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青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
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的關系
張文青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本文系統的闡述了社會創新的概念及其涉及的領域,而后對可待續設計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并針對其中的核心觀點總結出可持續設計的方法,最后結合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提出自己的觀點。
社會創新;可持續設計;分布式模式
社會創新是關于人們構建社會形態的新想法,它能夠滿足社會需求,創造出新的社會關系或合作模式。從實踐的角度來講,社會創新就是對現有的資源和能力進行重新組合,從而創造新的功能和意義。
社會創新的領域及其可發揮作用非常廣泛,包括技術科學、經濟模式,組織結構以及文化創新等。
技術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社會的變化是共同存在的。社會的變化對現有技術進行整合,有效的改變技術體系。不僅如此,技術進步同樣推動著社會創新。一種新的材料、技術,或者一個新的生產系統,會產生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產品、服務和系統的設計。總之,社會創新是很難與技術科學分開的。
經濟模式:傳統的經濟模式是以“物質化商品”生產與消費為基礎的,而由于互聯網、移動電話及社交媒體的迅速普及,使得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催生了新型生產和消費網絡,即分布式系統。是基于當地的資源獨立運作,使生產到消費的渠道直接聯系起來,并且與更大的區域、國際交換網絡相連接,實現與不同地區的經濟共存。
組織結構:隨著世界各國對醫療、教育、社會安全等問題的關注,社會公共服務機構迅速發展,這使全球的社會、產業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設計活動不再局限于企業,還包括公共服務與產業方面。例如,英國政府提出“用戶驅動的公共服務”政策,使得“參與式設計”融入設計當中。
文化創新:社會創新同樣被社會文化所驅動。社會和技術的創新與人們生活和思考的方式不斷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新的行為和價值觀慢慢呈現——一種可持續的行為方式,以及強烈的價值觀和使命感,從而減少人們對環境的破壞。
分布式系統(distributed system),是指將基礎設施和關鍵的服務系統(如水、食物、能源等)設置在資源和需求點附近,單個系統能夠獨立運作并進行自我調整,同時和更大的國際網絡相連接。而在傳統的集中式系統中,空間的阻隔和傳播工具的局限限制了信息的交換,令大多數的人和思想無法流動。現在則改由形形色色的小型系統以集成的方式呈現,這些小規模的項目同其它組織彼此聯系,共同構建一個大型的分布式系統。分布式系統被視為未來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續設計”源于可持續發展觀,是對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問題的深刻思考以及不斷尋求變革的設計實踐,具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始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綠色設計”(Green Design)浪潮,強調以“3R”(Reduce,Recycle,Reuse)為核心的設計理念,包括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材料的回收利用,“無害化設計”、“持久性設計”等。然而它只是在“過程后進行干預”,也就是在對環境造成危害之后,所采取的補救措施。
第二階段屬于“生態設計”(eco-design),或稱“產品生命周期”設計,它關注產品設計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環境問題,也就是“過程中進行干預”。包括:減少產品的能源和材料消耗;減少廢棄物質;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
第三階段可稱為基于生態效率的“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它超越了一般的物化產品,進入“系統設計”的領域,其中包括無形的服務。強調在大的商業環境中整合設計的諸多因素,實現企業、消費者和生態環境共生共棲。
第四階段關注于社會公平與和諧,是“可持續設計”的系統觀念進一步深化,并向全球化的社會和諧以及大眾的精神層面拓展。包括本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對文化以及物種多樣性的尊重以及提倡可持續的消費模式等。
產品“生命周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評估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對環境造成的生態負擔。即通過生態成本(eco-cost),量化產品的生態負擔(eco-burden),從而降低廢棄物排放、材料消耗和土地使用。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C2C)也稱生態有效性,即“垃圾即食物”。提出將技術資料與生產材料分開,這樣所有的廢棄物都可變成其他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
“產品服務系統設計”需要客戶的參與才能實現,因此,設計不再是批量的,而是“一對一”的,這要求設計活動必須在具體情景下展開,包括用戶環境、資源網絡和現場條件等因素,以此確定服務的內容。因此,服務設計的可以理解為“基于真實環境的情景化思考”。
社會創新設計是今日已有的各種設計知識的綜合運用。進而,所有的設計方法和策略都應推廣和支持社會創新。可持續設計同社會創新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眾所周知,當今世界正在接近不可持續的邊緣,全球變暖、災難頻發、生態環境惡化……這些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分布式系統是改善這一現象有效措施,該系統的結構是一個交互系統,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有人與地點、產品之間的互動,且各部分的組織形式多種多樣,所以應結合具體的項情況進行變化。此外,每一個獨立的部分能夠方便有效地被復制,并且它們必須彼此相連,這樣單獨的集合體才能創造出更大效應。
江澤民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習近平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所以社會需要不斷的發展,而社會創新離不開設計活動。在傳統的發展模式里,設計是刺激人們消費的工具,顯然這樣的發展模式對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所以需要通過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有賴于人們的價值觀和消費觀的轉變。因此,發展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是問題的關鍵,設計應轉化為倡導可持續消費的手段,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及環境利益相結合。
[1](意)埃佐·曼奇尼著,鐘芳,馬謹譯.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M].中國工信出版集團,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3]Nathan Shedroff.Design is the problem:the future of design must be sustainable,Rosenfeld Media,2009.
[3]王國勝.服務設計與創新[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K928
A
1671-864X(2016)10-0286-01
張文青(1989.11-),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工程碩士,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方向:可持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