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璐 雷露
點亮貧困勞動者的希望
文/張璐 雷露
離“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目標越來越近,四川各地已在實踐中探索出多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就業扶貧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扶貧是一場持久戰,在現有的就業扶貧模式上,如何確保“一個都不落下”實現全面脫貧,如何補強發展短板為脫貧助力,如何有效將惠民政策落到實處,今后的扶貧工作有何創新?……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專訪各地人社局長,共同探討如何探索一條走得遠、效果佳的就業扶貧路子。
【對話嘉賓】
涼山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羅衛平
廣元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匡順華
樂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肖瑤倫
南充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代俊
巴中市巴州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羅鵬程
青川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李忠

涼山彝家新寨 (圖自網絡)
羅衛平:
要破解這一難題,關鍵在于建立貧困勞動力精準數據信息,制定相應的就業扶貧方案,做到因地、因人、因需精準施策。涼山州于今年5月,依托鄉鎮勞動保障就業工作平臺,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勞動者實名制登記入庫及動態管理工作,結合扶貧移民系統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情況,建立涼山就業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管理系統、農民工實名登記庫,搭建“就業精準扶貧”管理平臺,錄入“一人一冊”的就業臺賬,全面掌握轄區內培訓對象人數、技能需求、就業意愿和創業計劃等情況,為全州精準實施就業扶貧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匡順華:
按照“個人登記、村社成冊、鄉鎮(街道)建帳、縣區匯總”的原則,建立健全農村立檔建卡貧困家庭勞動者實名制登記信息數據庫和培訓、創業、企業吸納就業、轉移就業、公益性崗位安置五類名單,即“一庫五名單”,定期跟蹤回訪,切實做到“基本信息準、就業意向明、就業狀態清”。
肖瑤倫:
找準就業扶貧對象,是就業扶貧的基礎。可依托“一庫六賬”基礎臺賬,多極聯動,動態掌握貧困家庭勞動力情況。一是全面掌握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創業意愿的貧困人口的勞動能力,全面掌握貧困家庭勞動者就業去向、創業情況和幫扶情況;二是動態跟蹤、實時更新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去向,按季與扶貧部門對接更新脫貧狀態,確保就業扶貧基礎臺賬的準確性。
羅衛平:
圍繞脫貧攻堅,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貧困人員參加技能培訓,參與就業創業的積極性。樹立勞動致富、創業致富典型,以點帶面,從根本上轉變貧困人員“等靠要”的思想;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為脫貧致富打下基礎;積極召開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幫助更多貧困勞動力成功就業,早日脫貧致富。
肖瑤倫:
針對農村貧困勞動力缺乏就業主動性,“等靠要”思想嚴重問題,應積極宣傳典型、結對幫扶,扶貧先扶志,引領貧困家庭勞動力轉變思想、積極就業。一是積極營造就業創業氛圍,打造發展前景好、技術含量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優秀項目,培育優秀典型的創業主體,為廣大城鄉勞動者投身創業樹立標桿;二是對有就業意向,創業需求的貧困勞動力采取“分片包干、結對幫扶”服務,開設就業扶貧協理員公益性崗位,實現服務常態化、指導個性化。
李忠:
一是抓思想根源強教育。幫助貧困者科學自我定位,規劃就業方向,放下包袱、摒棄陋習,重建依靠自己雙手開創美好生活的信心和信念;二是抓致富典型強示范。充分調動、發揮身邊致富典型的模范宣傳作用,邀請他們與無業人員座談;三是抓技能培訓強基礎。對失業人員進行分類和實名登記,制作就業意向問卷,認真了解其志趣、受教育情況、工作經歷和家庭背景等,針對其特點和特長開展多種形式培訓和輔導;四是抓園區企業強就業。緊緊依靠轄區企事業單位,激勵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幫助貧困戶實現就業;五是抓住創業愿望做引導。通過提供場地、幫扶資金等方式,支持有一技之長或有自主創業愿望的群眾實現創業,使創業帶動就業,惠及轄區群眾。
