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劍峰 耿道乾
【摘 要】在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人們深刻的意識到能源的可貴,如何發揮現有能源的最大效用、合理開發利用新能源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風電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新能源而備受人們青睞,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風電資源豐富,國家為扶持該地區新興企業出臺了大量優惠政策,盡管如此甘肅省風電企業發展仍然不盡如人意。本文通過分析承接產業轉移大背景下甘肅省風電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機遇和挑戰,從政策扶持、風電技術研發和電網系統統籌規劃三個方面給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能源;風電能;政策扶持;風電技術研發
一、引言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支柱這一觀點已經被世界各國所認可,但鑒于能源的不可再生,在環境保護和能源危機的多重壓力之下,新能源就成了全球各國家不約而同的選擇。風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新能源也日益受到重視,因此,風電產業作為新興能源產業,倍受市場關注和看好。我國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國家也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支持風電產業的發展,因此,近年來出現了新能源產業特別是風電產業的井噴式發展,但這種展雖然速度飛快卻效率低下,數量龐大質量低下。
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省份,尤其是河西走廊,風電資源非常豐富,河西走廊是全國風能、太陽能資源相對富集的地區之一,是世界上高效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的最佳位置。早在2010年,甘肅風電裝機就已經達到550萬千瓦、風電裝機規模躍居為全國第二位。在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省政府制定的《甘肅省承接產業轉移指導目錄》中也將新能源風電產業定為優先發展產業。與此同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及裝備制造業,明確支持甘肅打造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新基地。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國電龍源、大唐、中國電力投資、中廣核等企業開始大力投資甘肅新能源產業。“十二五”期間,甘肅省規劃建成全國重要的千萬千瓦級風電示范基地和大型太陽能發電示范基地。但是,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新能源資源和政策支持的甘肅新能源發展卻面臨著開發質量不高、發電能力過剩與省內消納能力不足的問題,甘肅風電企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截至2016年3月9日,全國117家新能源板塊的上市公司中甘肅省僅占有一個席位——甘肅電投。2014年9月甘肅電投非公開發行股票,扣除發行費用后凈額約為21.30億元,全額用于收購甘肅酒泉匯能風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投資建設瓜州安北第六風電場A區200MW風力發電項目、高臺縣50MWP光伏發電項目及上市公司補充流動資金。2015年全國的風電企業遭遇寒冬,大規模的棄風限電成為風電場的新常態,面臨如此形勢,甘肅風電企業應該如何提高新能源開發質量,實現自身發展,則成為重要的研究問題。
二、甘肅省風電企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一)甘肅省風電企業的發展機遇。
1.甘肅正處在承接產業轉移,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時期。
產業轉移的浪潮正逐漸襲來,產業轉移的大環境給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不僅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還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產業升級,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從而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產業轉移的趨勢不僅要求相關地區要緊緊抓住這個重要的發展契機,更要求全國其他相對發達地區積極參與到西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來,目的是要帶動和引領西部的產業結構更趨于合理,助推西部經濟的良性循環。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省份,承接產業轉移更要注重發揮地區優勢以及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要逐步淘汰過去的高能耗、低效益的產業發展模式,新能源產業應在承接產業轉移中順力而為。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可以有效改善電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支持能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構建健康有效的能源低碳經濟體系。
