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東 (江南大學數字媒體學院 214122)
史敏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 210044)
畢加索立體主義繪畫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鄭曉東 (江南大學數字媒體學院 214122)
史敏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 210044)
作為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的藝術家,畢加索用其獨特的視角與思維開創了西方現代藝術的先河,他以率真的性格直面生活的真實,用作品自由地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女性作為其生活和創作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對其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其立體主義作品中,女性更是以獨特的藝術形象揭示其復雜的內心世界,直指人的原始本質。本文主要分析本文主要分析畢加索立體主義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造型特點,并對其創作背景和創作者藝術思想進行探討。
畢加索;立體主義;女性形象
作為立體主義的先鋒大師,畢加索以其非凡的創造力在世界藝術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對于畢加索而言,女性對其靈感的激發,大膽的創新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不同的女性影響著畢加索不同時期的精神狀態和藝術風格。畢加索率真奔放的性格讓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差異巨大,如膠似漆時,女性在他的作品中表現的風韻十足,水深火熱時,女性形象又變得丑惡恐怖,在其立體主義時期,女性形象發展達到徹底顛覆和解放,他以旺盛的精力,激揚的情緒將女人及其他元素敲擊的支離破碎,再以其獨特的視角,冷靜的思考將一切冗雜的元素統統拋去,然后創造性的將各種直觀元素重新組合。畢加索以他獨特的藝術手法肆意表達著自己對女人的愛與恨,在一幅幅極具視覺沖擊的作品間透露出人的原始本性和精神向往。
畫家是創造的主體,一個支配角色,模特是被注視體,反映著畫家的支配,當他們之間產生了戀情,其關系就不再單純,模特的角色就不在是單純的畫布里的圖像,她走進畫家的生活,影響他的思想和情緒。女性作為藝術創作中最常見的表述對象,從來都是藝術家產生靈感的源泉。在畢加索的藝術生涯中,女性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畢加索在少年時就開始出入色情場所,之后經歷了和多個情人的情愛糾葛以及兩段婚姻。在與多個女人的情感相處中,畢加索始終處于主動地位,他不倦地追求著觸動他本性的女人,享受著每個女性帶給他的新鮮感和多樣性,在追求與拋棄的輪回中,以他最敏感的藝術嗅覺體味著女人帶給他的一切。畢加索一生的藝術創作靈感都離不開他對女人的癡迷,女性這一題材也伴隨了他一生的藝術創作,可以說,每當畢加索畫風開始轉變,那么他生命中就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女性角色。從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亞威農少女》的妖艷與粗獷到《鏡前少女》的恬靜與詩意,再到《哭泣的女人》的暴力與張狂,不論是紅燈區的妓女或者是情人,她們與畢加索的情感糾葛和生活情趣都在直觀影響著畢加索的藝術創作。
1.變形的張力
女性裸體的創作貫穿著畢加索整個藝術生涯,在立體主義時期,女性身體的特征被不斷夸張放大,代表女性生殖功能的器官被賦予了巨大的生命力,通過夸張與變形,讓女性的身體變得極富表現力,同時揭示了自己在大自然中把握到的意義。
畢加索藝術生涯受到原始藝術的啟發,原始藝術中,野蠻,粗大的人物傳達給人們不一樣的美的震撼。畢加索在繪畫內容上,不斷探索原始,純粹的東西,在其眾多立體主義作品中,在原始社會象征生殖能力的女性的乳房、臀部被變形放大,腿和胳膊異常粗壯,以此展現出原始人類所追求的繁殖能力強,身體健康的女性形象。這一造型特點在其晚年創作的《阿爾及爾婦女》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從整體來看,畫面充斥著女性的肉體,夸張變形的手法讓整個畫面張力十足。畫面中,畢加索用粗狂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女性的身體及器官,凸顯出人的原始姿態,此外,女性的腿和胳膊被變形加粗,幾乎比軀干還粗,乳房被肆意展現在人們面前,充斥著人類的原始訴求,同時,畢加索將人物的器官轉移,身體扭曲膨脹,創造出令人驚訝的女性形象。畢加索通過自己的藝術探索,將人類原始姿態和社會現實赤裸裸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以視覺的心靈的雙重震撼,在宣泄自身情感的同時激發觀者內心的原始訴求,觸動大眾對自身審美意識的再次思考。
2.解構的節奏
畢加索立體主義作品的主要特征是豐富的造型手段,他創造性的把物象分解后重新組合,保留并簡化了物象的重要特征,弱化或去除物象的次要元素,然后將可以表達藝術家思想以及反映事物特征的重要元素重新組合,讓畫面富有節奏與韻律。分解重構作為立體主義畫家最重要的造型方法貫穿著立體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并且這一手法自身也被藝術家不斷改變和完善。
