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證明責任是刑事證據制度中的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在我國法學界對證明責任的概念存在著諸多觀點,對其所具有的含義以及證明責任的分配都有著不同的見解。本文引用法學界主流觀點對我國刑事證據證明責任的概念、含義和分配原則進行闡釋。
關鍵詞:證明責任;概念;意義;分配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070 -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的刑事證據證明責任,是證據的組成部分之一。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是刑事案件得以偵破使得犯罪分子得到應有的法律上的懲罰。
一、刑事證明責任的概念
(一)證明責任的概念。
證明責任要處理的是,訴訟過程中一旦發生案件不清的事實需要提供證據進行證明,但凡在訴訟完結時,案件不清的事實還是處于真偽不清的狀態,那么當事人就要承擔不利的結果。
(二)證明責任的分擔。
我國刑事訴訟證明責任的分擔,主要體現在下面四個方面:
1.由控方承擔。
(1)由實行國家控訴機關的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門去承擔舉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證據。
(2)自訴案件的自訴人應該舉證自己的主張。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不承擔舉證責任,強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是禁止的。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對偵察機關所問問題進行回答,不能沉默不語。
3.在例外情況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承擔一定的證明責任。
我國《刑法》395條第1款中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犯罪嫌疑人應該明確的說明超出自己的收入的那部分財產是合法收入而不是違法收入。
4.法院不承擔證明責任。
在訴訟程序中法院是消極的,只是根據犯罪嫌疑人和公訴機關提出的證據依照程序進行實質審查,去判斷犯罪嫌疑人和公訴機關的請求是否成立。法院在訴訟中不能積極的取證,調查,既然法院是消極中立的地位,那么法院也就不承擔證明責任。
證明責任總是與一定的法律職責和義務相互并存的。例如,檢察機關對犯罪嫌疑人作出的指控,這是行使憲法及法律賦予司法機關的司法職權,同時也是在依法履行其應當履行的職責和對應的義務。
證明責任總是有一定的權利義務性。責任人一旦不能承擔證明責任的,就有可能承擔不利的后果,也就意味著敗訴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在自訴案子中,自訴人必須對自己的主張進行舉證,如果自訴人不舉證就會承擔敗訴的風險,因為法院在處理案件時處于中立,消極的狀態。
二、證明責任的對象
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包含主要的待證事實,也包括其他的事實。如果出現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關的待證事實真偽不明就要用證據加以認定,證明。一個案子的訴訟證明對象影響調查的范圍和事實的認定,正確的認定證明對象就不會盲目的調查證據,可以高效、有計劃的調查證據,待證事實的清晰,明了能夠為偵察機關洞察案件的事實,解決案件。如果案子不能確定證明對象,證據的收集就變的很盲目,需要證明的對象不去調查收集證據,而不需要證明的對象卻收集了許多證據。
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案件是復雜多樣的,法律只是規定了什么叫做證明對象,但是沒有對證明對象作出細化,經過分析研究確定不能把證明責任的范圍制定的太過寬泛,也不能制定的過于狹窄,因為一旦把錯誤的證明對象當成正確的證明對象那么就會影響案件的事實判斷和證據的運用。
我國刑事訴訟證明對象的具體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犯罪構成的要件事實。第一步,我們應該徹查犯罪的這個具體的行為是否已經發生,有沒有法律規定出現的情況不應當認為是犯罪,例如緊急避險、正當防衛。通常,此種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不需要證明,不過,如果懷疑作案動機和犯罪行為,就應該收集證據進行證明。只要確定了犯罪行為就要查清楚是什么時候犯罪的,在什么地方實施的行為,用什么方法進行犯罪,用了什么工具輔助犯罪,當然,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大小是需要查明的,在我國的刑法中對每個罪行進行了闡述,例如,拐賣婦女兒童罪、爆炸罪、侮辱罪、盜竊罪、侵占罪每一個案件要證明的事實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應該用法律明文規定每個案件需要證明的對象,一個案件認定的犯罪結果對社會和受害人是否產生影響,不僅僅是對于量刑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侵犯到了國家、受害人和其他人的財產,受損害人也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被告人賠償經濟損失的根據。