退耕還林過度,很多林農經濟效益非常差,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這個問題造成林農營林觀念的缺失,對營林工作有反對情緒。營林管理人員應該因地制宜,根據當地情況靈活轉變營林工作力度,同時允許林農使用一部分退耕還林的土地,終止經濟作物,保證自己的生活需求。也可以讓林農在森林中進行草地養殖,通過放牧獲得經濟效益。有的地區為了追求森林發展的速度,種植的樹木種類太過單一,如果發生病蟲害,就很有可能“全軍覆沒”。所以,應該隨著需求不同,靈活的進行營林工作,例如在北方地區,由于氣候比較干燥,風沙天氣較多,就可以種植諸如胡楊、沙棗等樹木,不僅滿足了營林工作的需求,還能夠緩解風沙天氣的影響。
3.2 加強宣傳,提高意識
營林工作是需要多方面工作的,而不僅僅是政府或者單位的工作,同樣需要民眾的支持,民眾的森林保護意識就會顯得至關重要。由于營林工作的不完善,森林保護意識不普及,很多邊遠地區的人民,為了滿足經濟需求,不加限制的大肆破壞森林,而且意識缺乏,造成森林種植工作困難,森林生長遠遠無法滿足砍伐需求,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所以,政府和相關的林業單位,應該加強宣傳,通過講座、傳單、廣播等方式,讓人民了解到森林保護的重要性,還應該著重強調,破壞森林會給他們帶來的不好的影響。通過宣傳工作,能夠在社會上營造出保護森林的氛圍,在群眾中普及森林保護的意識,這樣,群眾才能形成保護森林的主動性,保障森林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綜上,新時期的森林營林工作仍然處在探索發展階段,所以會出現一些問題。林業部門應該因地制宜,加強管理和宣傳,讓森林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通過森林建設和經濟效益兩方面的平衡,做好營林工作。
參考文獻:
[1] 孫文超.探析現代林業營林問題與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3(5):85.
[2] 王連寬.淺談如何做好現代林業營林工作[J].東方企業文化,2013(10):253.
[3] 肖華.探析現代林業營林問題與措施[J].科技致富向導,2012(3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