羅衛平:
應當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利用農村勞動力實名數據庫、通過走村串戶、與貧困戶座談等多種形式,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采取手把手的教學方式,力求參訓學員能夠盡量掌握,逐步提升技能,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為脫貧致富打下基礎。例如會東縣開展以廚師、焊工、美容、美發等一個主專業工種+種植+養殖的辦學方式,讓貧困人口參加一個專業工種培訓就能學到多種農村實用技術,寧南縣還將“SIYB青年創業培訓班”開展到鄉鎮,為各鄉鎮的種養殖大戶、有創業意愿的優秀青年和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創業指導。
匡順華:
創新培訓激勵政策。對參加創業培訓的貧困勞動者,每人給予1500元創業培訓補貼。對集中參加技能培訓的貧困勞動者,給予全額補貼;開展“四包”培訓。對貧困家庭勞動者實施包吃、包住、包學會、包就業“四包”培訓,切實做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實施精準培訓。針對貧困家庭勞動者文化水平和培訓意愿,圍繞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布局、國內外市場需求、新農村建設需要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訂單培訓和鄉土人才培養,實現市場有需求、部門有訂單、貧困家庭勞動者有技能;延伸區域培訓。根據外出務工人員培訓需求,由駐外農民工工作站組織轉移就業集中地的貧困家庭勞動者,人社部門組織培訓機構開展技能培訓,促進外出務工人員穩定就業。
肖瑤倫:
抓好貧困家庭勞動力技能培訓,在就業扶貧中起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應當整合部門、政策資源,結合地區、產業需求,全面推進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能力提升計劃:一是對有就業培訓意愿的貧困勞動力,每年至少為他們提供一次免費培訓。以樂山為例,培訓按每人每天5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貧困家庭子女入讀中職學校和技工院校的則不交學費;二是根據城市新產業、新業態、新的生活方式及變化,開展家政、醫療服務、母嬰服務等項目的培訓,實行培訓產業化;三是結合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開展定向定崗訂單式培訓。

布拖彝家新寨 (俄底爾以/攝)
匡順華:
強化產業驅動。就廣元來說,圍繞獼猴桃種植、劍門關土雞養殖等特色產業,積極培育家庭農場、漁場、農家樂、民宿酒店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扶持優秀創業項目落地貧困村,吸納就業。對在貧困村自主創業或組織創業的,給予最高10萬元創業補貼,財政貼息貸款額度提高到20萬元;對進駐創業園區的,免收場所租賃費、物管費、水電費。
強化園區帶動。把返鄉創業園建立在貧困村,充分發揮園區吸納就業作用。全市已建“貧困村返鄉創業園”18個,吸納貧困家庭勞動者2000余人。對吸納2名以上貧困家庭勞動者穩定就業1年以上創業主體,按每人5000元標準給予最高10萬元吸納就業獎勵;對吸納貧困家庭勞動者就業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企業,按城鎮困難就業人員標準給予社會保險和崗位補貼。
強化“兩資”聯動。鼓勵城鎮人員到貧困村創業興業,利用貧困家庭的土地、山林等資源參與眾籌眾創,促進城市資本與農村資源有效對接,實現共同發展。
建立就業扶貧基地。選擇經濟效益好、社會信譽度高、吸納能力強的企業作為就業扶貧基地,促進貧困家庭勞動者就近就地就業。
代俊:
一方面,可以組織知名度高、效益好、待遇優的園區優質企業、創業園優質企業,創建企業安置基地,打造“百企千崗”吸納就業。通過建立貧困勞動者企業安置基地,解決企業“招工難”和承擔了扶貧工作的社會責任,達到“雙贏”;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和支持返鄉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等帶回資金、技術、項目,大力創建種(養)植(殖)業、電商、農合社等產業基地,逐步將產業基地打造成就業扶貧產業安置基地,把貧困勞動者引導進入農業基地、合作組織就近就業。
羅衛平:
對無能力就業、無條件發展產業的特殊貧困群體,涼山州主要采取公益性崗位開發安置辦法實行兜底。每年針對全州當年計劃脫貧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落實平均一個村5個公益性崗位,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不低于300元/人·月。今年,全州計劃脫貧村778個,41621戶,計劃脫貧的貧困家庭勞動力人數89877人,截至10月,已開發公益性崗位5290個,覆蓋了今年要脫貧的所有貧困村,并向非貧困村的貧困戶拓展。
匡順華:
可通過開發保潔保綠、治安巡邏、森林防火、應急監測等公益性崗位,對難以就業的貧困家庭勞動者實行兜底安置,確保每戶至少有1人實現就業。
