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倩+宋冬梅


內容摘要:步入21世紀以來,科技的進步與商務經濟運行模式的不斷演變,為我國區域內商業流通進一步取得突破性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市場環境。同時,商貿流通產業迅猛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日漸增強。因此,在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積極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環境背景下,關于我國流通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和重構則顯得極為關鍵。然而,我國的流通經濟學理論研究領域極不完善,甚至流通經濟學在整個經濟學科體系內的存在性與真實性也被質疑。所以,本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擴大有效供給和滿足有效需求為動力,以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為指導,從商務經濟學視域來深入地闡述我國流通經濟學理論的框架重構。
關鍵詞:經濟發展新常態 ? 商務經濟學 ? 流通經濟學 ? 宏觀經濟 ? 框架重構
商務經濟與流通經濟
商務經濟概念的出現,既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經濟不斷變革的結果,商務經濟的發展與演變迎合了以下過程:“貿易部—商業部、外貿部—內貿部—內貿局—商務部”。狹義的商務經濟主要是指市場內單純的商業活動,或者是區域內所展開的經濟貿易。廣義的商務經濟則是指一切與買賣商品及其服務有關的商業事務。本文所提到的商務經濟主要是指區域市場內,各行業企業為了實現生產經營目標,并按照企業經營管理規劃戰略而從事的各類市場資源、知識匯總以及信息交易等活動。
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互聯網領域,“商務經濟”早已成為社會各界議論與探討的焦點。隨著我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體制機制變革等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深入,商業價值及其服務功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地位將愈加關鍵,其所產生的影響將愈加突出。同時,商務經濟進一步發展演變的“背后”,更像是商業流通經濟的一種突變。
傳統觀念意識中,商貿流通經濟主要是指市場上商品的流動以及相應的產品服務所產生的價值,所涉及的行業領域非常廣泛,有餐飲行業、物流行業、倉儲行業、交通運輸行業、零售行業和批發行業等。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擴大有效供給和滿足有效需求為動力的新常態下,本文重點探究的是商貿流通經濟則是商貿市場的中間環節,是聯結生產與消費的關鍵環節,更是城鄉間建立經濟聯系的樞紐環節。
我國流通經濟學理論研究的誤區
商貿流通無論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研究領域,還是在學科教育領域,目前國內研究較多的是國際貿易、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及微觀經濟學,而我國社會各發展領域中對于國內貿易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則凸顯冷清。其中,比較有突出代表性的是國家政府部門以及教育部門的導向性,因為無論是教育單位、培訓機構,還是高等教育教學方面,都習慣性地將國際經濟與貿易作為重點學科來對待,還有許多高校已將國際商務經濟和商業貿易集中在一起,而且集中后所注重的依然還是國際經濟發展領域的研究,對于國內流通經濟和國內貿易經濟領域的研究及突破是少之又少,甚至很多高校都已取消了貿易經濟學科的單獨招生。所以,在國內,專家學者關于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就已出現嚴重滯后狀態,這也表明流通經濟學專業不再作為教育學科而單獨存在,如此發展,我國關于流通經濟學研究的數量和質量必然會大大降低。這種數量、質量和水平均降低的現象,正是我國流通經濟學的發展現狀,而這種局限也正是本文要解決的“流通經濟學問題”。
關于這個“問題”,近些年國內專家學者對其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表象認知上,沒有真正地對其進行解讀,因為國內社會各發展領域所注重的是商務經濟領域的研究,所以無論是在國際貿易方面還是在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方面,在經濟學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表象認知的研究都忽略了對“流通經濟學問題”的深入探討。例如,我國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在討論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時,主要是對二者所直接產生的關聯性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一直都存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見面的假設環節,而真正的流通概念卻被抽象掉了,因此形象一點來講,這就是一種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格式化”,正是這種“想當然”的格式化,影響著我國經濟學研究領域將流通這一環節忽略掉。再如,我國的區域流通和城鄉流通存在著不平衡、不包容、不協調的問題,這些問題同我國現階段存在的東西部商貿流通差異性、城鄉二元流通經濟體系問題如出一轍,其最大的影響因素并不是市場機制的缺陷。因此本文認為,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框架,而這一框架以及經濟發展模式所對應的正是我們對于生產力的一種認知能力,所以各行各業在針對商貿流通產業發展方面的研究,幾乎都是一致傾向于對商貿的研究,而不是專門對“流通”進行深入剖析。當然,也有部分專家學者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但他們在糾正過程中又陷入了新的誤區,就是將流通與物流相互等同,將許多流通問題看作是物流問題來討論和研究。