2.甘肅省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甘肅河西走廊有著得天獨厚的新能源優勢,其中瓜州地區被稱作“世界風庫”,據資料顯示,瓜州地區有效風能儲量約占全國可開發風能總量的七分之一,達到2.37億千瓦。甘肅玉門、酒泉、嘉峪關等地市也有著豐富的風電資源。隨著國家能源戰略的調整,河西地區的新能源產業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發展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
3.河西新能源和新能源裝備制造區發展成果顯著。
甘肅承接產業轉移的六大園區之一——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基地把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作為未來30至50年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結構調整的載體,該園區確立了重點抓風電,整體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工作思路,現該園區建設成果已經十分顯著。截至2015年6月底,甘肅省已建成風電并網裝機容量1 142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578萬千瓦。預計到今年年底,甘肅省風電并網裝機容量超過1 300萬千瓦,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基本建成,光電并網裝機容量將達到6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項目的快速開發,加快了甘肅風電、太陽能發電等裝備制造業及相關產業發展,催生新能源產業發展。
4.政策支持。
各項經濟政策都對新能源尤其是風能產業的發展給與了較大的支持。《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指出,將在2011年~2020年累計直接增加投資于新能源領域5萬億元的規劃,除核電和水電之外,可再生能源投資將達到2~3萬億元,其中風電將占約1.5萬億元,以減輕對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過度消耗。
從國際來看,“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地實施也將助推風電等清潔能源的發展。“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達64個,風電等電力能源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領域之一。另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發布的最新版《全球風電發展年報》預測,未來5年全球風電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2015年全球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5 000萬千瓦,累計裝機突破4億千瓦大關,到2018年新增裝機將達到6 000萬千瓦。
(二)存在的問題。
1.風電行業的技術屏障難以突破。
首先,我國風電行業中只有國電南瑞研發出了直驅永磁風電控制系統,國內其他企業的風電零部件如鑄錠爐、多線切割機、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缺乏核心技術,零部件的生產仍處于進口和學習國外技術階段,這無疑會增加風電企業的建設及運營成本。其次,風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的特點,時有時無,時大時小,難以預測,且風電具有反調峰特性,夜晚用電負荷處于低谷,風電出力卻往往較大,這些特征對風電能源的儲存提出了較高的挑戰,儲能技術屏障不解決,難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最后,我國風電資源和用電負荷中心逆向分布,豐富的風電資源集中于西部地區,高用電負荷中心則主要集中在東部省份。這決定了我國一部分風電必須并網,通過遠距離高壓輸送到負荷中心。跨區特高壓輸送技術瓶頸也成為風能是否有效利用的關鍵。由此可見,技術是棄風嚴重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技術上的突破也因此被給予了厚望。
2.項目支持不足。
風力發電項目的運行特點是項目建設前期投入較大,建設周期較長,資金回收期也較長,因此資金匱乏的問題嚴重制約著風電項目的建設。目前來看,我國風電產業的資金主要依賴于銀行貸款,其主要來自于國內的金融機構,風電項目缺乏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同時,商業銀行對風險項目的貸款不僅制約條件多,利息也沒有優惠,并且貸款期限也遠短于火電和水電項目,這使得風電項目的建設更是雪上加霜。加之,風電項目使用的發電機組是集群式的,風電機的數目因資金的制約而變化,建設的規模也根據資金的狀況進行選擇,這使得不少企業由于資金的限制只能上一些小規模項目,企業難以做大做強,并且難以實現完整的產業鏈條模式。最后,仍然是受制于資金額限制,企業難以對風電投入較多的研發經費,風電技術難以向高端發展。
3.制度法律體制不完整。
隨著《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相續出臺,以及一系列促進風電發展的激勵政策與鼓勵措施的制定與實施,我國的風電發展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但部分政策缺乏有效性,政府扶持力度明顯不夠,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這些政策沒有深入地貫徹落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風電企業的發展。其次,財稅制度的激勵力度不足,尤其缺乏對風電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及還貸等方面的政策,使得我國的風電上網電價平均水平偏低,嚴重挫傷了欠發達地區開發風電的積極性。最后,過低的上網電價使得風電投資商難以贏利,不能提供所得稅,起不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也達不到吸引民營和國外投資者實現風電開發多元化的目的,與培育風電這個新興產業的初衷相違背。
