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夏
按照藝術化生活的要求,落魄都難以掩飾你高貴的氣質和獨特的個性,富貴也無法遮掩你的粗卑和低下,也許有時這些并不決定必然或者必需,但卻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是主張并踐行樂享人生的,初步有了一些想法和實施的辦法,似乎效果也挺理想。比如讀書,重要的是使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而且讀而不斷,恒而有悟,就算是空寞孤獨,只要有書相伴,就感覺踏實了許多。
近來一直在讀王陽明的《傳習錄》,挺深奧的,也不容易懂,但慢慢地一段段讀下去,對其知行合一的理論似乎有那么些感受。正因如此,我把朱熹、呂祖謙的《近思錄》也找來參讀,想想過去還讀過的南懷瑾的《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干脆一并找來,互為研讀,我想一定會學習領悟的更快些呢。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現在的感覺讀書是比黃金、白玉還要好出許多的事情,只是看到有介紹說我中華禮儀之邦現在似乎不太喜歡讀書,年均不到0.7本,而韓國是7本,日本是40本,俄羅斯、德國是50本,以色列、匈牙利是70本,心里多少有點失落,因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要是自己的這點讀書小愛好都能成為中國人共同的愛好,我想不管做什么,都有了根基和資本了。隨著讀書愈多、愈廣、愈深,這種認識是越來越強烈了,興致不減反深,看來要把讀書進行到底不是一句口號,將會成為自己終身自覺追求的目標。
比如工作,我提出一個觀點,工作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因為既然要樂享人生,工作就應該像生活一樣的必須和常規,而不應該成為一種生存發展的壓力和負擔。當人們工作時,都能像一日三餐那樣自覺和正常,而不是為工作而工作、為生活而工作、為工作而生活,那工作就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樂趣,就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部分。惟其如此,工作才變得有意義也有意思得多。
問題在于,生活化的工作需要有思想上的自覺和行為上的自信,正常的履職能力都不具備,談何生活化的工作?即便能夠生活化,那應化到什么樣的程度呢,這里提出的藝術化到底有多藝術,這些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我想工作還是會成為問題的。應該說物質文明的基礎問題,是我們繞不開的首要問題,古人早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人們還要為吃飯穿衣的問題而勞碌奔波的時候,工作只是個謀生的手段。只有工作成為一個人釋放潛能、施展才華的自覺選擇時,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方能顯示出來。
講生活的藝術化,就必然涉及到情韻雅致一類的興趣愛好,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就在于人具有復雜的高級思維和精神享受。而工作的目的就應該與精神享受緊密相連,因為它積極響應了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盡管這種呼喚根據每個人的不同也表現出各不相同的取向,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都是呼應滿足人性的內在需求。
都說人要活出自我,可現實總是為他人而活,在單位是為領導而活,在家庭是為親情而活,在社會是為認同而活,在追求是為一致而活,可當你真還想活出自己的真實和心性時,無數個聲音和不知來自何方的壓力,讓你總是無法“跟著感覺走”。
藝術化的生活,追求的是個性和品味,同樣一件藝術品,因為各人的稟賦、心性不同,會有不同的品鑒方法和感悟。同樣一件事情,如乞討,有的拉著優美的小提琴在傾說,有的卻殘忍地斷手斷腳,此中味道,因為人不同事殊異,事相同行有異。按照藝術化生活的要求,落魄都難以掩飾你高貴的氣質和獨特的個性,富貴也無法遮掩你的粗卑和低下,也許有時這些并不決定必然或者必需,但卻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追求的藝術化,就是人性潛力的最大化,個性發展的彰揚化。
應該說,我們所談論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而要使這三方面都洋溢著健康,充滿著快樂,就必須提升個人的心性修養,提升踐行的行動自覺,提升知行合一的效果。實際上,我們知道,我們并不快樂,因為苦多樂少,快樂才顯得更加重要,所以求樂和認識苦一樣,也十分的艱難和不易。我們也知道,盡管快樂難求,可有的人就是很快樂,苦難亦有快樂處,說明更多的求得快樂是可能的、做得到的。
樂享人生,我們要解決的不就是為什么樂享、樂享為什么,如何去樂享。樂是一種狀態,健康向上的狀態,享是一種感受,感同身受的體驗,樂和享加在一塊,就是和諧自如、生態交融的人生目標和取向。這樣一種人生價值和目標,難道不值得去倡導和踐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