創作于1910年的作品《彈吉他的女人》(如圖1)是畢加索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在此階段的作品中,畢加索將分解與重構做到了極致,為了追求物象的本質屬性,畢加索放棄了對多樣色彩的使用,畫面以黃褐色為主,這一特點也使整體畫面更加統一。相比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亞威農少女》,該作品包括人物形象在內的物體都被高度概括,用粗獷的直線將人物切割與瓦解,大量的直線交匯使得人物被徹底的解構,畢加索通過敏銳的藝術嗅覺及其縝密的思維將支離破碎的元素規劃重構,在人物內在結構與畫面構圖與節奏之間尋求契合。在被分解的畫面結構中,除了被抽象化的手和跳動的樂符以外,人物的形象已經不復存在,只剩下各種由直線切割出的塊面穿插在畫面當中,各個看似復雜的塊面相互聯系,與周圍的空間形成了一種相呼應的動態關系,畫面中光影的表現讓塊面更加立體跳躍,提升了整體畫面的深度和層次,讓人感受到整個畫面每個元素都隨著音樂有節奏地跳動。在分解與重構的節奏間,畢加索體味著藝術再創作的樂趣,也使其對藝術,對世界的認知向著更廣闊更深遠的方向發展。
3.線面的交融
在畢加索立體主義作品中,線條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其進行藝術構思之后,通常先用線條將畫面分割為相互呼應的塊面,然后再從整體關系中安排各個元素的空間位置。在《彈吉他的女人》中,同樣可以看出,線條在整個畫面中起著支撐作用,線條的相互交錯支撐起了畫面的結構,塊面的呼應調動了畫面的節奏。
在作品《鏡前少女》(如圖2)中,從背景到人物結構,畢加索都用線條將各個元素做了明顯的劃分。區別于《彈吉他的女人》中粗狂的直線,《鏡前少女》中,線條變得相對柔和,并且應用大量的曲線來刻畫女性的柔美形態,此外,線條的作用也不僅僅局限于對畫面的切割,在此作品中線條更大的作用在于對女性形體的勾勒。畫面中,畢加索用較粗的線條來刻畫女性懷孕后隆起的肚子和豐滿的乳房,同時,鏡中的胸部和腹部以鮮艷的顏色來表現,讓觀者的視覺停留在隆起的肚子上,就如同畫作中的少女在鏡前凝視自己的身體。
作品《哭泣的女人》創作于畢加索與其情人朵拉·瑪爾感情不和期間,畢加索將面部分解,重新組合而成極度痛苦的形象,散亂而緊湊的線條生動表現人物激動的情緒,挺直有力的筆觸以及線條之間形成的尖銳角度刻畫出人物悲痛中散發出的憤怒,錯落扭曲的線條直觀展現出面部肌肉的抽搐,鋼絲般的頭發和眼睫毛刻畫出人物悲痛過后的麻木與僵硬。此幅作品中,畢加索利用反差強烈的對比色來劃分畫面,將畫面切割為不同區域,整個臉部在黃綠顏色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扭曲,最引人注目的是嘴唇和牙齒之間凄涼的藍白色域上,在此塊面中,角色一只手捂嘴,嘴唇下露著的牙齒撕咬著另一只手中的手帕,此區域線條更為扭曲,極富張力,生動刻畫出悲憤的女人咬牙切齒的狀態。
4.幾何化的質樸
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創作受后印象主義畫家塞尚的影響,塞尚藝術的基本內涵是分析結構與形態,強調圓錐體、圓柱體和球體的幾何形狀結構塊面。他應用變形和構成手法,打破傳統透視與線條的束縛,脫離自然的表象,以理性思維重新建構物像結構,把靜物或風景從原來客觀的環境里解放到全新的畫面形式中,將理性思維更多的灌輸與畫面當中,形成超脫于自然的藝術形態。畢加索吸收了這種觀念,并將其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其大多數立體主義作品中都呈現幾何化的特點。在作品《鏡前少女》中,畫面大量使用圓形來概括少女的身體結構,從頭部到乳房,從肘關節到隆起的腹部,甚至是整個鏡子也是橢圓的形狀,而連接各個圓的則是高度概括的三角形或者不規則的簡單幾何圖形。畫面中各部分的圓相互呼應,構成一個整體。在另一幅作品《女人花》(如圖3)中,幾何簡化的造型特點顯得更為突出。整幅畫面從背景到人物都十分簡潔。畢加索將女人的頭用圓潤的彎月來表現,身體和四肢包括頭發都概括為樹葉形狀,胸部仍舊以最常用的圓來表現。畢加索將提煉出的幾何形狀在畫面中重新組合,以表現他對模特最真實的認知感受。

圖3 《女人花》
女性作為畢加索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不斷推動著畢加索的藝術革新。作為立體主義的先鋒大師,畢加索以其粗獷張揚的性格打破傳統繪畫技巧和理念,憑借著對女性的癡迷將其對人性和自然的探索不斷深入。畢加索以原始本性及自然形態為導向,將物象原始特征從表象中剝離開來,再進行高度概況和重新組合,將作品的內部調整到一種和諧的統一,最終創造出全新的物體形態,讓畫面中的各個元素上升為一種象征符號,以此來充分挖掘女性的自然形態與精神內涵,發泄自己的欲望與情緒,最終揭示自然和社會的現實,直指生命的本體意義。
[1]唐林.畢加索傳[M].時事出版社,2001.
[2][法]弗朗索瓦茲·吉洛著,周仲安譯.巨匠與情人[M].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
[3]盛超.畢加索畫傳:現代藝術大師[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4]崔慧香.畢加索立體主義繪畫中女性形象的審美韻致[J].藝術探索[J].2007(02).
鄭曉東,男,江南大學數字媒體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及理論。
史敏麗,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