面對我國在流通經濟學研究領域凸顯出來的貧困局面,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不想去了解、認識、分析和研究,只是在這方面缺少一種較為規范性的認知;換句話說,就是我國在商貿流通以及經濟學研究領域中還缺乏對流通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經濟范疇的統一化認識。例如,我們常提到的商務、流通、貿易、商業等詞語,這些詞語的具體內涵或者是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或所扮演的角色,對于這些都還缺少統一化、規范化的認識,依然存在“概念解讀不夠準確”的實際問題。再如剛提到的新誤區問題,將流通與物流相等同也是一種“想當然”的格式化,很多研究學者也普遍認為流通就是物質的流動,而實質上流通不僅包括物質上的流動,還涵蓋了資金流、人流、商品流、信息流等,雖然這一理論解讀尚未明確證實,但其也相對公正,可謂是正確解釋了商貿流通并非只是純粹的商品流動。
在“概念解讀不夠準確”的誤區之后,界內對于流通經濟學定位不夠準確也是凸顯我國流通經濟學研究領域貧困局面的又一誘因。因為從國民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流通經濟學應當屬于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但是經濟學又涵蓋了眾多學科分支,例如區域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甚至還有很多小學科的分支,例如生產力經濟學、消費經濟學、分配經濟學等。因此,在“十三五”階段,為了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積極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應該從一種全新的空間經濟學視角來探索我國流通經濟學的發展定義,從而使我國的流通經濟更好服務于我國的五大發展新理念。
商務經濟與流通經濟間的關系解讀
電子商務模式是當下我國商務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電子商務的出現與發展是科技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并且電子商務更是一種貿易形勢和流通手段的延伸。在電子商務推動商務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為我國流通領域的改革及其轉型升級提供了極大便利。使我國的流通經濟無論是在資金流、信息流、商流還是在人流、物流等方面,都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和城鄉商貿一體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本文認為商務經濟應當屬于流通經濟的范疇,或者說是在兩者相互交織的經濟網格下,而流通經濟應當作為第一主體存在,商務經濟則是一種手段,即經濟手段、貿易手段或流通手段。所以,本文關于流通經濟學框架重構的研究是從商務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的,而且由于電子商務是未來我國商務經濟發展的主流方向,所以本文重點以電子商務為探究方向,來解讀我國商務經濟與流通經濟間的關系。
(一)從電子商務的發展解讀兩者關系
隨著我國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互聯網等新應用技術的普及推廣,我國的商務活動依托于互聯網的強大支撐下,使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模式正在全速擴展。例如,“十二五”期間逐步興起并得到迅速發展的B2B、B2C、C2C等一系列電子商務平臺,其無論是在發展還是在創新上,都較為真實地反映出了我國區域內電子商務市場領域的發展現狀,實現了包括眾多電子商務企業、商貿企業、物流企業在內的商務產業平臺。本文通過匯總多個省市在“十二五”期間的網民數及增長率、域名數量、網站數量和網頁數量,并通過對比發現,“十二五”期間我國網民數量迅猛增長,五年內我國網民數量翻了四倍,而且域名數量、網站數量和網頁數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由此可見,我國商務經濟的增長可以促進我國流通經濟的發展,商務經濟的有效提升是流通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了商務經濟,流通經濟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二)從流通產業的發展解讀兩者關系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幾乎所有的商務活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也可以理解為互聯網的局限性,即“看得見摸不著”。例如,當消費者從某企業網站上看到了自己喜歡的商品或者服務,但是通過電子商務看到的僅是企業或賣家一方為該商品或者服務所提供的一種最基本印象,留給消費者的也只是一種產品想象,而并非一件真正的商品。所以,消費者若想擁有該商品,就必須要將商務經濟變為流通經濟,而這種擁有的過程事實就是一種商務經濟轉變為流通經濟的過程,或者說商務活動與商貿流通之間是市場商務交易活動的一種契約關系。由此可見,商務經濟的增長有效帶動流通經濟的發展,而流通經濟又是商務經濟有效發展的保障,沒有了流通經濟,商務經濟只能是“空中樓閣”。
我國流通經濟學重塑的必要性思考
理論來源于實踐,流通經濟學理論同樣也要歸屬于市場經濟活動的實踐。因此,無論當前界內關于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多么匱乏,流通經濟學都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從我國流通經濟學領域的研究誤區中就可以看出,當下我國在流通經濟學的探索與發展領域已經進入到了相對困惑的時期。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的主流經濟研究學者們都普遍否認了流通經濟學的存在,這種普遍否定的觀點也有其相關的依據,那就是他們都認為流通經濟學研究內容已經包含在制度經濟學和交易費用經濟學中。但是,仍有少數的流通經濟學研究者從2005年開始至今,經過十多年的辛苦研究歷程,一直在苦苦地堅守著對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并希望通過我國商貿流通產業的進一步整合來印證流通經濟學的觀點與認知,以此來探索市場經濟以及商務活動過程中流通經濟的發展規律。由此可見,我國應加快重塑流通經濟學領域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從社會實踐角度思考流通經濟學重塑的必要性
我國新常態階段的市場環境中,商品流通領域所涉及的空間范圍日益廣泛。例如,商貿流通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和相關生產企業的購銷商務活動等都在擴大,而且并不是單一存在的,是相互之間逐步形成了一種體系框架,其中最具規模性代表的就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同時,在進入21世紀以來,商務經濟取得了迅猛發展,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帶領下,電子商務更是以一種嶄新全面的發展狀態進入到商務發展之中,并持續發展壯大。從中可以看出,正是因為電子商務的出現與發展,才進一步促使商品流通中的信息流功能發生并實現了“質”的飛躍,最終造就了一次流通領域的生產革命。而且,在我國的新常態經濟發展階段,包括國內各市場區域的空間劃分、城鄉商貿流通中的各類問題以及我國東部和中西部社會經濟發展差距的進一步拉大等,所呈現出的也都是一種社會商業活動,而這些大量存在著的社會商業活動都亟需流通理論對其做出合理解釋,即流通經濟學理論。
