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孫帥帥
關于養老機構中的“寒蟬效應”
文/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孫帥帥
社會工作者以“助人自助”為理念,幫助有困難的群體脫離困境,發揮潛能,改變現狀。面對養老機構中的“寒蟬效應”,本文論述了社工如何應通過專業的技術和方法來幫助老人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此來促進機構的成長和社工技術的進步。
寒蟬效應;養老機構;社會工作
寒蟬效應,是一個法律用語,特別在討論言論自由或集會自由時,指人民害怕因為言論遭到國家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賠償,不敢發表言論,如同蟬在寒冷天氣中噤聲一般。寒蟬效應的發生,將導致公共事務乏人關心,被視為過度限制言論或集會自由的不良后果,此種情況在國家戒嚴時期特別顯現。筆者把“寒蟬效應”作為養老機構中的一種現象,它既指養老機構中的老人面對不適當或者對自身健康有損的現象不敢反映,也指機構中的社工或者工作人員發現問題不敢提出意見。
(一)科學界。2012年10月22日,意大利專家因在2009年意大利4月6日大地震前,他們研究了頻繁出現的地震活動情況后,仍稱未來不會發生地震。但事實上再次發生了6.3級地震,造成309人死亡和巨額財產損失,被認定“過失殺人”罪名成立,并判處其6年監禁,引發科學界“寒蟬效應”。
(二)道德界。在南京,一位騎車老人深夜摔傷,為防過往汽車碾軋,十多位市民自發圍成一圈對其進行保護,更有人取來手電筒,示意過往車輛避讓。但直到20分鐘后救護車趕到,始終都無人敢靠近老人對其施以援手。調查顯示,僅7%的人會扶起摔倒老人,其余的人稱擔心惹麻煩。面對摔倒而無助的老人,敢于施以援手將其扶起者竟不足一成!這不禁令人想起同樣發生在南京的“彭宇案”,給人們內心帶來某種“寒蟬效應”的沖擊波,更對當下之社會風氣起到了一種消極引導。受“彭宇案”糊涂判決之“寒蟬效應”的影響,致使市民間的互信鏈條發生更為嚴重的斷裂,以致人們一旦遇到類似情景,便變得臨危而“懼”、見義“怯”為了。 寒蟬效應導致人們不敢言、不敢為,這就好比一個人有缺點卻沒有人給他指出來,長期以來必會不利于身體的健康。
那么,養老機構中存在“寒蟬效應”嗎?根據筆者在養老機構中實習的經歷,發現這一現象同樣存在。筆者在養老機構實習時,問及機構中的照顧情況時,老人們都是說很好。每次開會,機構中的社工一般也很少反映自己觀察到的一些問題。究其原因,或許是他們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許是出于自我防衛,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傊?,問題出現了,我們就該采取措施減少或者消除這種現象。
有了問題不能及時反應與解決,在養老院中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老人來說。來到養老院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照顧,如果對于一些問題不能及時說出來,一味的憋在心里對自己的危害也是很大的。養老院中的房間有很多都是兩人間甚至還有三人間,老人突然和自己生活習慣不同的人生活在一個房間里,摩擦和沖突是在所難免的,如果老人因害怕不敢反映,長期下去,定會給自己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在有社工的養老院中,有很多老人也許對社工開展的一些活動不感興趣,開展的活動不但沒有給老人的身心帶來好處,反而不利于老人的健康。社工的職能就是幫助有需要幫助的人或者是提升老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老人們即使不愿意參與其中,但強迫自己加入,那么社工的作用就南轅北轍了。
以上僅僅是舉了兩個例子,有問題不能及時反映出來,對老人的危害還有很多。
(二)對社工來說。社工開展個案或者小組活動,對于不適合的部分,案主不能及時說出來,對于案主來說不幸,更重要的是對于社工來說,社工沒能意識到自己的方法需要改進,在下次活動時類似的錯誤還會出現。
(三)對機構來說。機構中的工作人員看到機構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反映,對于機構來說,上層領導看不到自己機構的缺陷,就會導致機構走下坡路。
無論是養老院中的老人、社工還是工作人員,他們看到、發現問題不反映,總結有以下原因。一是站在老人的角度考慮,老人們害怕如果問題沒有處理好,反而更加加劇矛盾?;蛘呃先藗冋J為如果不配合社工或者是院里的活動,領導可能會對自己有偏見,自己的利益也受損。二是對于社工來說,一般民辦養老機構中的社工工資都是由機構老板發放,雖然社工的本職是對案主負責,為案主服務,但是同時社工也是機構員工,有責任對機構負責。對于老人的一些問題社工也不會完全反映。事多的員工一般也不會受領導的歡迎。
(一)針對老人,如何讓他們擺脫“寒蟬效應”(信任關系的建立)。老人針對一些問題不敢發表在自己,關鍵是老人與社工之間沒有建立起信任的關系,老人擔心自己的秘密說出來以后不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而使自己面臨更多的問題。社工作為老人與機構之間的橋梁,可以使用一些專業技巧了解老人面臨的問題,同時對機構提出意見。
1.個案形式。社工可以采取一對一的個案形式,在開展個案的時候社工制造一個放松而又安全的環境,不一定要去專門的個案室,可以是在老人的房間里進行。
深入交談的前提是與案主建立信任的關系,信任的建立不僅僅是通過服務的過程,社工平時的一言一行也關系到案主對自己的信任,只有案主信任自己,才能沒有顧慮地把問題反映出來。社工也可以通過匿名問卷的形式來了解情況。對于一些視力或者智力存在缺陷的人,社工可以安排志愿者對老人進行面對面的直接訪談。安排志愿者的目的主要是讓老人能夠大膽地作出選擇而不要有所顧忌,保證問卷的客觀公正性。
2.小組活動模擬養老院中的情況,側面反應。社工通過小組活動模擬一些情況,不是讓老人直接把問題表達出來,而是通過游戲或者情景模擬的方式間接表達出來。這里要求社工要有一定的觀察力。比如可以讓老人在活動中模擬照顧對方,社工指定照顧方式,觀察被照顧者的動作、表情,并讓被照顧者說出感受。社工通過這種方式就能了解到老人是否喜歡、習慣養老院中的照顧方式。
(二)實習生:作為一個旁觀者去發現其中的問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處機構中,可能自己不能發現問題,亦或發現問題怕干涉到自己的利益而不敢反映出來。養老機構可以通過招募實習生或者是參觀人員,通過機構之外的人的觀察發現問題。
實習生作為一個外來人,能夠看到機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是可以設置意見箱,通過匿名提意見的方式來發現其中的問題。
[1]田北海.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困境與出路[J].學習與實踐,2008(06).
[2]桂世勛.構建廣義的老年人照料體系——以上海為例[J].人口與發展,2008(03).
[3]尚振坤.中國養老機構的服務與管理[J].人口與經濟,2008(02).
[4]羅觀翠,雷杰.“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陷阱——以廣東老人院舍為例[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