4.風電企業的發展缺乏統籌規劃。
我國新能源行業普遍存在著產業鏈不完整以及上游、下游產業鏈無法對接的問題,風電行業的產業鏈主要包括風機零部件制造、風機制造及風電場的運營三大環節。上游關鍵零部件如齒輪箱、主軸軸承、電控系統、葉片等生產和研發處于較低水平,特別是電控系統,由于變流器等電控系統技術門檻高而研發進度緩慢。目前中游的整機制造規模則從2005年占全球第八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一位,而這種產能的擴大并不是依靠自我研發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國風電機組的制造能力已超過了國內市場的需求,在國際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的情況下,新能源上市公司在產業鏈中游的產能過剩依然存在,下游風電建設發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我國5萬千瓦以下的風電場項目由省一級投資主管部核準即可,無需上報國家能源局。正是由于缺乏相關規范文件,地方大量上馬5萬千瓦以內的風電場項目,或將大項目化整為零規避審批,從而導致地方風電場項目與國家新能源開發整體規劃沖突、與電網整體規劃不協調,進而造成大量風電機組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現象。
三、發展對策
(一)優化對新能源產業的政策扶持。
政府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不能僅僅體現在“千篇一律”的激勵政策方面,各級政府應結合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契機,根據整體產能規劃,有針對性的出臺有利于理順新能源的產業鏈和利益鏈的扶持政策。首先,應不斷的增強對新能源企業的研發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以降低企業成本,并且對于研發型的企業給予相應的補貼和貸款優惠;其次,要盡快解決新能源上網電價和電網接入問題,這需要制定統一的新能源電力入網的接入標準,出臺國內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并給予貸款和稅收優惠,設計合理的電力價格體系。
(二)加強技術研發,突破發展瓶頸。
目前,我國的風電設備由于缺乏核心技術,主要依賴于進口國外的先進設備,對于風電企業來說在風電投資中建設初期造成了大量的資金占用,嚴重制約了風電企業的發展。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努力突破風電核心技術,為我國風電企業節省大量資金,提高風力發電企業利潤,增進整個風電行業的規模化發展。對企業而言可以通過精細化產品研發戰略管理、優化研發管理模式、加強關鍵業務流程、提升研發業務與技術的有效融合與創新,建立面向整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研發管理,從而實現大幅度縮短風電機組研制周期、降低產品研制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與此同時,為了解決風電能源向外輸送難的問題,還應解決儲能技術和跨區特高壓輸送技術的瓶頸制約。
(三)統籌電網規劃布局,實現有序競爭。
國家應從系統規劃層,合理統籌全國的新能源的開發布局及輸送格局。首先應對新能源尤其是風電的發電能力概率分布進行建模與參數辨識,建立不同時段、不同范圍、不同類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概率模型,合理安排新能源發電的容量效益和電量效益。其次,根據新能源發電系統的夜間反調峰特性明顯,合理規劃風電企業的生產時間。最后,需要建立適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并網的跨區電網擴展規劃模型,優化受端電網間的擴展規劃。
同時,國家需要考慮實施相鄰省份的能源置換,如調節青海水電與甘肅風電的置換以及甘肅風電與陜西火電進行置換,消納甘肅風電的同時,促進相鄰省份的的節能減排。甘省內風電企業通過并購重組等資源整合方式形成“拳頭”企業來提高企業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顯然是也應對未來市場競爭的有利選擇。
參考文獻[1]梁智超.我國風電企業融資途徑研究[D].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2,(5).
[2]葉雪琴.我國新能源上市公司過度投資問題探討[D].江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3,(6).
[3]朱雨晨.關于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若干思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
[4]王冬梅.我國風電產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思考[J].生態經濟,2009,(4).
[5]朱占榮.“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能源問題的再思考——兼論河西新能源的發展問題[J].甘肅理論學刊,2015,(11).
[6]張伯松.中國風電產業融資問題研究[D].中國地址大學博士論文,2011,(5).
(作者單位:蘭州財經大學會計
學院、審計署駐蘭州特派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