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明 李浩
【課前談話】
講述:由猴年引發關于猴子“朝三暮四”的成語故事,引導學生思考——故事中的養猴人怎么樣?猴子怎么樣?為新課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鋪墊。
【設計意圖:運用趣味的導入方式,讓學生從“朝三暮四”的成語故事開始就對本課產生濃厚的探究激情。本故事只是個引子,在教學過程中還會運用這個故事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理”的說明。】
一、 探索加法交換律
1. 細心觀察。
(1) 現場了解上課班級的男生、女生人數情況,引導學生提出加法問題。
(2) 用兩種方法列式,并明確列式道理。
(3) 相機組合成加法交換律的等式。
(4) 引導學生自由列舉加法中相似的例子。
(5)選擇板書,讓學生細心觀察,嘗試總結規律: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2. 提出猜想。
針對這種現象的描述,我們現在還只能把它當作一種猜想。雖然這個猜想對于這三道式子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我們把這里的數換成其他的兩個數相加還能成立嗎?
3. 驗證猜想。
(1) 多樣舉例
鼓勵學生繼續舉出多樣性的例子驗證猜想。教師相機引導選取典型的例子(如數據大小、不同類別)讓學生分別試算(或借助計算器),驗證算式的成立情況。
(2) 反面思考
有沒有發現交換加數的位置,和發生變化的?這說明了什么?
(3) 模型解釋
現在你能用發現的規律來解讀“朝三暮四”的故事嗎?如果用線段來分別表示兩個數,那么這些等式可以怎樣表示?能說明什么?
(投影顯示:無論是用藍色線段加上紅色線段,還是用紅色線段加上藍色線段,總長度不變。)
(4) 得出結論
不管是通過計算來驗證,還是用圖形來驗證,都說明了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誰能給這種現象取個合適的名字?(加法交換律)
在這一規律中,變化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原來,“變”和“不變”有時也能這樣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5) 符號表示
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嗎?(結合課堂情況,及時說明:用字母a+b=b+a表示比較簡潔)
(6) 聯系舊知
屏幕出示“數的分與合”“一圖兩式”“加法驗算”等知識,讓學生尋找加法交換律的身影。
【設計意圖:本環節由學生所在班級的實際情況入手,既排除了學生對數據的陌生感,又能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到情景中去。孩子們通過“讀”“上下對比”“左右對比”,用語言對發現的現象進行描述,并通過大量的例子來進行驗證,驗證時讓學生充分地拓展自己的思維,學生即使想到沒嘗過的計算,也可以用計算器來進行驗證,以實現學以致用。整個驗證的過程努力實現從具體例證走向說理,讓學生對自己發現的規律有本質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最后,一起對加法交換律進行總結,并通過動畫帶著學生回憶加法交換律在過去所學知識中的應用。】
二、 研究加法結合律
(一) 情境引入
1. 形成經驗。
回顧剛才的學習,我們一起經歷了“細心觀察、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這也是數學家發現數學規律所要經歷的一般過程。接下來我們就用這樣的研究方法繼續研究三個加數之間的規律
2. 進入情境。
(出示例題)讓我們一起到運動場上去看一看。根據這幅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怎樣列式計算?道理分別是什么?從計算的角度來看哪種更加簡便?
3. 形成等式。
它們表示的意義相同,得數也相同,所以可以用等號把它們連接起來。
(二) 合作探究
1. 意義辨析。
讀一讀這道等式,比較一下等式的左右兩邊,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 獨立探究。
利用學習單,按照探究加法交換律的方法進行研究。
(三) 匯報交流
請一個小組分享學習過程,其他同學有不懂的可以提問,有補充的也可以提出來。
(四) 得出結論
引導學生概括: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并嘗試用符號表示: (a+b)+c=a+(b+c)。
(五) 解釋結論
在這一規律中,變化的又是什么呢?不變的又是什么呢?(變化的是運算順序,不變的是加數的位置和它們的和。)再結合舊知“湊十法”相加的不同方法和線段圖示幫助學生理解。
(六) 新知總結
回顧前面的學習,我們運用細心觀察、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得出結論這樣的方式一起研究了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想一想,這兩個運算律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加法交換律的研究不僅一起經歷細心觀察、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得出結論的過程,還使學生經歷發現數學規律所要經歷的一般過程。】
三、 拓展應用
1. 填一填。請根據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填空。
96+35=35+□□+65=□+35
130+(70+4)=(□+70)+□
(36+□)+59=36+(41+□)
2. 找一找。請把相同的算式放到同一個小房子里。(動畫演示直接拖動)
思辨:(184+68)+32和184+(68+23)為什么不放到同一個小房子里呢?(36+□)+59和36+(41+□)為什么也不放到同一個小房子里呢?在方框里可以怎樣填數呢?如果讓你來計算這兩道題你更愿意計算哪一道?為什么?
【設計意圖:由練習填空到請同學們到大屏幕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拖一拖,再到觀察比較,最后發現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兩種運算律需要靈活地結合在一起。整個練習的設計既有層次性,又有趣味性和思維價值。】
四、 總結延伸
總結: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延伸(電腦出示):關于數學家高斯計算“1+2+3+……+99+100”的故事,讓學生邊看邊思考,更深地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獨特價值:不管幾個數相加,我們可以隨意交換加數位置和改變運算順序,使計算變得更加方便。
【設計意圖:最后的總結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能進一步深化對加法運算律的認識,發展應用意識,并通過高斯的例子,讓學生試圖通過學過的新知來解釋,讓學生學以致用。】
總評:
一、 整合教材,強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本節課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靈活處理好數學與生活的關系。課前通過“朝三暮四”的故事進行課前談話,看似要引入本課新知的學習,而教師卻只把它作為課前學習氛圍調動的催化劑,學生熱情高漲時,教師又從班級實際情況出發,把學生熟悉的男生、女生人數作為本課新知探索的素材,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激發起學習的興趣。當學生通過不完全歸納對加法結合律有“感知”時,又把課前的故事再次引入“說理”,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身邊的數學,強化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 經歷過程,讓數學課散發濃濃的數學味
本節課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細心觀察、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得出結論的過程,在合作與交流中讓學生經歷從“感知”到“認知”再到“說理”的學習過程,在親身經歷中不僅合理地構建知識,也學會了數學研究的方法。學生從讀等式到寫等式,再到左右對比,上下比較,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并進行驗證。把計算器引入課堂,讓學生的大膽舉例有了保障,無論是“大數”“小數”等都可以進行驗證,不僅幫助學生積累感性材料,豐富了學生的表象,而且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加法交換律的普遍價值。線段圖的引入更是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了升華,從“認知”走向了“說理”。學生對加法交換律的探究過程,在數學思想和方法上都有所提升,從而使學生自主探究加法結合律有了保障。
三、 智慧引導,幫助學生建構數學知識體系
兒童之所以感到數學難,往往是因為他所學的數學知識碎片化,沒能形成知識體系。本節課趙老師十分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在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加法交換律后,屏幕顯示“數的分與合”“一圖兩式”“加法驗算”等舊知,讓學生尋找加法交換律的身影;在學完結合律后,又讓學生回顧舊知“湊十法”相加的不同方法;在拓展階段,讓學生觀察板書大膽想象“如果這樣繼續地思考下去,你還能想到什么?請你們大膽地猜想一下四個數、五個數,甚至更多的數相加呢?”促使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舊知聯成一體。最后,通過高斯的故事又使本課的教學內容集趣味性、應用性、思維性融于一體,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更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滲透和引領,精神和文化上的熏陶和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