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敏
【摘 要】隨著審計監督全覆蓋實施,審計的地位日漸上升,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量也逐漸加大。本文通過對近5年來中國百強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發展的相關數據和指標進行梳理,研究我國審計市場結構變化和中國事務所審計市場的集中度,分析本土十大事務所市場結構的現狀、變化的原因及所存在的弊端,提出通過發展特色服務、擴展新的需求市場、事務所的合并、突破信息系統審計市場等多項措施優化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市場結構。
【關鍵詞】審計;審計市場;會計師事務所
審計界的人都知道,要說會計師事務所,無疑是國際“四大”,國際“四大”多年來占據我國審計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形成對我國本土事務所的擠占和壓力。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國內會計師事務所自身的發展,我國本土事務所瑞華和立信的年收入一度超過了“四大”而躍居綜合排行榜前四,這無疑為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發展壯大帶來了利好的信息,如何拓展市場份額較小的事務所業務,優化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市場結構呢?
一、我國審計市場結構現狀分析
審計市場是指會計師事務所通過對審計資源進行識別、分析、提供審計服務的場所,是審計主體、審計客體和審計交易的集合,它有效并合理地配置了審計資源。審計市場主要受到市場集中度、進入壁壘和行業專業化等的影響。
(一)審計市場集中度分析。
市場集中度主要指那些在行業中領先地位的一家或幾家企業所擁有的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的指標為市場占有率,市場占有率通過審計收入比例、職工人數比例、客戶比例以及客戶資產比例等來衡量。這里選用的是2011~2015年中注協官方披露的前十家會計師事務所綜合排名的信息,通過統計分析這十家事務所總排名、年總收入和注會人數的變化情況來測算市場集中度,并算得這5年來前十大的市場集中度為59%~62%,可見我國前十大會計師事務所綜合收入占前百家及整個審計行業的市場份額很高。
從近5年來前十大會計師事務所的綜合排名情況看來,審計市場中的一個最大的變化是在2013年時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瑞華超過了國際“四大”中的安永和畢馬威而躍居國內事務所排名第三,我國立信事務所則超過了國際“四大”中的畢馬威而躍居本土事務所排名第五,這對于我國國內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可以說是歷史性的巨變,因為此前國際“四大”在我國的綜合排行榜上總是占據著前四名,本土事務所則無緣前四。而經過分析,瑞華是在2013年5月由中瑞岳華與國富浩華兩大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強強聯手后合并而成的,上述兩家在2011年業務收入排名中分列第六及第九。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是在2006年10月,由上海立信長江會計師事務所、北京中天華正會計師事務所、廣東羊城會計師事務所合并而成。后來立信事務所又合并了一些會計師事務所。而在2009年6月,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又與重慶鉑碼會計師事務所,重新組建為新的北京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但立信的綜合排名在合并前后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在第五左右。由此可見,瑞華的快速發展是由于吸收合并為其帶來了大量新的業務,其在2012年~2013年的注冊會計師人數也大幅增加,這也是造成2013年瑞華名次提升的關鍵原因。近5年來本土事務所中除了瑞華和立信比較出色外,第七到第十的事務所幾乎被天健、信永中和、天職國際、大華、大信所包攬。
2011年~2015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十家信息如圖1~3所示:
由上面折線圖我們知道:從總收入和注會人數來看,排前六位的事務所的年總收入遠大于后四位的年總收入,但本土所的注會人數遠大于國際“四大”,這說明本土事務所的注會人均收入遠低于國際“四大”,本土所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還有待加強。同時也說明由于國際“四大”的成立發展時間長,國際地位、名譽塑造、執業質量、運行機制、綜合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全球最高水平導致我國政府和大型企業有了“好大綜合癥”,使國際“四大”掌握了大量的優質客戶。而國內本土事務所從上世紀后期開始創辦并發展,在服務的各方面與國際“四大”相比,仍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可能并沒有太多的優質客戶,且是利用較多的注冊會計師才創造出較高的業務收入,因此,前十家本土事務所中,只有經過合并的實力雄厚的瑞華和立信之外,其他幾家事務所始終處于后幾位。而對于中小型事務所來說,由于我國的國情和特殊體制,使得中小型事務所的業務存在一些壁壘,這也限制了我國中小型事務所的發展。
