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楓逸
『吃旺旺沒變旺』索賠不宜追捧
● 張楓逸
“天天吃旺旺,運氣會旺哦。”這是旺旺系列產品常見的廣告詞。從外地來邕的謝先生,卻因為這句話寫信向執法部門投訴舉報,稱自己“買了一袋旺旺雪餅,連續食用多天,運氣并沒有變旺、變好”,要求商家賠償。9月23日晚上,這封舉報信在網上流傳,引起網民圍觀議論。(9月25日《南國早報》)
對此,許多網友認為太過無厘頭的同時,也有一些人站出來力挺,為謝先生的較真精神點贊,將其奉為“斗士”。事實上,盡管眼下我們身邊的不少廣告都涉嫌虛假宣傳,以至于人們已經見怪不怪,對虛假廣告叫板的維權意識彌足珍貴,但需要指出的是較真不等于找茬,舉報索賠的前提是厘清藝術夸張和虛假宣傳的界限。

眾所周知,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廣告作為一種傳播藝術,更離不開藝術夸張,從而打動消費者,達到銷售的目的。廣告的夸張一般采取兩種形式,一是對產品的某些特點進行夸大、縮小、變形,二是對人主觀心理感受進行夸大和強化。旺旺產品的廣告就屬于后者,“吃旺旺,運氣旺”抓住了人們圖吉利求好運的心理,加深了消費者對產品的印象。
當然,凡事都要有個度,適度的夸張可以成為點睛之筆,增強廣告的傳播效果,達到廣而告之的目的。而不當的夸張,尤其是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則涉嫌虛假廣告。對于二者的區別,相關法律有明確規定。《廣告法》第二十八條逐一列舉了符合虛假廣告的5種情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給出虛假宣傳行為認定條件的同時,也明確指出“以明顯的夸張方式宣傳商品,不足以造成相關公眾誤解的,不屬于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顯然,“天天吃旺旺,運氣會變旺”這一廣告語通過正常人的普遍認知判斷,都不難看出其屬于“明顯夸張”的宣傳方式,并不會對消費行為形成誤導,因此不應該被認定為虛假廣告。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真的相信吃了旺旺運氣會變旺,為什么許多考生和家長在考前燒香拜神,而不是買幾袋旺旺雪餅吃?
對于這起事件,一些人將其與前些年的紅牛廣告訴訟事件相提并論。紅牛在美國和歐洲的廣告語是“紅牛,給你一雙翅膀”,2014年美國紐約的一名消費者訴稱,自己在過去10年連續飲用紅牛飲料,但并未長出翅膀,認為其涉嫌虛假宣傳。紅牛最終提出和解,承認“紅牛給不了你翅膀”,決定向購買過紅牛飲料的消費者作出總額為1 300萬美元的賠償。但應該看到的是,給不給得了翅膀并非問題的關鍵,紅牛之所以同意賠償,是為了避免高額的訴訟成本,以及可能不利于自身的法律風險。更重要的是,從營銷學來看,紅牛“花了小錢,賺了人氣”,將一場風險訴訟轉化成了一場營銷好戲,甚至被業界質疑有自導自演的嫌疑。
誠然,任何人都有投訴舉報虛假廣告的權利,遏制虛假廣告泛濫也需要廣大消費者的主動維權,但維權不應是雞蛋里挑骨頭,而應有理有據,不能濫用這種權利造成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的無謂浪費。對于“吃旺旺運氣沒變旺”訴求索賠,媒體和公眾也不宜盲目追捧,否則不僅無助于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還會導致維權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