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秋玲
近年來,資本市場上掀起了一股并購重組的浪潮。為了規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行為,證監會頒布了《上市公司重大重組管理辦法》,要求上市公司購買資產時應提供擬購買資產的盈利預測報告,同時簽訂明確可行的補償協議。但是上市公司未實現業績承諾的新聞卻屢屢被曝出。以斯太爾為例,2014年斯太爾收購了斯太爾動力投資有限公司,其控股股東為此做出了高額利潤承諾。然而,斯太爾2014年業績僅完成32.2%,與此同時控股股東還申請了業績承諾變更,以現金補償的方式代替了原有的股本回購注銷。根據2015年業績快報,斯太爾更是虧損1.9了億元。到底什么是業績承諾?為什么上市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與業績承諾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哪些行業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出現業績承諾難以實現的問題?本文擬通過研究2015年度上市公司對業績承諾未實現的資產的審核報告,揭示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中的業績承諾條款可能帶來的風險。
一、業績承諾機制簡介
業績承諾是指在資產轉讓過程中,轉讓方對資產未來的盈利情況進行的預測,并在未實現預期業績時對購買方予以補償的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兩部分內容:
(一)業績承諾
標的資產的出售方通常會對標的資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盈利情況做出承諾。常見的承諾方式有銷售收入承諾、營業利潤承諾、凈利潤承諾。比較苛刻的盈利補償協議甚至會對應收賬款周轉率、應收賬款回款率、直接客戶貢獻毛利潤占總毛利比等做出承諾。承諾期限一般為3~4年。
(二)損失補償
如果經審計的承諾利潤在盈利預測承諾期內未能達到,則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交易對方應對上市公司進行補償。損失補償一般有現金補償和股份補償兩種方式。
二、2014年上市公司業績承諾實現情況概述
根據2015年度上市公司出具的業績承諾實現情況說明,共有60家上市公司在并購重組中涉及到75家標的資產未完成2014年度的業績承諾,相關交易方需要對此進行損失補償。具體情況如下:
(一)未完成業績承諾企業的行業分布
2014年業績承諾未實現的標的資產主要分布在機械設備與零部件生產、軟件開發與信息服務、礦業與能源開采行業,具體分布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在75個樣本中,約有25%的公司主要生產各種機械設備或者零部件產品,16%的公司提供軟件開發和信息服務,15%的企業從事礦業或者能源開采等,其他涉及的行業還有化工業、材料業、設計業等等。但并購方和標的資產方所處的行業并不是完全匹配的。上市公司在資產重組時可能處于各種原因進行縱向并購、橫向并購,甚至多元化并購。因此從并購方的行業分布來看,出現標的資產業績承諾未實現的上市公司中主要分布在機械設備制造、化工和信息服務行業。
(二)業績承諾完成比例
總體來看,大部分標的資產2014年度業績承諾完成了50%~100%。但是,在75家未完成業績承諾的標的資產中,12%的公司不僅沒有完成業績承諾,反而處于虧損狀態。9.33%的公司業績承諾完成了不到30%,12%的公司業績承諾完成了30%~50%,14.67%的公司業績承諾完成了50%~70%,24%的公司業績承諾完成了70%~90%,18.67%的公司業績承諾完成了90%以上,還有少部分公司沒有公布業績承諾完成情況。
(三)業績承諾未完成的原因
從表1可以看出,在業績承諾未實現的解釋公告中,約一半的上市公司沒有對標的資產業績承諾未實現的原因作出解釋。而在提及原因的企業中,大部分(占總樣本的22.67%)標的資產提到了行業形勢嚴峻給企業經營帶來的沖擊。出現這種情況的標的資產主要處于金屬或者能源類上下游行業,包括礦業開采與產銷、機械設備制造、貴金屬回收等。此外,6.67%的標的資產則是由于項目推遲上線造成實際業績不及預期,這類公司大部分是游戲開發企業,比如中青寶收購的美峰數碼主打產品之一《上古3》推遲到2015年上線,導致公司2014年業績不甚理想。還有5.33%的標的資產業績不達預期是因為存在大客戶依賴,大客戶訂單的減少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盈利狀況。舉例來說,金利科技收購的宇瀚光電主要是為蘋果公司提供手機配件。由于蘋果公司推出新產品采用新工藝,導致公司銘板產品訂單大幅下降,因而未能實現盈利預測。剩余企業業績未達預期的原因則多種多樣,占比較大的有政府新政策出臺、廠區停產建設等。
(四)業績承諾補償方式及執行情況
在75個樣本中,僅有不到1/3的標的資產售出方約定在業績承諾未實現時優先以股份進行補償,懲罰力度不大,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補償措施也沒有全部落實到位。具體來看,70.67%的重組相對方承諾在業績不達標時優先向上市公司進行現金補償,僅有28%的重組相對方承諾優先以股份向上市公司進行補償,不足2%的公司視業績具體完成比例來決定補償方案。在實際執行時,80%的相對方均完成了對上市公司的補償,但有13.33%的上市公司并未公布后續執行情況,更有6.67%的相對方變更了業績承諾。他們或是以現金補償代替股份補償,或是延遲業績承諾期限,或者直接降低后續承諾的業績金額。值得注意的是,在樣本中有2.67%的相對方拒不履行對上市公司的補償,與上市公司發生了訴訟。
三、業績承諾條款的潛在風險與應對方法
(一)業績承諾成為空談屢見不鮮
業績承諾條款的出具本意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然而在實踐中,隨著業績承諾成為資產重組的模式化條款,其實際約束效力逐漸減小,甚至出現了企業為迎合市場預期出具“漂亮”業績承諾的情況。從上文概述中可以發現,業績承諾成為空談的情況屢見不鮮。重要原因之一是標的資產售出方業績承諾未實現的處罰成本太小。在樣本中,約3/4的相對方僅需向上市公司進行現金補償,相比股份補償來說懲罰并不重,更有部分企業直接變更業績承諾或者拒不履行補償。為了加大處罰力度,本文認為監管機構應加強對資產重組的監管,更多的推行股份補償機制作為業績承諾中補償條款的優選方式。同時在承諾期限內,也可以對標的資產出售方獲得的現金或者股份進行鎖定,以防止在日后實際進行補償時難以落實處罰。
(二)短期業績承諾難以為長期發展提供保障
由于業績承諾是對標的資產未來期間盈利情況進行的預測,隨著預測期限的延長,盈利數據的準確度與可信度都會隨之下降。因此,業績承諾期限常常為3~4年。在此之后如果標的資產經營狀況開始或者持續惡化,那么中小投資者將為此買單。因此在投資時,中小投資者要保持理性,避免陷入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炒作的陷阱中。尤其是近一年來證監會已經推出了多項鼓勵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舉措,政府將進一步簡政放權,擴大并購重組取消行政審批的范圍。政府對企業并購重組的背書力度日益減小,更需要投資者學會保護自己的利益,不要因為資產重組中漂亮的業績承諾而失去理性。
參考文獻[1]李曉慧,呂廣原.簽有盈利補償協議企業重組的風險識別與應對——以福建金森重組失敗為例[J].會計之友旬刊,2015,(22):62-67.
[2]呂長江,韓慧博.業績補償承諾、協同效應與并購收益分配[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6):3-13.
[3]張羽中.上市公司業績承諾陷阱[J].財會學習, 2015,(4):10-12.
[4]周士杰.上市公司收購重組中的業績承諾實踐[J].商,2014,(15):35-35.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