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李敏
我國機構養老服務的現狀及問題研究綜述
文/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李敏
本研究以實現老人老有善養為根本原則,以推動我國機構養老服務發展為最終目的,在綜合分析大量有關機構養老服務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著眼于我國機構養老服務發展的必要性,著重對機構養老服務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回顧和總結。
機構養老;問題;現狀
(一)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空巢家庭與日劇增。六普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年化速度加快,60歲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歲以上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別上升2.93和1.91個百分比。據測算,2010年全國65歲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萬人,未來將呈上升趨勢,近十年來,80歲以上高齡老人增加了近一倍,重度老年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此外,老年人群體隨著年齡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我國老年人口呈現出增速快、高齡化、病殘化的現狀并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現狀勢必會給社會發展造成很大的壓力。另外,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家庭結構的核心化,人口流動的加速等都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發起了挑戰,使機構養老成為一種日趨重要的選擇。
(二)老年人對于養老的需求日趨多元化。中國社會的急劇變遷導致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量將逐步增大,并且多層次、 多元化的機構養老市場也在逐步擴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的需求依次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人的五種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當某一層級需要得到滿足后,這種需求就不再成為推動個體行為的動力了。作為老年人群體,他們首先要滿足的是基本的生活照料,包括日常的起居、基本的醫療護理等,從這個方面來看,當前絕大多數老年機構都能滿足入住老人這一方面的共同需求,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些基本的生活照料需求固然重要,但不是老年人的唯一需求。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這些都是低層次的需要,而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除了這些低層次的需求外還有理解、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在當前老年服務機構開展的服務和工作中,這些需求的滿足是相當匱乏的。
(三)機構養老自身所具有的獨特優勢。翟德華、陶立群指出,機構養老方式的優勢在于:服務專業化;居住環境好;無障礙設計;休閑時間多,集體生活能排解孤獨;減輕子女負擔;符合老人獨立生活的尊嚴感,甚至有再婚選擇的可能。潘金洪認為,入住養老院主要有以下優勢:1.可以減少孤獨。2.生活有安全感。3.減輕家庭養老壓力。4.提高老年生活質量。此外,養老機構可以向老人提供專業化、高效的老齡服務,尤其是臨終老人,在養老機構可以得到更多關懷和專業護理 。.
我國關于機構養老現狀及問題的研究近幾年來呈現不斷增多的趨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
(一)地區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城鄉間的差距。張國平指出,常熟的機構養老開始形成城鄉同步、分層分塊管理新格局。但馬紅在湖南慈利縣的研究中提到,有些鄉鎮還沒有建立敬老院,農村有些新建的敬老院因缺乏資金而沒有相應的配套設施。
(二)機構養老總體供應量不足和入住率不高。一方面,總體的供養量不足,穆光宗在《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中指出,我國機構養老供不應求但資源利用率不高,按照國際標準“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養老床位50張”測算,全國老年人共需養老床位800萬張,而目前僅有266.2萬張,床位缺口達近540萬張,遠遠不能適應機構養老的發展需要。李民通過對北京的養老機構的實地調查指出,北京市養老機構的平均床位數為72張,只有個別養老機構達到500張床位的規模,半數的養老機構的床位低于32張。許華岑在《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養老機構總數多,就床位來說,不足老年人數的0.86%,較之于國際標準相差甚遠。另外,滿足老年人迫切需要的護理型需求得不到滿足,何文炯等對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金華、臺州等地的調研發現,對于老年人需求量最大的護理服務,大多數養老機構都無法提供,或者護理服務能力很弱,護理型養老機構的床位數不到浙江省養老機構總床位的20%。而另一方面,某些地區的入住率不高。孫樹菡在《我國社會機構養老發展探討》的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22所養老機構,入住率最高為93. 57%,最低為58. 82%,多數都在60%至70%左右。
