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地區本身就是一個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融合的地方,從宗教的發展史上看,流傳于新疆的古代宗教信仰中,拜火教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宗教,它的考古遺存在新疆地區也表現出非常鮮明的地域特點,也是全世界最早形成的宗教之一。它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西方稱拜火教為瑣羅亞斯德教,在我國古代史籍中稱之為“祆教”、“火祆教”、“波斯教”等。拜火教在佛教基督教誕生之前對中東及中亞西亞的影響不容小覷。
關鍵詞:拜火教;起源;帕米爾高原;發展;拜火教考古遺存
中圖分類號:K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056 -02
一、拜火教起源
公元前20世紀,原居住在中亞草原的印歐語系的雅麗安人越過現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興都庫什山脈涌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地區,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并實行繁瑣的祭祀儀式,是依其主要的宗教禮儀特征而名,所以會被稱之為拜火教,它是已知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一個宗教。拜火教產生于中亞,是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亞西亞一帶的宗教。該教隨古代波斯及后來薩珊王朝的擴張,影響到了歐亞各地。其勢力最盛時,東達中國,西至希臘,南入印度,北漸近高加索一帶。
二、新疆拜火教考古遺存的發現
(一)考古發現與研究。
根據考古資料,原始社會時期的新疆居民就已產生和信仰了原始宗教。拜火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它是最早在西域地區流行的宗教,是新疆古代民族共同奉行的宗教之一,在伊斯蘭教傳入新疆以前,新疆有過一個較長時期的拜火教盛行的時期,這充分證明了新疆文化的多樣性。它是最早傳入新疆的外來宗教。
20世紀,在新疆境內多處發現了屬于薩珊王朝時期的大量波斯錢幣。波斯錢幣的正面通常是國王的半身像,每一次王位的更替,都要另鑄新王的半身像錢幣,銀幣背面的圖案是薩珊王朝國教的標志,正中是祭壇,壇上燃燒著圣火之光。
2013年5月在新疆帕米爾高原有考古發掘的新發現,專家們確認該遺址為2500 年前拜火教古墓葬遺址。2013 年8 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考察拜火教文化遺址,就其重大發現和深遠的歷史文化價值給予充分肯定。曲曼遺址確實為2500 年前拜火教古墓葬遺址,該遺址是歐亞大陸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拜火教遺址。這項發現使拜火教的發源地鎖定在帕米爾高原及塔里木盆地周邊地區,證明了帕米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是作為歐亞文明的“十字路口”的,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過程中所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進一步證明了新疆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厚的歷史底蘊。
根據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地區的拜火教考古遺址的發現與研究中我們可以顯而易見了解帕米爾高原發現的墓地,墓葬埋葬方式和墓葬中出土的人骨擺放散亂,均為二次下葬,其實從拜火教的教義及其歷史發展來看,拜火教還有天葬和一次葬,考古發掘資料表明該墓葬中一次葬葬俗的墓葬,幾乎所有的入葬人體都是裸身下葬。這樣的習俗也與拜火教教義要求一致,其實就是天葬最初形式的表現。同一墓地兩種葬俗共同存在,墓葬年代處于拜火教發展初期。其中出土器物數百件,其中以木制火壇、陶制火壇的出土最為重要。墓葬外形有一個長30 厘米圓柱形木器,其中木質火壇里圓形空穴被強烈燒灼,并存留有厚達近1厘米的碳化層,外形則無任何過火痕跡。通過判斷可以認為,其燒灼由內部15粒燒紅后放入的圓形石子所致。強烈燃燒的木火壇放入墓穴填土被埋后熄滅。這是亞歐大陸范圍內迄今發現最早最原始的明火入葬火壇。
三、從考古發現看拜火教在新疆的發展特征
(一)拜火教在新疆的發展與消失。
