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 高校將學生就業工作作為學校穩定和發展的重中之重, 并將市場的概念引入培養目標和就業工作中, 盡一切可能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數量和質量。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以及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供需比例不斷升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而臨著嚴峻的考驗。文章針對航海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我校航海類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進行總體闡述,提出航海類專業學生就業指導的建議。
關鍵詞:航海類專業;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U67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217 -01
航運業的發展離不開航海人才。航海類專業畢業生是航海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解決航海類畢業生在就業當中出現的問題是目前航海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船員的求職意向減少,不愿從事艱苦枯燥且風險較大的海上工作,企業招募遠洋船員越來越困難。前幾年,我國各類院校航海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保持100%,供需比達到1:3。然而,近幾年尤其在去年跟今年,全國各種不同類型的航海類院校在校學生每年達1.8萬人,海上專業的學生亦有7000人之多,但由于各種原因實際到船上工作的海上專業畢業生人數每年不足600人。
一、航海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
在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下,航海類專業畢業生也在近年來逐步出現了“就業危機”問題,從供需比1:3降低到供需比1:0.9,這與國際、國內的就業需求形勢緊密相關,也和航海類專業畢業生數目逐年增長有關。同時,航海類專業學生擇業時對職業經濟價值的考慮與日俱增,個人發展前景成為多數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在就業去向方面部分學生不愿上船工作或不愿長期在船上工作,造成擇業意愿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航海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雖高于陸上專業畢業生,但真正到航海類單位就業的畢業生呈逐年下降趨勢,而考研、考公務員的比例卻逐年上升,使航海類專業人才資源嚴重流失。
二、航海類專業畢業生就業面臨的新問題
(一)擇業觀念存在偏差。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陸地工作與船上工作待遇差距日趨縮小,航海類專業畢業生在就業中關注工作環境和自我利益的成分較多,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有些急功近利。特別是本科層次的畢業生不愿從事船上工作的比例逐年增加,而且呈繼續發展的趨勢。忽視了當代大學生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學有所用的專業榮譽感,造成職業意愿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
(二)就業市場“國際化”。
從20世紀80年代起,大量歐洲遠洋航運公司就開始在東南亞地區雇傭遠洋高、低級船員,由此世界航運人才市場的中心也相應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國際、國內經濟狀況一直不太樂觀,如今全球經濟形勢仍不見好轉,國際商品貿易仍在低谷徘徊,對航運事業來說意味著寒冬并沒有結束,前期的產能過剩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航運公司對船員的需求,以及在職船員可以上船從業的機會也在減少。
(三)綜合素質差專業技能不足。
航海類學生綜合素質包括適應海上環境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英語和動手能力,從事實際工作必須的思想素質和心理素質,如熱愛祖國,艱苦卓絕,獻身航海等素質。近些年來,航海類畢業生往往達不到以上綜合素質的要求。除此之外,學生的專業素質存在一定的差異。由于學生在大學階段對專業課程掌握程度的不同,造成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專業基礎薄弱,動手能力差等問題。
(四)航海類專業畢業生違約問題逐漸增多。
據調查,90%的違約是航海類專業畢業生單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在: 有些航海類專業畢業生不詳細了解協議書的基本內容,沒有責任擔當意識,不知道簽約后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當航海類專業畢業生覺得自己吃虧時,只好選擇違約;一些航海類專業畢業生獨立性不強,沒有主見,看到別人簽約或違約,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隨大流簽約或違約;有些畢業生片面追求工作的高收入、好環境,簽約單位后遇到更好待遇的單位就違約。這些現象給學校、用人單位、違約者本人都帶來很多麻煩,同時社會也降低了對航海類專業畢業生的信任度。
三、提升航海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應對措施
(一)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培養正確的就業意識和擇業觀念。
通過開設《航海類專業大學生職業教育》、《就業指導》和專題講座,給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咨詢,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同時,幫助航海類專業學生客觀分析當前就業形勢與自身特點,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目標。同時,學??梢越⒑胶n悓I畢業生違約介入的服務制度,一旦畢業生有違約的思想,馬上進行介入,給予悉心指導,幫助畢業生認真分析,權衡利弊,避免不必要的違約。最重要的是,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就業培訓,循序漸進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同時學校要加強簽約監督,對《就業推薦表》和協議書內容嚴格管理,防止學生利用學校管理的漏洞。
(二)加強航海類專業就業工作信息化建設。
學校應加強航海類專業畢業生網絡平臺的信息建設,通過引入職業測試系統,將學生各項素質分類并優化各項指標,提供給用人單位更加直觀的信息。在實時更新就業需求信息的基礎上,跟蹤畢業生就業情況,做好就業統計并做到準確更新。加強學校、企業和畢業生三方的橫向交流,減少人才流失。由于學生剛就業時思想還不穩定,學校、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后期跟蹤教育指導也是非常必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學校、企業和畢業生三者之間應該加強橫向交流,通過交流可以顯現學校培養人才的疏漏;可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幫助學生消除疑慮,促使他們安心工作;也可以使用人單位通過完善制度、科學管理、以人為本等改革留住人才,從而發展壯大企業,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贏的良好局面
(三)著重培養能安心、能吃苦、能創業的應用型航海類人才。
引導學生大學期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樹立學習目標、職業理想和社會抱負。以理想目標作為學習的內在動力;加強學生半軍事化管理力度,培養學生令行禁止的作風和良好的服務服從意識,鍛煉學生具有軍人般的守紀精神、吃苦精神、奉獻精神;培養有扎根于航海這一艱苦行業的敬業奉獻精神,有經受航海這一艱苦環境、艱苦崗位而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有把所學航海知識技能靈活運用于工作實踐并善于開拓的應用型航海類人才。
作者簡介:徐國瑞(1990.09-),男,漢族,江蘇省連云港市,大學本科,單位:大連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