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濟世救民的偉大情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謝地
(深圳大學,廣東 深圳 518000)
?
非攻不非戰
——墨家濟世救民的偉大情懷
謝地
(深圳大學,廣東 深圳 518000)
“非攻”思想是墨家濟世救民偉大情懷的體現,是墨子代表著其所處的平民階級,所提出的社會理想,是“兼愛”思想在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上的延續。墨家反對一切侵略戰爭,提倡“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國與國之間應和平共處,不能恃強凌弱;而對于抵抗暴力、保衛和平的必戰之戰,卻是非“誅”不可,著名的“止楚攻宋”與“止齊伐魯”表明了墨家對待戰爭的態度。“非攻”所體現的是一種出于對生命的深切愛護和關懷,是熱愛正義與和平的樸素人道主義精神。
墨子;非攻;兼愛;戰爭
墨子其人其學
墨子,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出身小手工業者,代表“農與工肆之人”,言“農與工肆之事”。其學說出于儒而反儒,推崇夏禹,崇尚夏政。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和孔子、老子并稱為中華民族三杰。
在我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爭鳴中,墨子所創立的墨家學派是重要的一家。《韓非子·顯學》中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和孔子都是圣人,孔子是封建統治加封的圣人,而墨子則是平民圣人。墨子是個勞動者,他所創立的墨學,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庶民文化,與儒學所代表的上層文化,并稱顯學。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生活在春秋戰國之際,正處于歷史上所謂“禮崩樂壞”之時。“禮崩樂壞”不僅僅是一種社會制度的破壞和崩潰,更主要的是當時的人們的價值觀念的崩潰和人們精神家園的游離。價值觀念的崩潰,導致了干戈不斷,戰火延綿,戰爭的頻繁發生,使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作為平民代表、“顯學”的智者,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明鬼、天志、非樂、非命、節用、節葬”十大主張。相較于同時期的儒學,墨家更著眼于社會現實層面,對戰爭所造成的后果,從平民大眾的角度循果朔因,面對諸侯國與國之間的連年混戰,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提出“非攻”的主張,反對不正義的戰爭。
(一)“非攻”就是反對侵略戰爭。
“非攻”反對的是侵略戰爭,是墨子的十大主張之一。“春秋無義戰”,墨子所生活的時代,正是古代中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度過渡的時期,彼時的政治和軍事斗爭都十分激烈,戰爭不斷。“鳳鳥不出”,天下大亂,諸侯反叛,刀兵四起。家與家相篡,國與國相爭,大戰數百,小戰數千。戰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造成死者不計其數,活著的老百姓也難免流離失所。《非攻中》這樣寫道:“殺人多必數于萬,寡必數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為了得到城池占領土地,殺人無數,生靈涂炭。作為平民階層,因為沒有安定的社會環境,朝不保夕,無心從事生產,無法安居樂業不說,連生命都沒有保障,因此就更不可能創造社會財富,這是他們所看到的戰爭帶來的最直接后果,于是在《非攻下》中:“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頻繁的侵略戰爭,就是天底下深重的災難。
(二)“攻”與“誅”,戰爭的正義性。
墨子反對的是侵略戰爭,而非一切戰爭。他對于好戰的國家“攻伐無罪之國”的行為是堅決反對的。同時也對“攻伐之戰”和“征伐之戰”有一定的區分。他認為有些戰爭是不可少的,如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這類正義之戰,是應該支持的。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他沒有條件認識到也不可能提出更高深的理論,無法說清楚這樣的更替是歷史的發展的必然趨勢。他將其定義為“誅”。(“彼非所謂攻,謂誅也”(非攻下))“誅”是一種順應天意的戰爭,為征伐不義之國而開戰,是合理的戰爭。
(三)積極防御,以守為攻。
“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在《非攻下》中,墨子談到了戰爭的侵略性,戰爭總是大國為了利益而強加在小國的頭上,對于大國侵略小國,他主張幫助小國家守城。利用外交的手段去阻止即將爆發的侵略戰爭,以達到保衛弱小的國家不被攻伐的目的。在這方面,墨子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止楚攻宋”、“阻齊伐魯”,包括多次勸說魯陽文君放棄攻伐鄰國的計劃。不費一兵一卒,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的沖突,充分說明了墨子積極的防御戰略是可行的。
“入守則固,出誅則強”,墨家善守御,不是消極的守御,而是積極的守御,他反對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攻”,卻不反對正義的戰爭“誅”。對于戰爭的到來,如果無法避免,那么作為小國,在迫不得已應戰時,就應該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防守,在必要時主要向敵人發起進攻,積極主動的殺敵,守住城池,才能有效的保護自己不被消滅,明確主張“攻不義之國,鼓而使眾進戰(《魯問》)”“急傷敵為上”不失一切有利時機,主動出擊,力爭給敵人以重創,守中有攻,以攻為守。
(四)“非攻”順應時代。