與此同時,我們再從國內市場放眼國際市場,無論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區域市場內的經濟發展水平質量如何、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如何,都應當是區域商務活動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一個地區商業發展規劃的需求。從各個國家的政府實際執政角度來看,政府同企業一樣,同樣存在著大量的需求,這種需求最終由當地商務主管部門來執行,其中許多管理工作在執行過程中也都需要用流通理論來支撐。再從商業發展規劃的實踐角度來看,其關鍵點就是如何界定流通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流通產業的業態分布和規模發展程度,而且還應重點研究考慮區域市場內流通產業空間布局等相關內容。例如,在研究與處理零供關系以及區域內流通體系如何構建等問題時,問題的表述與分析幾乎都需要運用流通理論來對其進行解讀。從企業的有效供給角度來看,企業在進行擴充發展過程中,一般都需要對企業的商業選址、物流體系搭建、商業集聚以及流通渠道、售后服務等相關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其中規模較大的企業一般還會針對上述商務活動現象進行市場調研與影響因素指標分析,其目的就是根據這些商務經濟活動內容,在其中尋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從而做出更為科學的目標決策,而且這些研究工作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更愿意運用流通經濟學理論來解釋和分析。
(二)從經濟理論角度思考流通經濟學重塑的必要性
在商業經濟發展領域,流通經濟學與大多數產業經濟學理論一樣,都擁有著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與探索方向。例如,在區域市場經濟的商業活動中,區域內關于流通經濟學的研究主要集中體現在對商品從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這是一個較為抽象的階段和過程。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種經濟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
從微觀經濟理論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實際上就是區域內商業活動中企業產品的流通渠道及其相應的服務框架構建過程。而從宏觀經濟理論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就是整個流通產業在社會商業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扮演與起到的角色功能。例如,同樣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見面的共性問題,雖然在界內有很多研究學者也都認識到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并不是一種單純的商務活動關系,但是在研究過程中還是比較慣性地將中間環節里最為關鍵的流通過程給省略掉,因此在這種感性思維和慣性思考的影響下,對流通經濟學理論的認識也就較快地偏離了商業實踐。所以,我國對流通經濟學理論缺乏一套較為全面的理解與定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市場宏觀經濟理論的影響。
因為在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其所涉及與參照的大多為西方經濟學,其與國際貿易如出一轍,本身就缺乏對國內商務、商貿、流通的專門研究,而且宏觀經濟學理論遵循的研究視角幾乎一致性地傾向于生產者,并沒有從消費者本身這一角度重新審視這一問題。換句話說,只考慮了企業如何擴大有效供給,沒有考慮市場如何滿足有效需求,形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所以,其探討出來的流通渠道也就缺失了內部的便利性與合理性,或者說缺乏一種經濟界的“人文關懷”。
由此可見,我國流通經濟學研究資源的匱乏正是因為這種視角的狹窄性。當然,這也說明了我國在流通經濟學理論方面的嚴重不足與研究缺陷,因為流通經濟在整個西方經濟學研究領域中并沒有被全盤否定,例如,1901年德國J·格倫采所著的《商業政策體系》、1913年J·F·謝爾所論著的《通俗商業經濟學》與《商業管理學》等經濟文獻中,都大篇幅地對當時社會流通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論述。
從商務經濟學視域重構我國流通經濟學的框架體系
流通經濟學本身就是從社會經濟學分離出來的,因此在研究探尋我國流通經濟學的過程中,理應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待。商務經濟是一個時代發展的產物,例如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才開始通過一系列可行的市場化改革,經過不斷的摸索,最終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進入21世紀,關于商務經濟學視域下的流通經濟學研究及重構,可具體依照目前市場上現行的商貿流通產業運營方式及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為切入點,我國現代流通的職能如圖1所示。
因此,在商務經濟學視域下重構我國的流通經濟學,可在原有體系框架的基礎之上,融入現代流通職能,以商務經濟作為平臺,構建適應現階段我國國民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流通職能,在現代商務流通職能基礎上構建的市場流通經濟體系如圖2所示。
結論
本文主要從商務經濟學視角來對我國流通經濟學發展演變問題進行框架研究與體系重構,以框架的規范性來肯定商務經濟與流通經濟之間的正向關聯效應,這一研究的基本參照視角仍舊是商務經濟。因此,本文關于流通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體系構建,還是堅持從商務經濟發展和商務交易活動等相關核心概念入手,來探索我國流通經濟學理論的框架重構。希望借此促進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并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