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舒
一、引言
在我國公司資本結構模式中,銀行一直是企業外部融資的主要平臺,往往扮演著最大債權人的角色。當企業經營不善進入破產程序時,銀行作為債權方自然希望能夠盡可能地將債權追回,實現自己合法權益的保護。但自2007年6月1日《企業破產法》實施以來,我國企業在面臨資不抵債,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情況時,會傾向于主動或者被動地進行破產重整,而不是選擇進行破產清算。
破產重整跟破產清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新的破產法在立法目標上強調在企業面臨破產情況時,不僅需要考慮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救濟債務人的危機,更多地站在社會利益的角度上,希望將破產帶來的社會損失降到最低。這實際上是秉承了破產制度變遷的歷史規律,即從債權保護模式到債務救濟模式,再到社會本位模式??梢钥闯?,這是經濟快速發展,公司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的產物,現代企業破產倒閉,面臨清算的風險變大,帶來的社會影響面和損失也變得巨大,破產重整是一條協調各方利益的道路。
從破產重整的歷史演變來看,全球各地的重整法律都是以債權人的讓步和犧牲為前提的,如在法國的司法重整程序中,不設置債權人會議之類的集體組織。債權的維護變得十分得困難和難以把握。而在我國,銀行作為企業最大的債權人在面臨由政府主導的破產重整時,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也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本文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綜述。
破產重整制度起源于英國,而后美、法、德、日等國家相繼建立自己的破產重整制度。自確立以來,國外學者對破產重整的研究頗多,這里介紹破產重整效率對債權影響方面的研究成果。
破產重整的效率關系到債權人利益的保護,重整效率越高,債權人利益越容易得到保護;反之,低效率或無效的重整會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White(1989)指出在美國的破產體系中不是通過轉移資源給更高效率的使用者來提升效率,實際上反而阻礙了經濟的效率。因此,沒能考慮到銀行等債權人利益的重整是無效率的重整,會加大債權人利益的損失。
Bebchuk(1988,2000)和Hart(2000)在企業破產重整的價值評估中分析了重整無效率的原因。他們認為導致重整無效率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重整公司的價值確定的復雜性。因此提升對重整企業的價值評估能力,能夠更準確地分析出企業是否能重整成功,以避免在重整和清算間做出錯誤決策而導致債權人受到損失。
James J. White(2004)對有擔保債權在重整中的運作情況進行考察后發現,對于適用第11章程序的公眾公司來說,已經形成了便于有擔保債權人、無擔保債權人、雇員以及其他各方進行討價還價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有擔保債權人巧妙地利用破產法的條款,更重要的是利用他們的經濟地位,與債務人或者經營債務人達成各種協議,減輕了破產法對他們的負面影響,從而獲得了新生。
(二)國內文獻綜述。
我國新《企業破產法》于2006年確定,2007年正式實施,截止2013年6月底,破產重整的上市公司還只有四十家,缺乏實證和理論研究的基礎。因此,目前相關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破產重整的制度設計、破產重整企業的公司治理問題等方面,而相關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于對重整企業的重整過程中債務重組的研究。
其中劉鋒,梁紅漫(2008)認為銀行在與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處于劣勢地位。破產重整案件是由破產企業所在地的法院受理的,這給政府干涉破產重整提供了渠道。如果企業破產倒閉,則會對地方經濟發展與社會秩序的穩定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地方官員的政績,因此政府有介入企業破產重整的動機。建議綜合考慮破產資產與負債的差額、重整企業的規模等因素,以決定由哪一等級的法院啟動破產重整程序,以保證破產重整制度的公平、公正,從而達到保護銀行債權的目的。
盧國鋒(2011)分析了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的兩種主要表現形式,法院可以參照用以辨別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第一,企業借破產之名逃避銀行債務。常用手法有:(1)在申請破產前轉移有效資產,將企業掏空。(2)高值低估,降低銀行債權的受償率,或者將低值無效資產高價抵押給銀行。(3)惡意提高破產費用和員工失業補償等費用,從而使分配給銀行償債的破產財產大幅縮水。第二,借企業改制的機會逃廢債務,常用的手法有:(1)利用分立重組的方式逃廢債務;(2)利用股權分置改革來懸空債務;(3)采用租賃、承包等辦法逃避債務。
三、我國破產重整中銀行債權保護現狀及原因
(一)政府主導的破產重整中銀行債權保護的困境。
自2007年6月以來,我國上市公司破產重整發生數為幾十起,在這些案例中銀行債權都或多或少的做出了讓步,只得到了部分的清償。即使是有擔保的銀行債權,擔保物也會因為時間的過長發生折舊造成貶值,不能完全清償債務。而那些沒有擔保抵押的銀行債權,得到清償的比率只會更低。特別是在法院強制批準的重整計劃中,對銀行債權的清償極低,銀行損失慘重。本文選擇了一些自2007年實施新破產法后,一些企業破產重整計劃債權人清償比例,參見表1。
表1
從表1我們就可以發現,普通債權人的清償比例大多分為兩部分,金額小的部分會得到全額清償,金額大的部分往往清償的比例很低,一般在10%到20%左右,不超過30%。特別是強制批準的重整計劃中受償比例要少于表決通過重整計劃的受償比例,這些強制批準的企業中大多是政府在背后進行主導行為。而在這些企業清償方案中大多數也是對銀行的債權清償是以普通債權的形式,這些銀行債權占到企業債務的60%到70%,甚至是接近80%,這樣的破產方案是以損害銀行的利益為基礎的,單純地將大股東的利益優先得到清償。這對于大部分的銀行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銀行收不回來的企業債權數目很大,一旦變成不良資產,不僅對銀行的持續發展不利,對于我國目前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市場環境也是不利的。
