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雨晨
摘要:2003年,美國著名懸疑小說家丹·布朗的小說《達·芬奇密碼》出版,以750萬本的成績打破美國小說銷售記錄,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小說。小說從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開始,不斷的引用達·芬奇作品中的細節(jié)作為線索,推進故事的發(fā)展,讓人欲罷不能。先不論其中觀點的正確與否,小說中對達·芬奇《蒙娜麗莎》《巖窟圣母》《最后的晚餐》等的分析在全球掀起狂熱的達·芬奇熱潮。
關(guān)鍵詞:蒙娜麗莎;施洗者圣約翰;藝術(shù)與科學
中圖分類號:N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265 -02
“當周圍一片黑暗、人人沉睡之時,他卻過早地醒來。”
達·芬奇全名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一個博學家:除了是畫家,他還是雕刻家、建筑師、音樂家、數(shù)學家、工程師、發(fā)明家、解剖學家、地質(zhì)學家、制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甚至被稱為是“現(xiàn)代科學的奠基者”,是歷史上真正的天才之一。目前全球不論是科學家還是藝術(shù)家都熱衷于用各種工具、手段、技術(shù)來分析達·芬奇的作品,用鏡像去翻譯他繁雜的手稿,甚至用X光掃描的方式來把他的作品的每一層顏料分解開,同時不斷被這位天才震驚。
隨著對達·芬奇的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們分成了兩派:一派苦思憫想想要解讀《蒙娜麗莎》那神秘的微笑、《施洗者圣約翰》雌雄莫辨的誘惑等心理描畫;而另一派則沉醉于解讀他隱藏于美麗畫作中如黃金比例對數(shù)螺旋等數(shù)學或精確無疑的肌肉動態(tài)等自然科學。科學與藝術(shù)在達·芬奇的作品中得以完美融合。
500年前的意大利,各個領(lǐng)域都有學者涌現(xiàn),其中不乏多才多藝之人。“通才”一詞就是專門用來形容這類型的人的。在眾多通才中,達·芬奇的博學遠在眾人之上。就他自己所涉獵的領(lǐng)域來講,達·芬奇只稱得上是一位業(yè)余畫家,他一生都在不斷的繪畫,但留存于世的作品不超過十二幅,這其中可以確認出自他筆下的僅有七幅。
達·芬奇作品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為吉奧孔達夫人繪制的《蒙娜麗莎》。畫中的女人直面觀眾,有些自信又有些猶豫,嘴角的微笑蘊含著誘惑、平靜、哀傷和永恒,表情既平靜又讓人心生畏懼,卻又無法停止對她的好奇。
達·芬奇在繪畫過程中運用單點透視的方法在吉奧孔達夫人身后繪制出綿延起伏的風景,同時把她眼睛的外邊沿處理的很模糊,營造出一種迷離感,使觀眾的目光穿過畫中人的眼睛上下移動,以創(chuàng)造視覺上的生動效果。
達·芬奇繪畫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中就是他常常通過人物的雙手來表達他自己的情緒。而《蒙娜麗莎》中的雙手松松的交握在一起,溫潤柔和并且十分安靜,顯示出此時的達·芬奇似乎擺脫了青年時的焦慮與疑惑,得到一種平和和自在。
在這期間,他同時畫著兩張畫,一張是《蒙娜麗莎》,一張是紅色粉筆的《自畫像》。《蒙娜麗莎》年輕溫和而美麗,而達·芬奇自己卻衰老脫發(fā),眼角爬滿皺紋。他曾經(jīng)像蒙娜麗莎一樣年輕過,俊美過,像吉奧孔達夫人一樣受著寵愛,這種對比與奇妙的心境使得這兩張畫中都透出一種淡淡的,無奈的哀傷。
許多學者聲稱《蒙娜麗莎》中隱藏著達·芬奇自己的面孔,他透過她的雙眼注視著世人,寂寞而哀傷,卻偏偏露出這謎語一般的微笑,又仿佛表現(xiàn)出一絲嘲諷。
達·芬奇一生中畫過三幅世俗女性肖像。另外一幅非常有名的則是《抱貂女子》。畫作中是史佛撒公爵最寵愛的一位情婦加勒蘭妮。
畫中的女子微微轉(zhuǎn)頭,朝向遠方,懷中抱著史佛撒家族的徽記——銀白色的貂。相傳達·芬奇本人是同性戀,一生中不近女色,但他卻畫出了歷史上最美的女性之一。他沒有使用自己最擅長的霧狀透視法繪制背景,反而選用了全黑這樣頗具戲劇性的背景色,讓加勒蘭妮看起來仿佛是浮在幽暗中的一個華美的夢。但通過X光照照相術(shù)檢測發(fā)現(xiàn),這幅畫背大改三次,背景也從最初閃閃發(fā)光的淡藍灰色,改為如今的黑色。連女子懷中的貂也從有到無,從溫順的灰貂變?yōu)閮春莸陌柞酢R舱沁@次的發(fā)現(xiàn)趨勢世人用各種先進儀器來分析達·芬奇的畫,去探究這一層顏料和下一層顏料之間,還隱藏著多少曠世之作與秘密。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抱貂女子》雖然面孔安靜美麗,卻暗藏殺機。畫中人物的右手巨大、緊張、焦慮,微微卡住貂的脖頸,而象征柔順慈祥的仁慈之獸——貂則眼神銳利兇狠,前腿筋肉暴突,兇惡異常,是一種斥責,怨恨和憤怒。女子美麗安詳?shù)拿婵着c這種暗藏殺機的對比又拋給世人一個謎題:達·芬奇究竟想通過這幅畫來表達什么?
當然,也有人認為白貂只是一種單純的示好,通過強健的肌肉與銳利的眼神來側(cè)面表達史佛撒家族的強大。
此外,施洗者圣約翰的圖像幾乎貫穿達·芬奇身為畫家的一生。
據(jù)圣經(jīng)記載,圣約翰是耶穌基督的表兄,耶穌基督開始傳福音之前在曠野向猶太人勸勉悔改,并為耶穌基督施洗。他生活在曠野之中,身披駱駝皮,靠蜂蜜維持生命,瘦骨嶙峋。
然而1516年,垂垂老矣的達·芬奇完全違反世俗的觀點,畫出一張詭異的《施洗者圣約翰》,這也是達·芬奇最后一件作品。
畫中的男子有著一頭柔順的淡金色卷發(fā),胴體豐腴滑膩,左手撫摸著前胸,臉上透露著曖昧的微笑,眼神近乎挑逗,一手指著上面,好像一種邀約:“要跟我一起去那里么?”
在這幅畫中性別被模糊掉,蘊含一種雌雄莫辯的美感。而在這幅畫之前三年的一張手稿里達芬奇還畫下一個裸體的,同時擁有女性乳房和男性陽具的姿態(tài)與《施洗者圣約翰》極其相似的人物。這既可以說是達芬奇對人體構(gòu)造和性別的探究,也可以解讀成身為同性戀者的達芬奇對于情愛自由的追求。
同時這幅畫中再次出現(xiàn)了那個神秘的手指姿勢,這個手勢在《巖窟圣母》(《巖窟圣母》有兩幅,一幅收藏于巴黎,一幅收藏于英國,此處特指巴黎的這一幅)《最后的晚餐》《圣母、圣子、圣安妮與施洗約翰》《施洗者圣約翰》中都有出現(xiàn)。
一只手松松握住,食指指向一個神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