(三)機構養老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改善。住養老人對機構的養老服務,特別是對機構的醫療護理服務、生活照料服務、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慰籍服務有著強烈的需求。與這種需求相適應,機構養老的硬件設施、技術含量、服務水準應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專業化服務水平。然而,我國目前機構養老服務仍然面臨著不少困境,距離老人身心的實際需要和發達國家的先進標準有很大差距,服務質量亟待提高。一是工作人員大多是非專業人員,而且很少參加職業培訓。廖敏在《養老機構發展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中指出,工作人員大都缺乏專業培訓,工作人員隊伍不穩定,臨時人員占一定比例,整體文化水平偏低,綜合素質較低。二是我國養老機構服務功能、結構、內容單一,服務水平不高,老年人的康復護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難以滿足。穆光宗在《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中指出,我國的機構養、護、醫、送四大功能分離。農村的大部分機構只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標準,即包吃包住,醫療護理方面欠缺,很少關注老人的實際需求,尤其是心理和精神慰藉層面。
(四)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不高。穆光宗在《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中指出專業、負責的老年護工和管理人才短缺,預計到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6億,約占總人口的16.7%,其中需要長期照料和護理的老年人將占到19.6% ,近400萬。假定按照 1:4 的護理人員配置,需要1000萬護理人員,但持證者現在只有2萬左右。不僅如此,護理人員的周轉率非常高,很多老年公寓的人員周轉率高達100%,個別老年公寓甚至高達140%,政府部門需要有相關的行業職業規劃,一些專業學校應在此方面加強人才培養。許愛花在《社會工作視閾下的機構養老服務》中指出專業服務人員嚴重短缺。現有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 一般都是農村來的臨時工或下崗女工,文化素質偏低,未經過專業培訓,缺乏基本技能,只能從事一些日常生活照料服務,例如:給老人喂飯、 送水、清洗等。一些養老機構中的從業人員甚至身兼數職,服務意識淡薄。機構住養老人很難在機構養老中體會到與其他養老模式有別的專業服務,例如:康復、保健、精神慰藉服務等。
綜上所述,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機構養老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從已有的研究來看,筆者發現存在幾個方面的局限性:關于機構養老現狀及問題的研究,忽視了特殊老年群體——五保老人無依無靠尷尬處境的研究;關于現狀及存在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養老機構層面,對老人現實需求現狀研究較少,尤其是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研究匱乏;另外,需高度護理的老年群體對養老機構服務需求的研究嚴重不足,調查發現,我國有近一半的養老機構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這一部分老年人群體入住養老機構的意愿及入住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被忽視;關于城市或農村機構養老服務現狀及問題的獨立研究較少,大多數研究均是籠統概括為機構養老服務現狀及問題,將城市機構養老服務與農村機構養老服務放在一個層面上討論,實際是,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均存在差異性,需要分別對待。
[1]劉紅.中國機構養老需求與供給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9(4).
[2]瑐瑨姜,夏燁.家庭養老服務網VS機構養老——一種選擇機制上的融合[J].西北人口,2006(4).
[3]黃文明.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精神健康維護的影響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李艷君,李珺.養老機構中住養老人需求及社會工作的介入探索[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0):23——24.
[5]翟德華,陶立群. 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選擇決策模型理論研究[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1).
[6]潘金洪.江蘇省機構養老床位總量不足和供需結構失衡問題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
[7]穆光宗.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8] 許華岑.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對城市養老模式的探討[J].四川省情,2007,(2).
[9]何文炯,楊翠迎,劉曉婷.優化配置加快發展——浙江省機構養老資源配置狀況調查分析[J].當代社科視野,2008(9)
[10]孫樹菡,葛英.我國社會機構養老發展探討[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4(4).
[11]許愛花.社會工作視閾下的機構養老服務[J].江淮論壇,2010(1)
[12]廖敏,張蕾.養老機構發展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長沙市養老機構及入住老人的調查與思考[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13]穆光宗.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176
[14]張愷悌. 失能老人靠誰養老[J].中國社會工作,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