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雷露
大山里的脫貧協奏曲
文/圖 雷露
藍天白云下,一片片蒼勁挺拔的白楊林長勢喜人;一座座青瓦白墻的民居磚房依山而建;一條條平坦潔凈的水泥村道直通村民家門;一張張淳樸真誠的笑臉掩飾不住發自內心的幸福喜悅……走進涼山州布拖縣特木里鎮四且村,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幅祥和安康、幸福美好的畫面。但在過去,這里卻是大相徑庭。
千百年來,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人們,習慣了低矮簡陋的土坯房,寸步難行的泥巴路,灰里來泥里去的生活方式。“面朝黃土背朝天”是他們的真實寫照,貧窮與落后阻擋了他們眺望遠方的目光。
慶幸的是,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大涼山,奏響了脫貧的協奏曲。針對民族地區缺產業、缺技術、缺資金的貧困現狀,涼山州制定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扶貧思路,把就業扶貧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加大技能培訓,支持鼓勵外出務工,通過產業發展和外出務工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幫助老百姓徹底擺脫“窮根”。

1、且沙沙約在村里打小工,每天能收入80元
2、聯保么色作在幫扶下養起了雞仔
作為一步跨千年的“直過區”,多年來,涼山州在社會形態發生劇變的同時,當地少數民族社會結構、文化心理、生活習性卻“跟不上趟”,技術短缺、語言不暢、陳規陋習等致貧因素不斷凸顯,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任何與扶貧掛鉤的方案措施在這里的推行都舉步維艱。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教授直言:“大涼山幾乎聚集了所有的貧困因子,是當代中國貧困地區的一個特殊樣本。”
祖祖輩輩都生活在茫茫大涼山的且沙沙約今年27歲,是他家里唯一出過遠門的人。在他的記憶中,出寨子就意味著要翻過村前那座海拔超過2800米的大山。初中畢業后,他第一次坐火車到深圳闖蕩,在老鄉的介紹下嘗試過幾份工作,但都因為技術限制而沒能做長久,最終無奈結束了這次不太順利的外出務工之旅。“我沒學過技術,文化底子也不好,干不了體面的工作。”回到村寨后,且沙沙約按部就班的娶妻成家,循規蹈矩的生兒育女,守著兩畝承包地過著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生活。然而,上有白發婆娑的老母親,下有3個嗷嗷待哺的小兒女,一家6口的生活重擔壓得且沙沙約喘不過氣來。2014年,村里開展貧困戶基本情況入戶調查時,他向調查員表達了強烈的就業意愿。他非常清楚,一份工作對這個家庭是多么重要。經過村里協調,且沙沙約跟著村里的土房改造工程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雜事,每天有百八十塊錢的收入,這對他一家人來說,實在是及時雨。
“他是典型的由于缺乏技術而導致就業困難的類型。”四且村“第一書記”劉凌說。2015年12月,身為省科技館干部的他被派往四且村擔任“第一書記”,經過10個月的入戶走訪,他對當地的貧困現狀感同身受,一語中的地指出了且沙沙約的就業難題。
劉凌表示,導致當地村民就業困難的,除了缺乏勞動技能,語言障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且沙沙約的妻子聯保么色作對此深有體會。今年上半年,聯保么色作參加了當地政府組織的為期1個月的廚師培訓,并且順利結業。但由于她只會彝語,幾乎無法與招聘方溝通,在幾場由政府牽線搭橋舉辦的招聘會上都鎩羽而歸。最后,她只能在家里料理家務。
據悉,在布拖縣19.12萬總人口中,彝族占比高達96.3%,其中絕大部分人都像聯保么色作一樣不懂漢語。為讓存在溝通障礙的貧困戶也有收入,當地政府向部分貧困家庭免費發放雞仔、豬仔、樹苗,希望通過“家庭產業”的幫扶形式幫助困難戶增收致富。聯保么色作也因此得到了40余只雞仔,解決了燃眉之急。
“要脫貧先找根,對癥下藥是關鍵。”布拖縣就業局局長梁國涵表示,準確甄別致貧原因,運用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對扶貧對象實施幫扶和管理,才有可能獲得精準扶貧的理想效果。在四且村,記者看到了一份村民家庭基本情況表,表格中清晰明確地記錄了村里貧困家庭的相關信息,并附有致貧原因和脫貧方案。“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致貧原因,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梁國涵說,目前村里的扶貧項目都是圍繞這份材料開展的,“給技術,給教育,給土地,用盡一切辦法幫助當地人民脫貧致富”。