拜火教如同其他一些宗教一樣,在新疆各地迅速傳播發展起來。作為人類重要文化現象的宗教,很早就沿著絲綢之路開始了由東向西和由西向東的相互傳播。作為絲綢之路樞紐的新疆,自然成為東西方宗教傳播和匯聚之地。當拜火教在中原地區不斷遭受打擊而日漸衰落之際,但新疆卻進入其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吐魯番的文書中,屢屢出現拜火教徒特有的名字和有關該教活動的記載。由于在吐魯番的迅速發展引起當地統治者的重視和警惕,為加強對該教的管理和遏制其勢力的發展,還專門設置了管理拜火教的官職“薩簿”,還采取一些具體措施以限制拜火教的活動。但由于拜火教沒有取得官方宗教的地位,主要流行于農村,與當地的原始宗教相互滲透、融合,最后演變為民間宗教的一部分。唐朝中后期,隨著中亞地區的阿拉伯化,拜火教在中國的新疆這塊最后的凈土上也終于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主要是當時拜火教雖然很流行,但一直沒有獲得與佛教平起平坐的地位。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對于當時西域的各統治者來說,佛教主張逆來順受、修成來世,更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而拜火教主張善惡分明,正邪不兩立,容易危及自身的統治。所以,為了自身利益,西域的各統治者都無一例外地扶持佛教作為官方宗教,進而壓制拜火教。二是由于拜火教自身的原因。拜火教相對于佛教,有很強的封閉性、組織 性和神秘性等特點,教團不譯經、不傳教,寺院不許外人進入,內部組織比較嚴密,戒律比較嚴格等,從而限制了它的傳播和發展。
(二)拜火教在新疆的發展特征。
根據考古資料,原始社會時期的新疆居民就已產生和信仰了原始宗教。大約從公元前4世紀起,盛行于東方和西方的一些宗教,就沿著絲綢之路傳入新疆,這些外來宗教與新疆本地的原始宗教一起,逐漸形成了多種宗教并存的格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統治階級宗教政策的變化,各個宗教的社會地位也在發生著變化。拜火教教雖然作為一種宗教在新疆消失了,但是作為一種文化,卻在信仰過它的民族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歷史上信仰過拜火教的民族,至今仍保留著拜火教拜火的習俗。
考古遺址的發掘,再次證實新疆自古以來就不是單一宗教,而是多種宗教長期并存、發展和演變的地域的歷史事實。多種宗教在新疆不僅能夠和諧并存,而且能夠相互吸收融合。雖然不同歷史時期,那些歷史時期時信奉的主要宗教的地位發生過改變,但是,多種宗教和諧共存始終是宗教發展的主流。
(三)拜火教在新疆的遺存。
拜火教在新疆的流傳發展到最終的消失,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存,拜火教的重要節日“諾魯孜節”,在新疆地區一直被保留到現在。這也是拜火教文化的遺留。
在帕米爾高原發掘的曲曼遺址中,發現墓葬里有取火用具,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是與火的崇拜相聯系的習俗。古代許多民族把紅顏色當作太陽、火的象征,也是拜火教崇拜的標志的遺存拜火教崇尚白色,行祭時要戴白帽,用白布,以潔白象征而禮贊。這種文明在居住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人中一直保存至今,塔吉克族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夜幕降臨時,以大戶為單位,懷著崇敬之情,隆重祭拜火神。
新疆早在2500 年前就是東亞、西亞、南亞和中亞文化的匯集地。比如出土的玻璃料珠、瑪瑙珠等,具有明顯的亞歐草原青銅時代文化和西亞文化特征;出土的銅器,具有西亞和中亞同時代的文化特征;出土的竹梳、絲綢,則有同時期中原文化的痕跡。再一次證實了新疆自古以來就與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中原文化聯系密切,是多元文化的匯集地。最有名的遺址曲曼遺址地處于亞歐大陸腹地。曲曼遺址被證實為公元前6世紀前后,中亞傳入新疆的第一外來教。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就是通過帕米爾高原向西、向南延伸,直到西亞、東亞與南亞。帕米爾高原這個地區還是世界多種文化的薈萃之地,是中國、印度、波斯、西亞、東亞、中亞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結語
拜火教是一個古老的宗教,宗教文化總是在發展過程中會與其他宗教相融合或者相互排斥,拜火教就是因為本身神秘的特色,對佛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拜火教在新疆的發展中逐漸地方化,融入到了當地的文化中。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發展和變化,從古到今新疆多元文化的基礎使該地區形成了多樣化的信仰。這一文化的形成、發展和消失與民族人口流動和絲綢之路經商活動有相當大的聯系。
參考文獻:
[1]李進新,祆教在新疆的傳播及其地域特點[J].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
[2]劉文鎖,曲什曼:古代新疆拜火教遺址的新發現[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
[3]馬品彥,趙榮織.新疆宗教史略[M],新疆大學出版,2001年
[4]馬合木提·阿布都外力,從曲曼遺址看新疆文化的多樣性[M],新疆社科論壇,2014年
作者簡介:祖拜代·力瓦依丁(1991.02-),女,新疆伊犁人,新疆大學歷史學(專門史)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