第二步我們應該對犯罪嫌疑人的年齡、責任能力、主觀狀態、動機和目的進行調查、詢問與證明。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分則中規定了每個罪刑犯罪嫌疑人達到什么年紀才應該追究責任。犯罪嫌疑人應當是具備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并且精神狀態正常,當然犯罪形態也是應該進行嚴格的區分如果是故意那么犯罪嫌疑人的目的和動機是什么?如果以上問題是真偽不明的狀態下,就應該對此加以證明,因為以上幾個要件對構成犯罪和量刑有著重要作用。
(二)影響量刑的法定事由。這些法律明文規定的情節,對于量刑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要求證明法律明文規定的有著從輕、從重和免除處罰的情節,只有查明并且證明這些情節才可以做到罪責刑相一致。
(三)以上對于需要證據證明的對象,是依據法律規定的,法律沒有規定的就是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結論。也就是說只是對刑事案件的現有的需要證明的對象進行舉例。一個案件不是說需要證明所有上面列舉的對象,也不是說證明了以上列舉的對象就足夠了,每個案件自身情況是不同的,侵犯的利益不同。需要證明的責任也是不同的,在實踐中應該學會變通,具體事情做到具體分析,不能直接套用以上列舉的事實,對于認定案件有重大影響的,就需要加大力度進行證明,而不是特別重要的就可以減輕力度進行證明,不過也是必須要證明的,只是應該先調查、證明重要的,再調查、證明次重要的,分清楚輕重緩急而已。不是說不是特別重要就可以不證明,只要是需要證明的對象都應該有證據進行證明。
三、刑事證明責任的意義
(一)實現程序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法的重要價值,公平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定位,正義,是法律精神進化的主要動力。法的公平正義價值可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的制定需正義,二是法的實施需正義。證明責任,就是法院對證據進行裁量的體現,也就是要求法官在審理案件的時候結合證據正確的適用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應該將合理性也納入證據的審查中。
(二)提高訴訟效率。
刑事訴訟的兩大主題是公正和效率。公正,實體公正是結果的公正,程序公正是過程的公正。在現實生活中,審判人員往往會有在期限內無法結案的情況。遇此情況,法官首先想到的對策可能就是申請審批延長審限,拖延對案件作出裁判。但是,無論哪個國家法官拖延裁判都是法律禁止的。為了使司法審判機關及時對案件作出公平正義的裁判,各國刑事訴訟立法對案件的審判期限作了嚴格的限定。犯罪嫌疑人、公訴人應當根據證明責任的分配進行及時的調查、收集證據,做好自己的證明責任,這樣不僅可以促進被告人和公訴人承擔自己的舉證責任,否則將會承擔對自己不利的后果,而且可以使法官能夠及時地作出正確的裁判,節省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減少當事人的訴累和司法成本。
結論
在訴訟中,根據證據的分配,可以使控訴方受到法律的制約,不能任意的行使自己的權利,并且積極的調查取證,使得訴訟可以高效,正義,公平的結案,不能將案件一拖再拖,應該做到及時的裁判案件,畢竟遲來的正義不是真正的正義。
參考文獻:
[1]王瑋.刑事證明責任及相關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王雄飛,《檢察官證明責任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
[3]魏俊超,《論刑事訴訟證明責任》,2005
[4]陳光中,《刑事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何家弘.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之我見[D].政治與法律,2002(1).
[6]袁艷枝.關于無罪推定與刑事證明責任的再思考[D].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
[7]王雄飛,《檢察官證明責任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
[8]曾斯孔.《中國法學》期刊——我國形式訴訟中的“證明責任”.1990
[9]《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2
作者簡介:朱筠蘭(1992-),女,漢族,遼寧人,碩士,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