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寧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
清宮造辦處匠役研究綜述
楊海寧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清宮造辦處作為清代官營手工業生產與制作的核心機構,在中國古代工藝史和科技史上享有盛名,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討論和研究。但作為造辦處生產制作主體的匠役,其生產與生活的歷史情狀卻鮮有人知。在社會史研究興起的帶動下,陸續有一些學者開始關注了造辦處的匠役群體,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試圖從零星的造辦處匠役研究論著當中梳理清宮造辦處匠役研究的發展歷史,并概述其研究現狀。
清宮;造辦處;匠役
關于清宮造辦處匠役的研究,尚未有專門的論著對此問題進行全面而細致的探討。但作為清代宮廷手工業生產和工藝制作的主體,造辦處的匠役代表著清代官營手工藝的最高水平,在一些工藝史和科技史論著中常有涉及。隨著清宮檔案整理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細節性文獻史料被公諸于世,使學者對造辦處的匠役群體展開具體研究更為可能。本文試圖就現有的零星的造辦處匠役研究成果,回顧并大致勾勒民國以來清宮造辦處匠役研究的歷史情況。
一
造辦處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出現在學術著作中,最早可追溯到民國時期。學者章乃煒在《清宮述聞》①中,介紹了造辦處的組織、管理和匠役等情況。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崇璋在《中華周報》上發表了文章《造辦處之作房及匠役》②,簡要介紹了造辦處各工藝門類的設置和作房,并對匠役的類別和待遇進行了描述,首次將造辦處作為一個單獨的話題進行專門的討論。新中國成立以后,學界開展了對故宮所藏的各種清代檔案文獻的整理工作。吳兆清的《清代造辦處的機構和匠役》③在造辦處檔案的基礎上,就其組織機構和匠役進行了探討,考證了乾隆至光緒朝歷代造辦處匠役人數的變動情況,并簡要論述造辦處匠役的來源和待遇問題,是最先深入探討造辦處匠役群體的文章。除此之外,一些區域社會經濟史和手工業史研究的論著也涉及了清代官營手工業機構中的匠師及造辦處的匠役問題,如彭澤益的《清代前期江南織造的研究》④、范金民的《江南絲綢史研究》⑤、祝慈壽的《中國工業勞動史》⑥、曹煥旭的《中國古代的工匠》⑦等,對造辦處及與其相關的地方官手工業機構中傳統工匠的生產與生活做了論述。早期的造辦處匠役研究大多圍繞著匠役群體進行整體概述。
隨著有關造辦處的研究資料不斷豐富和詳盡,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利用造辦處檔案對造辦處的匠役進行縱深化研究,探討匠役的組織與管理、匠役的待遇與生活以及匠役的技藝水平等問題。造辦處匠役生產制作活動的開展與本處生產管理之間的關系尤為緊密,因此,一些學者重點分析了造辦處生產管理制度。楊伯達在其文章《清代造辦處的“恭造式樣”》⑧中,論述了雍正皇帝即位后提出“恭造式樣”的指令,反對造辦處工藝多“外造之風”的行為,影響雍正朝造辦處工匠成做活計形成了“精、細、雅、秀”的藝術標準。熊嫕的《解讀“內廷恭造之式”——中國設計制度研究個案之一》⑨從“內廷恭造之式”的設計制度本身出發,探討了皇權與傳統工藝設計風格流變之間的關系,并介紹了造辦處“恭造式樣”做活的具體流程。徐東升在《清前期官手工定額管理制度》⑩一文中,對清代官手工業的管理制度進行了分析,認為清前期采用產量和人員定額的管理制度,以及以匠管匠、獎勵工匠、質量管理等配套措施,在一定時期內保證和提高了生產效率。
二
三
注釋:
①章乃煒等編:《清宮述聞·初續編合編本》,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②崇璋:《造辦處之作房及匠役》,載《中華周報(北京)》1945年筆2卷第19期
③ 吳兆清:《清代造辦處的機構和匠役》,載《歷史檔案》1991年第4期
④彭澤益:《清代前期江南制造的研究》,載《歷史研究》1963年第4期
⑤范金民、金文著:《江南絲綢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年
⑥祝慈壽:《中國工業勞動史》,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⑦曹煥旭:《中國古代的工匠》,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⑧楊伯達:《清代造辦處的“恭造式樣”》,載《上海工藝美術》2007年第4期
⑨ 熊嫕:《解讀“內廷恭造之式”——中國設計制度研究個案之一》,載《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年第1期
⑩徐東升:《清前期官手工業定額管理制度》,載《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F249.29
A
1671-864X(2016)10-0062-02
楊海寧(1992—),女,漢族,江西吉安人,碩士研究生,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研究方向:明清社會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