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
“空白”讓語文課堂擁有更大的容量,使得語文課堂更加富有生命力,使教學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冰心所說:“只揀兒童多處行。”在這里,我更想說的是:“只揀空白多處行。”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只有充分調動想象力,才能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從而領悟作品的深層意味,升華作品的審美情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空白,讓學生來填補空白。
一、 從教材中挖掘“空白”
教材本身就是一個閱讀的對象,在師生共同的閱讀感悟中汲取知識的精華,領悟作者的寫作目的,從而提升自己的內涵。教材中總是匿藏著許許多多的“空白”,留下引人深思的道理,等待教師去發現去引導學生填補“空白”,由此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孔子游春》時,在感悟孔子論水的智慧時,經驗豐富的老師都會在文章的結尾處設置一定的空白,為什么泗水河邊的春意更濃了?意在引導學生感悟孔子師生之間的濃濃情誼。這時給學生回顧與升華所學知識的時間,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讓學生在課堂結束后,思維還能再繼續,達到一曲彈罷,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功效。這樣精心挖掘課文補充點,進行課內外的結合,豐富了課文內容,使孔子的形象更飽滿。
二、 從情感中尋求 “空白”
語言是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可是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懷,卻不能為語言所直抒盡傳。在一些文章中,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常常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時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故意設置懸念,巧妙地留下空白就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如教材中朱熹的《觀書有感》一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首詩人寫自己讀書感受的詩,然而詩中卻沒有一個“感”字,在教學中,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體會、想象,學生很容易將其作為一首寫景的詩,很難體會到詩人的讀書感受。在教學此詩時,我是這樣引導的:“我們的學習與這方塘里的水有什么相似之處呢?同學們,請大家從學習生活中想象,體會一下詩人的‘感是什么吧。”由于詩歌語言的含蓄,凝練,跳躍性大,為讀者留下了很多“藝術空白”,教師有必要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去聯想、想象,從而達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培養想象能力的目的。
三、 從思考中設置“空白”
“學而不思則罔”, 想要達到讓學生更深入更透徹學習的目的,就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自己探索,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適當在思考上留下“空白”,在完成教授學生語文的主干知識之后,通過制造的懸念勾起學生的好奇心,積極主動地完成其余枝干部分。如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在探討這篇課文的掃路人時,我設置空白:“三十年后老人會請我喝茶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爭論不休。此時,我不做判斷,也不回答,有意識地形成“空白”,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然后我引導他們認真看書,并結合本文的掃路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來思考回答。待學生回答完畢時,我也不急于肯定、否定或補充,而是讓回答問題的學生有稍作反思的時間。對于其他的學生,也擁有對照、鑒定、修正的時間。對于教師來講,延遲評價則有搜集反饋信息和做出正確處理的時間,使教師的總結更具準確性與全面性。
四、 從故事中填補“空白”
新課標一直注重開放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觀念,提倡讓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通過這種留下的“空白”,可以激起學生探索空白里的答案的勇氣和興趣。如在《半截蠟燭》中,當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此時德國軍官看見了,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在《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一文中,40年后美穗子和家人一起來看望聶將軍,又是怎樣的情景呢?等等。如果教師將內容面面俱到地講給學生,過于注重教學的“實”,往往只能適得其反,使學生思維過于僵化,久而久之放棄了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時,有經驗的教師會給學生留下“空白”,直接交給學生自己去討論學習,燃起他們的學習熱情。這不是教者教學的遺漏,而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
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教學空白藝術的運用正是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個性的有效途徑。當然在一堂課中,可以布“白”的地方太多太多,要根據教學的需要恰到好處地運用“空白”,不能為了留白而刻意為之。如果教師布的“白”太多,讓學生無所適從,反而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這樣就有畫蛇添足之嫌。唯有藝術地利用“空白”,才能引起學生的聯想,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的個性,同時還能淡化教育的痕跡,增強教學的藝術性。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要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只揀“空白”多處行,使得一路充滿了美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葉長文.再論教學布白的藝術[J].中國教育學刊,2006(5).
[3] 尤時榮.空白藝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8).
[4] 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