先秦諸子中,除法家外,其他各家大都反對戰爭。儒家孔子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老子亦云:“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第三十一章)”。孟子亦在《孟子·離婁上》反對戰爭。墨家所不同的地方在于,由于墨家代表的是平民百姓,他們最直接的感受到了戰爭所帶來危害。于是他們從戰爭的后果入手,分析其危害。指出戰爭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一件百害而無一利,兩敗俱傷的事情。
(一)“非攻”之于墨學。
墨家的許多觀點都是圍繞著其“兼愛”的核心主張而展開的。墨子“非攻”主張的理論基礎就是“兼愛”學說。“非攻”是“兼愛”的實現途徑,是手段。墨家的核心思想在當時曾受到過許多的非難,尤其是受到來自不同學派的攻擊。然而唯獨“非攻”是受到當時的主流儒家所認可和借鑒的。如孟子提出的“春秋無義戰”(《孟子·盡心下》),旗幟鮮明的反對當時的兼并戰爭,與墨家的“非攻”論如出一轍;“止楚攻宋”的故事中,墨子作為使者,其在面對楚王時的機智和勇敢,不斷為后人所稱道;更讓人敬佩的是,在面對侵略者時,一味的用言辭的抗辯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同時具備強有力的保衛和平的力量。墨家之所以能夠一次次成功的阻止大國入侵小國,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墨家本身也具有相當的軍事力量。他們不僅有訓紀有素的戰士,還具備當時尖端的武器儲備。
(二)“非攻”之人文關懷。
墨子在“非攻”三篇中,不但提出了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并且試圖去探尋和消除一切侵略戰爭的根源。墨子反對戰爭出于勞動者、小生產的利益著想。因為戰爭對于任何國家,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無論最終是勝利還是失敗,出錢出力的,耽誤生產的
轉下頁
接上頁
終歸是老百姓。墨子希望實現和平,給勞動者一個最起碼的生活條件。希望“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這是最純樸的最現實的愿望,也表達了對戰亂時人民的深切同情。這是最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向往和平,反對侵略,維護正義原則也一直延續到了現代。
(三)“非攻”之于后世。
墨子提出的非攻理論及其一系列抗御強國的戰略、戰術,使其成為了世界古代歷史上第一個代表弱國利益反對強國侵略的思想家。甚至有些學者認為“非攻”較“兼愛”更能代表墨家的主張。其主要原因是非攻反應了當時百姓及弱小國家民眾的社會理想,其反對大國恃強凌弱,魚肉吞并小國的政治主張,是符合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的呼聲,所以墨學一時成為“顯學”,與儒家一道被百姓擁護,風靡一時。愛和平,重防御的思想,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的過程中,被得以繼續保持和發揚,使向往和維護和平的思想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如孫中山先生所言:“蓋吾中華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衛之不得已,決不肯輕啟戰爭。”“非攻”和“守御”體現的是一種對他人生命尊重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使自己生存的民族尊嚴和自衛精神。
(四)“非攻”對當代社會的啟示。
當今世界的格局,和平與發展是兩大主題。我國作為第三世界的人口大國,在世界的舞臺上擔當著和平力量的角色。“我們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和對外開放的政策,高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的站在和平力量的一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這是熱愛和平、反對攻伐的的優良傳統,也正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人民內部的和平友好相處,對于國家的穩定發展也很關鍵。近代以來的歷史事實一再說明,落后就要挨打,戰爭帶給人們的苦難是深遠的,我們向往倡導和平的同時也在加強國防建設,面對惡意的挑釁,也會不畏強暴,隨時準備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民族尊嚴,為正義而戰。也是墨家“非攻不非戰”的濟世救民情懷當代意義之體現。
戰爭就是殺人的機器,戰爭意味著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墨家對戰爭的本質揭露如警鐘長鳴。戰爭不僅影響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戰后數以百萬計的民眾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土地荒蕪,建筑被毀。廣大的人民群眾都是希望安居樂業,愛好和平的。墨子的非攻思想,從關懷人的生命出發,包含著墨家濟世救人的情懷,折射出人性的光芒,在歷史上一直受到充分的肯定。反對侵略保衛和平是古代墨家的戰爭觀,也是現代人道主義與和平主義的旗幟。
[1]賀更行《兼愛天下——墨子倫理思想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3 年
[2]任繼愈《墨子與墨家》,商務印書館 1996年
[3]任繼愈 《中國哲學史 第一冊》,人民出版社(北京)1963年
[4]楊建兵 《先秦平民階層的道德理想——墨家倫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年
[5]馮達文,郭齊勇 《新編中國的哲學史》,人民出版社 2004年
[6]童恒萍 《墨學精神研究》,人民出版社 2010年
[7]陳克守 《平民顯學——墨學與中國文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F230
A
1671-864X(2016)10-0186-02
謝地,女,深圳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倫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