肖瑤倫:
貧困勞動力經濟基礎薄,就業創業風險承受能力弱,就業創業成效不穩定。為此,樂山市將繼續深入公益安置保障就業計劃,每個預脫貧村開發崗位不少于5個,崗位補貼不少于300元/月,最大限度發揮公益性崗位的政策兜底作用。
代俊:
對于困難家庭或身體等原因不能外出就業的,全市多點面廣的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通過村社推薦公示、縣級審定辦法托底安置貧困勞動者,定向開發鄉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看護、社會治安協管、鄉村道路維護、保潔保綠等公益性崗位,以及城鎮城管、環衛、園林等政府公益性崗位,就地就近托底安置就業困難貧困勞動者。
羅鵬程:
就巴州區來說,主要措施在于建機制,過渡性公益崗位開發重實效。專門開發了114個貧困村公益性崗位,確保每個貧困村有1個公益性崗位。對符合條件的,享受公益性崗位補貼,并將崗位補貼標準提高到1000元/人/月。待其脫貧轉移就業后,騰出公崗位置另行安置其他相對貧困人口。另外還鼓勵基層政府、貧困村加大開發力度,不受指標限制,兜底解決就業。
羅衛平:
一是公益性崗位開發安置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兜底脫貧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果持續安置需要大量資金,光靠某一級財政無力長期支付公益崗位補貼;二是留守的貧困人口大多為老弱病殘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廣義就業技能培訓扶貧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三是參訓學員的文化水平整體低,加上市場因素制約,培訓后的就業率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肖瑤倫:
就樂山而言,一方面,由于貧困家庭勞動力普遍存在文化技能低、年齡大、分布散等問題,加之受培訓時間成本高,貧困勞動力參訓意愿不強、積極性不高,導致培訓組織難、實施難,培訓覆蓋率低;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職業素質總體偏低,與企業用工需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轉移就業難度大。
羅鵬程:
難點在于農村新興的產業主體就業吸附能力總體還是偏弱。原因有三:一是大多處于初創時期,產業規模效應還未能顯現;二是產業的市場還未能完全形成,新興產業主體投資比較謹慎,也影響了產業發展的速度;三是農村勞動力擇業觀念的落后,一般青壯年勞動力、技術型勞動力更愿意外出務工,這導致了產業在本地發展的勞動力資源相對緊張,也影響了產業主體的投資熱情。
針對產業基礎薄弱的現狀,可以依靠對零轉移就業貧困家庭實行公益性崗位兜底性安置,確保實現對零轉移就業貧困家庭動態消零,同時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強化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并依靠域內外勞務基地聯絡處、站積極發布就業崗位信息,組織貧困家庭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
羅衛平:
就涼山州來說,全州人社系統將帶頭落實州委州政府“決戰貧困、決勝小康”戰略部署,主動服從服務于全州扶貧攻堅戰略大局,把就業扶貧擺在重要位置,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和貧困家庭群眾等重點群體就業,堅決完成到2020年培訓農村貧困人口6萬以上的工作任務。主動加強與本地、外地用工單位供需對接,實行訂單培訓、定向輸出,并健全“組織培訓—有序輸出—協助維權”服務機制,努力實現培訓對象穩定就業、精準脫貧。同時,還要加強職業病的預防和監控,保障勞動者健康權益。
羅鵬程:
接下來,巴州區將繼續抓好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和組織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繼續強化公益崗位兜底安置力度,努力實現貧困勞動力人人有職業。同時,我們將更加充分地利用返鄉創業分險基金的撬桿作用,吸引更多的產業主體到農村去,開創更多的就業崗位,為貧困勞動力提供更多、更廣闊的就業門路。
李忠:
一是實施農村貧困家庭勞動者實名制登記臺賬動態管理。適時對農村貧困家庭勞動者信息核查,并對相關情況進行及時更新,掌握農村貧困家庭勞動者就業意向、培訓需求等;二是繼續開展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活動。計劃在關莊、房石片區等重點鄉鎮繼續開展專場招聘會,將就業崗位信息送到農村貧困家庭勞動者手中;三是深入推進就業創業培訓。整合農業、林業、科技、扶貧等部門培訓資源,為每個農村貧困家庭勞動者量身定制培訓方案,實施精準培訓,并按照標準給予補貼;四是加強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公益性崗位監督管理。加快速度按照程序收集每年計劃退出的貧困村的公益性崗位資料的審查,并及時發放崗位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