9月9日至11日,布拖縣文化廣場人頭攢動,好不熱鬧,原來這里正在舉行“四川省、成都市對口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招聘會以“就業助你脫貧”為主題,為貧困群眾提供“一對一”“一條龍”的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力爭讓每個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同時,搭建起布拖貧困家庭勞動者與成都企業的對接平臺,實現兩地人力資源和招聘信息共享,推動成都與布拖在就業政策、就業服務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對口就業幫扶機制,促進兩地區域合作工作持續深入開展。
26歲的吉吾爾拉是縣城附近村寨的村民,一大早就趕到招聘會現場,在多個展臺前看了又看,比了又比。他希望找一份與機床崗位相關、月收入3500元以上的工作。“掙了錢好讓孩子讀書,另外再開設一家農家樂,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吉吾爾拉說著,在就業意向表上填下了自己的相關信息。
此次招聘會共組織了8家公共人力資源市場、6家中介機構、91家知名企業參加,提供各類就業崗位5000余個。數據顯示,整個招聘會累計進場人數達12000人次,提供各類咨詢8734人次,意向用工登記2682人,發放宣傳資料4570冊。
涼山州就業局局長盧英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州已開專項招聘會近20場,組織企業700余戶,提供崗位3萬個,貧困人口進場2.3萬人次,達成意向12963人。下一步,有條件的縣市還將把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向鄉鎮延伸,擴大服務范圍。
“過去我們也一直在扶貧,但那是一種粗放式的扶貧,主要是以物質幫扶為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百姓的生活壓力,但也使不少貧困戶滋生出‘等、靠、要’的依賴思想,缺乏脫貧致富的志氣和信心,也缺乏勤勞實干的精神。”說起涼山州的就業送崗,盧英認為這是一種立竿見影的扶貧方式,有工作就有收入,能真正把老百姓從貧困中拉出來,奔向小康。
為推動農村貧困人口實現更加充分就業,全州各縣市不僅引進企業召開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還開發各項公益性崗位,多管齊下,致力于就業一人脫貧一戶。日前,涼山州出臺了《涼山州就業服務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做好貧困村公益性崗位開發工作的通知》,細化公益性崗位的開發措施,著力開發保潔、巡山、護路等公益性崗位,通過政府兜底,安置就業困難群體,緩解就業壓力。截至9月底,全州就業部門共開發公益性崗位5300個,涉及就業專頂資金約1900萬元。2016年,僅布拖縣就開發公益性崗位200余個,按照“公開、公平、公正、自主自愿、競爭擇優”的原則,妥善安置解決了部分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穩定了全縣的就業形勢。
另外,涼山州不僅在當地就近開發就業崗位,還組織派遣當地勞動力到新疆、山東、江蘇等地就業,實現勞動力省際流動。并于今年8月簽署了《廣東佛山—四川涼山東西部扶貧協作框架協議》,系統地建立雙方人力資源市場聯動機制,引導和有序組織涼山州富余勞動力到佛山就業創業。同時,在勞動力省內流動方面,涼山州不斷加強與成都、樂山、江油等地的勞務合作,實現勞動力省內轉移就業。“加強區域合作,促進貧困勞動者實現轉移就業增收脫貧。”據盧英介紹,涼山州還在東莞、深圳、北京等勞動力輸入地建立了人力資源公司,致力于走規范化、規模化的發展路子。
如果說就業送崗是立竿見影的短中期扶貧機制,那么技能培訓就是后續扶貧的長效機制。近年來,技能培訓在大涼山轟轟烈烈地進行,為就業扶貧造血強肌。截至今年9月底,涼山州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13005人,涉及就業專項資金約1800萬元,提前完成全年10000人的培訓目標。
在布拖縣特木里鎮則洛村的建卡貧困戶職業技能培訓點,一名彝族小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皮膚黝黑,性情豪爽,散發出年輕人特有的活力與朝氣。而當他站在臨時搭建的灶臺前,一手顛鍋一手掌勺時,又變得沉著穩重。
他叫阿扭友達,今年23歲,高中畢業,是布拖縣特木里鎮則洛村的一名村民小組長,目前正與附近村寨的50名建檔立卡困難戶一道,參加布拖縣就業局主辦的這場職業技能培訓。“我學會了技術,也許會去縣城做點小生意。”