(二)職業領域分析。
通過查閱資料可知,由于近幾年的次貸危機、歐貸危機等,世界的經濟正在艱難復蘇,加上事務所合并大潮四起及低價競爭愈演愈烈的影響,這些大型事務所也意識到傳統審計業務的危機感,因此紛紛將主營業務轉移到咨詢等其他非傳統業務。可以看到的變化是在2013年,國際“四大”較上一年度的咨詢業務收入增加了7%,且很多本土事務所的非審計業務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其中,天職國際在2013年的咨詢業務增速超過了20%。而國內未上榜前十的事務所主要的營業收入還是審計收入為主。
(三)信息系統審計的發展分析
這些年來由于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的發展,信息系統審計逐漸被大型事務所所重視,信息系統審計業務在事務所的審計業務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統審計(IT審計)是的主體是信息系統,旨在通過獲取證據,以評價判斷信息系統能否保證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來確保企業合理有效地利用其資源以達到高效治理的目的。幾乎所有的上市公司或大型電子商務公司,都特別注重其內部信息系統安全性的問題,因此信息系統審計師也成為了內審和內控的主要參與者,他們要參與企業內部控制的修訂,向決策層提供咨詢,從信息系統入手加強業務風險控制體系的建設和管理,以幫助企業充分考慮信息系統與業務風險控制的協調。
國內十大事務所的業務范圍都包含了IT審計,由于國內事務所的IT審計能力不斷提高,近些年來企業內部逐漸普及會計電算化和業務的聯網,事務所的IT審計業務量也有所提升,信息系統審計將會是我國今后審計業務的一大重要方向和內容。
二、中國審計市場結構優化對策
(一)發展特色服務,擴展新的需求市場。
相比于“國際四大”,我國內資事務所的發展緩慢,尤其是小型事務所,其本身規模小、資金少、人員比較少,不能審計上市公司的年報,不如大型事務所那樣將各個環節都分的十分清楚等,各方面的缺陷都使小型事務所承接的業務量很少。因此小型事務所并不一定要承接審計業務,而要發展特色服務,如代理記賬業務、培訓財會人員等,這幾乎可以說是中小型事務所的出路所在。
由于我國法律法規和國情的特殊性,我國法定審計業務主要限定在上市公司的范圍,另外,國有企業也是法律規定必須審計的。而其他企業的審計則具有可選擇性,如民營企業除需要貸款外,一般無審計需求,因此,我國審計市場的需求不足。我國內資所將主營業務可轉移到IPO、經濟責任審計、會計服務、管理咨詢、遺產審計、捐贈審計等新的領域。
(二)事務所的合并。
瑞華和立信近幾年的崛起,可以說是由各大事務所合并造就的。由此可以看出,雖不至于說是決定因素,但事務所的合并對其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經過合并后,會將雙方的客戶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實質性的整合,拓寬了業務范圍,提升了審計質量。為此,中注協在2012年的時候曾公布過一些關于支持會計師事務所進一步做大做強的一些政策和建議,由此引發了一個問題,我國內資所應該先做大還是先做強?經過上述分析,大事務所比小事務所更容易承接業務、更具有獨立性、也擁有更多選擇客戶的行為,只有事務所的規模變大,業務變多,才可能談及審計服務質量的問題,久而久之,才能真正的做到大且強,因此,可通過事務所合并,擴大事務所的規模。
(三)突破信息系統審計市場。
2010年11月,中注協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首次將審計信息化提上日程,打算在利用五年的時間在審計信息化方面追趕全球發達國家,全力以赴推動信息系統審計在事務所的深度應用,由此可以看出中注協在信息系統審計上的重視程度。并且,隨著當前電子商務以及電子政務等的發展,聯網審計發展越來越快,促使著會計師事務所重視信息系統審計的重視。而到目前階段,我國十大事務所雖然有信息系統審計業務,但業務量并不大,所以,為使本土事務所盡可能的提高審計市場份額,國內本土會計師事務所要重視信息系統審計,全力發展和突破信息系統審計,多引進先進的精通計算機和審計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如國際注冊信息系統審計師(CISA),多承接有關信息系統審計相關業務。
參考文獻[1]王志亮,郭玉清.我國審計市場結構現狀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5,(9).
[2]龔玨.事務所合并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合并的案例分析[J].審計與理財,2013,(4).
[3]李秀艷.我國注冊會計師業務范圍的拓展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6).
(作者單位:西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