(二)政府主導的破產重整中銀行債權保護困境的原因。
第一,破產重整案件的受理方是債務人住所所在人民法院。由于企業破產帶來的是當地經濟的下降及對社會穩定性負面作用,進而在多方面影響地方政府政績。地方政府不管是出于經濟業績的考量,還是轄區內的社會治安的考慮,都會盡量減少企業破產的發生。同時目前司法獨立具有有限性,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在審理破產案件時難免受地方政府施壓影響,不利于銀行債權的保護。
第二,規定由法院單方面裁定企業能否獲得重整資格。新《企業破產法》第七十一條規定,“法院經審查認為重整申請符合本法規定的,應裁定債務人重整”。按上述規定,企業能否獲得重整資格僅由受理重整申請的法院決定,即債權人的利益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維護,而且人民法院的單方面裁定欠缺透明的決策程序。破產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并不了解人民法院的裁定表決過程。即使是存在表決通過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銀行債權的保護。
四、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相關司法制度,維護破產重整程序的公平與公正。
首先是需要建立跨區域的信息共享機制,來幫助監督重整程序的執行。破產企業的銀行債權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地區,一旦某個地方法院受理了該破產重整案件,將凍結各地相關起訴與強制執行程序,這會牽涉到跨地區的司法訴訟和企業財產的整體估值、變現和清償。建立司法協調機制或安排將所有訴訟進行并案處理,使重整進程相關信息能夠及時在各地法院及債權人間實現共享,以協調各地訴訟、監督重整進程,避免局部地方司法機關或者執行機構借助信息的不透明度,來干擾破產程序的順利執行。
其次改進破產案件統一由債務人住所地法院管轄的做法。受各地經濟發展差異、企業規模大小等因素影響,企業破產重整可能面臨來自地方不同程度的壓力。而破產企業本身在規模、組織模式、治理方式上也會有所差異。應根據重整企業的規模、債權人的地域分布等情況,綜合確定重整程序啟動法院的級別,以維護重整程序的權威性,減輕地方政府保護主義干擾。
(二)借鑒國際經驗,完善重整準入資格審查程序。
在我國《企業破產法》中,重整程序的適用對象與其他破產程序沒有區別,包括一切企業法人。過于寬泛的適用對象可能使重整成為規避破產、逃避和拖延債務的手段,給債權人利益帶來極大的損失。這就需要將破產重整的對象限定范圍進行細致的再分類,如可以將對象限定為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利益具有重大影響的企業。當然這類企業除了滿足這個條件外,最重要的是具有重整價值。通過把經濟與市場的判斷交由專業機構處理,避免單純司法判斷方式及地方干預可能引起的失誤。
其次在企業申請破產重整時,可能本身存在破產欺詐的可能性,特別是會有轉移財產以達到逃避債務的目的,對于這種現象,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評估它是否有重整的價值,更應該關注它破產重整的動機,如果大股東轉移資產,掏空公司反而以破產重整為契機來引入新的資產和資金,并豁免債務來逃避法律的懲罰,這樣的企業顯然只是一個毫無價值的空殼,沒有重整的必要。但現實是我們在制度設計上,沒有很好的衡量機制去向投資者展現企業破產重整的實際情況,而政府在這種破產重整的過程中,也許一開始這個企業就是政府地方債務的融資平臺,所以它自然不會將具體的狀況公布,這種財務狀況。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平臺在重整計劃準備申請前,依靠人民法院和市場的力量先對企業進行一個真實性的考察,對目的和動機以及可行性進行一個可靠的分析。
另外在破產重整的制度設計上,可以引入企業重整保險制度。在相關利益人提出重整申請后,法院裁定受理重整前,可要求作為債務人的企業購買重整保險。一旦重整不成功,債權人即可獲得保險賠償,以彌補重整失敗對債權人權益造成的影響。
(三)銀行應加強內部管理,主動應對制度變化。
首先是加強資產風險管理力度。新《企業破產法》引入的重整制度很大程度上立足于讓破產企業起死回生,因此破產程序啟動后,進入重整程序的可能性較高。為此,債權銀行更應加強貸后管理,對可能或已經形成的不良貸款應及時進行全面跟蹤,采取各種措施,盡可能提高貸款企業進入破產程序之前的清收率?,F在供應鏈融資的構建和實施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特別是在大型企業中會得到逐步地展開。破產重整的企業一般都是相對來說規模和資產比較大的企業、銀行。
其次順應法律制度的發展,完善內部管理制度。
最后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轉變和實體經濟大的增速變緩,加上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銀行主要依靠貸款來實現業績的增長已經不現實。房地產規模的調整和貸款規模近幾年的下滑要求銀行轉變盈利模式,從開發貸轉向投貸結合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目前銀行雖然還不能從事股票直接投資等活動,但是發揮自己的貨幣資金和信息資源優勢與風險投資家合作會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如現在的風險投資往往會尋找優秀的個人合伙來參與項目合作,銀行對于客戶的信貸資信情況都有數據的分析和維護,銀行可以作為中間紐帶來推進合適的客戶參與合作。這些多方的發展方向也會從根本上降低貸款無法收回的風險,更好地應對自身債權利益維護。
參考文獻[1]陳英.破產重整中的利益分析與制度構造[M].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101-102.
[2]李志強.企業重整程序的正當性基礎與規范建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67.
[3]盧國鋒.企業逃廢債與銀行金融債權保護的法律探討[J].武漢金融,2011,(9):17-18.
[4]王化成.財務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0.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