與阿扭友達抱著類似想法的,還有布子色拉。小伙子今年18歲,身材瘦小羸弱,雖然在一群人高馬大的彝族少年中毫不起眼,但卻是班里出勤率最高的學員。他說,自己17歲申領到身份證后,曾同寨子里的年輕人一道去廣東找工作,并在一家電子廠當流水線工人,每月能拿到2500元的工資,但高強度的工作讓他吃不消。自2015年回家過彝族年后,他就沒有再外出打工。不久前,他得知鎮上要開辦為期一個月的焊工培訓班,就立即報了名。“班上有30個學員,人多設備少,所以我就來早點,爭取多學點。”自10月13日焊工培訓班開班后,他堅持每天早上8點花半個小時從家中步行來到培訓點學習,下午5點培訓結束后又步行回家。由于參加培訓的人數較多,培訓班不得不采用分小組輪流的模式進行教學,一天下來布子色拉其實并沒有多少實踐操作的機會。但他堅持在一旁認真看,將老師講的知識點默默記在心里。

“開班教學,就要對學員負責。”鈕師傅是焊工培訓班的老師,他的學員絕大部分都是彝族,不少都存在溝通交流問題。為此,他調整了教學內容,由“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并重”向“更注重實踐操作”傾斜,力求所有參訓學員都能學以致用,進一步提升其就業技能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技能培訓有了,文化教育也要跟上。如今,布拖縣163個貧困村建立起了46所“農民工夜校”,并安排彝、漢雙語老師進行教學,解決了學員的溝通難題,也為技能培訓奠定了文化基礎。
為了提高培訓效率,梁國涵還創建了專用的微信群和QQ群,要求各個培訓點的負責人每天發送實時圖片,通報培訓情況。“這樣既解決了由于培訓監督人員不足,培訓難監管的問題,又實現了對培訓的實時監控,便于掌握最新情況。”梁國涵說,監督到位了,培訓才能到位,勞動者的職業競爭力才能得到提升。
自全州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梁國涵每天都奔波在大山里,到各個鄉鎮查看培訓工作進度,了解最新動態。“不是在下鄉就是在下鄉的路上。”原本一句調侃的話,成了她工作的真實寫照。她說,如今連同事之間打招呼也是“今天你下鄉了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站在由簡易木板和彩色塑料布搭建的培訓操作臺前,看著眼前眾多埋頭認真操作的學員,梁國涵發出了“大山有望”的感嘆。在布拖已工作了30年的她,對這里的變化比誰都了解——在過去,不少村民甚至鄉鎮、村社干部都對培訓政策認識不足,沒有意識到培訓學習的重要性,自主參加就業培訓的意識淡薄,導致參加培訓的多為老弱病殘,學歷參差不齊,學起來費時費力,培訓質量和效果難以提升。而如今,通過宣傳和引導,情況大大改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了培訓班,想要學習技能,改變自己的生活。
“實踐證明,在脫貧攻堅大格局中,就業扶貧空間廣闊、大有作為。”布拖縣人社局局長劉凡表示,下一步布拖縣還將繼續做好技能培訓和就業轉移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省人民同步全面實現小康。



1、廚師培訓班現場
2、貧困戶家門口張貼著幫扶聯系卡
3、學員現場掌勺操作
4、彝族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
5、焊工培訓班現場教學
近年來,圍繞“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使命,民族地區打響了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在這場戰役里,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區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四川不斷探索新路、創新舉措,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確保就業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為民族地區“奔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開拓了廣闊前景。當然,我們也應當認識到,民族地區作為貧困最集中的地方,現實狀況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存在一定差距,仍需繼續努力。最根本的還是要從人身上下工夫,提高人口素質,增強技術能力,強化人力資源開發,樹立不等不靠摘窮帽的脫貧意識,激發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將脫貧協奏曲演奏得更加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