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比較分析,我國善意取得制度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善意取得在舉證責任、不動產善意取得等方面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例如在對善意概念的界定、善意時間點規定、盜贓物的有關規定上存在區別。
關鍵詞:善意取得;盜贓物;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107 -01
一、我國有關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現狀
我國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首次對善意取得制度作出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規定,體現在《物權法》第106條~108條,以及2016年3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物權法解釋(一)》)第15、16、17條等條款中。
根據《物權法》第106條第1款該規定,善意取得的構成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其一,受讓的標的物是動產或不動產。其二,受讓人在受讓該財產時須是善意的。強調了受讓人的善意和確定善意的時間點。其三,以合理的價格轉讓。其四,轉讓的財產應符合法律關于登記或交付的規定。其五,讓與人須為無處分權人。但無處分權的范圍包括哪些,這里并沒有明確。
《物權法》107條主要是對善意取得作出的限制。而《物權法解釋(一)》第21條的規定,是對善意取得的排除情形作了規定。因無權處分訂立的轉讓合同絕對無效,排除善意取得的適用。理由主要是善意取得雖屬于“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但仍屬于一個交易行為,若無權處分之轉讓合同無效,自然應該阻止該交易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包括阻止善意取得的發生。
二、善意取得制度比較法上的分析
(一)受讓人的善意。
受讓人的善意是構成善意取得的重要要件之一。但何為善意,我國《物權法》沒有給予界定。但由《物權法解釋(一)》第15條第一款規定可知,受讓人的善意,主要是指不知道且無重大故失。在邏輯關系上是“且”的關系。《德國民法典》也沒有從正面界定什么是善意,但卻從反面界定了什么不是善意。非善意不僅包括受讓人明知物不屬于讓與人的情形,還包括受讓人因重大過失而不知物不屬于讓與人的情形。在邏輯關系上是“或”的關系。在舉證責任上,德國和我國是相同的,真實權利人主張受讓人不構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
從何時開始確定善意?我國《物權法》規定是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確定善意的時間為受讓財產時,即讓與人交付財產時受讓人須為善意,至于以后是否為善意,則在所不問。對此,《物權法解釋(一)第18條作了概括性的解釋,但仍然存在缺陷。
(二)不動產的善意取得。
按照我國《物權法》第106條的規定,不僅動產可以適用善意取得,而且不動產也可以適用善意取得。承認不動產可以善意取得并非我國的先例。根據《德國民法典》規定①,在土地登記簿冊所記載的內容不正確時,仍可產生善意取得,但取得人須不是明知。《瑞士民法典》也有類似的規定。也承認不動產的善意取得。
但在《德國民法典》中不動產受讓人的非善意只有明知而不包括重大過失,從而使不動產受讓人所負責任有所減輕,這是不動產取得的非善意與動產取得的非善意之間的區別之一。我國與此不同,我國不動產善意取得包括重大過失,規定在我國《物權法解釋(一)》第16條第二款上。相比較而言,使不動產受讓人所負責任增加,不利于交易的便捷。
不動產中的善意時間點確定是否也存在不同情形?由于不動產取得需要取得人在登記機構申請登記,這樣可能會出現讓與合意是在申請登記前達成或是在申請登記后達成兩種情況②。對此,《德國民法典》第892條第2款明確規定:如取得權利必須登記,權利取得人明知前項事實的時間以提出申請登記的時間為準,或依第873條的規定所必需的協議在以后才簽訂者,以協議成立的時間為準。該款明確區分了兩個時間點:對申請登記前達成合意的采用提出申請登記的時間為準,而對在申請登記后達成合意的則以協議成立的時間為準。相比之下,我國《物權法》對動產與不動產善意取得時間點的確定只有一個概括性規定。顯然,這樣的概括性規定是不能適應不動產或者動產所有權移轉的各種復雜形態。因此,制定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對此加以明確是非常必要的。
(三)對盜贓物、遺失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
《俄羅斯聯邦民法典》采用絕對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模式。這種模式過分保護了原權利人的利益,疏忽了對善意的受讓人利益的保護,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利于保護交易安全。而《美國統一商法典》和《意大利民法典》則采用了絕對適用善用取得模式,規定了無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占有委托物還是占有脫離物,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德國、日本、瑞士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法律則采用有條件地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模式對盜贓物和遺失物進行了規定。例如,《日本民法典》第 193 條規定對于盜贓物或遺失物,原所有權人可以從物品被盜或遺失物被占有起 2 年內,向善意第三人即受讓人,請求回復該盜贓物或遺失物。但若受讓人是通過拍賣、公共市場或出賣同類物的商人處善意買受原所有人之財產的,除非原所有人向受讓人支付其購買財產的價金,否則不得請求返還。《瑞士民法典》與《日本民法典》的規定類似,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對于盜贓物和遺失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主要參考了瑞士和日本的規定。
目前認為,在我國,金錢、無記名證券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并沒有明文的法條具體規定。對于盜贓物的概念,一般認為,指以法律禁止的私力,剝奪原占有人而取得占有的動產。而對于盜贓物的善意取得,也沒有具體明文的規定。通說認為,盜贓物和遺失物原則上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三、小結
通過比較,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國《物權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還有一些需要完善之處。首先,《物權法》有些規定還僅是概括性規定,如對確定善意時間點的概括性規定。這一部分已經通過《物權法解釋(一)》得到部分的完善。其次,《物權法》有些規定還不夠全面,如《物權法》第107條只提到遺失物,而未提到盜竊物,而在大陸法系的民法典中,盜竊物與遺失物都是同時被提到的,但在理論界,通說觀點采用的是以 德國、日本、瑞士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觀點。再次,《物權法》、《物權法解釋(一)》對善意的界定,不同于德國民法對善意的界定,尤其是在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中,我國規定了非善意包括重大過失而德國將重大過失排除在外,只有明知。使不動產受讓人所負責任有所減輕,從而有利于交易的便捷發展,值得借鑒。
注釋:
①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頁。
②王澤鑒:《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6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頁。
作者簡介:汪振庭(1992.08-),男,漢,安徽,碩士在讀,廣東財經大學,法學理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