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智杰
李春芳,1935年生,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西村鎮堤東村人。父親李天德,農民,1914 年生,卒于2000年,享年86歲;母親王鳳枝,生于1909年,是當今西村地區最為年長的老壽星。老伴王肖,1932年生,農民,被李春芳譽為“坎坷相輔、患難與共、興家立業、愛心助人的賢內助”。
李春芳出身貧困之家,7歲入學讀書,節假日就跟著大人紡線賣錢;10歲趕毛驢馱煤掙“腳力”;災荒年幫父母磨面、蒸饃,和姐姐一起趕集賣饃,賺點錢買麩皮填肚子。小學畢業,卻考出了優異成績。考上中學,時值解放戰爭如火如荼。老爹疼其苗單身獨,舍不得他遠離家鄉;老師惜其才華,再三上門動員,卻無功而返,留下一大遺憾。
1949年組建基層新政權,老支書于鳳秋賞識李春芳知書達理,忠實可靠,舉薦他當村秘書、統計員。老支書不識字,區里開會就帶上他,回到村里由李春芳代為傳達。由于工作認真負責,被評為河南省先進統計工作者。1960年,李春芳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提拔為羽林莊公社黨委秘書。1964年7月,李春芳被舉薦為堤東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兼大隊長。以其年輕多謀、慮事周詳與果敢善斷、頗具魄力的支部書記焦敬業形成互補,配合默契,成了日后干事創業的最佳搭檔。
堤東村8000口人,8000余畝土地,是鞏縣最大的行政村。位居淺山丘陵區,貧水。村人用水要到幾里外去挑。通常是半盆水一家人洗罷臉,最后再和煤。大清年間曾有數人合伙打井,并約定:打井一眼,錢20串,得水共分;絕嗣者不得轉讓他人。如不遵者,共誅之。
堤東缺水,成了村人的一大心病。李春芳和焦敬業時刻都在想著水,水,水!
趙窯村在堤東上游,又隔山相鄰,1957年全鄉民眾在這里修建一座小型水庫,水容量900萬方。豫西山區十年九旱,地里禾苗枯萎,水庫里卻綠水瑩瑩,波光粼粼。綠水波光讓李春芳突發奇想,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6年3月,堤東村干部會上,“治水”設想一出臺(鑿透白云山,建成“紅光洞”,趙窯水庫閘門一開,庫水就能自流進村),馬上引起轟動,人們摩拳擦掌,情緒異常高漲。他們從縣里水利局請來勘探技術員上山勘察。
1966年4月17日,熱情洋溢的堤東人在脆響的鞭炮聲中開工了。
“紅光洞”開工不久,農村“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焦敬業、李春芳被罷了官。李春芳是個大孝子,恐怕老娘擔驚受怕。動了半天腦筋才試探著給娘說:“娘啊,人家要批斗我哩……”誰知老人雖是農村老太太,心胸卻開闊得令人吃驚:“斗就叫他斗吧,多大的縣長、省長都叫斗了,咱算啥?自己的孩子我清楚,立得正不怕影子歪!甭擔心,娘想得開!”偏偏這時候文革組長上門來了。李春芳問:“我都給罷官了,還找我弄啥?”來人說:“雖說罷了官,可還沒奪你的權,你首先得接受群眾批判,打洞你還得帶頭干。”
洞越鑿越深,炸藥、水泥、挖掘工具及設施需用量越來越大,資金早已捉襟見肘。這時候,李春芳得到一個信息:山西有個國防工程,需要大量的石子。他想,如果過去一批人就地砸石子,不但給國家節省下大量的長途運費,還能掙些錢解決鑿洞所需。同焦敬業一商量,決定趁過年假期到山西聯系協商。
1968年春節,在千家萬戶鞭炮迎新、闔家團聚的美好時刻,李春芳坐上了北上的列車,滿懷悲壯地上路了。偌大的一節車箱,只有李春芳孤零零一人,就著茶水啃著干糧,品味著“專車”待遇的滋味。
“神池的風,五寨的冷”。盡管李春芳穿著棉衣棉鞋,戴著帽子,可一下火車,就像掉進冰窖里。買來翻羊皮襖、羊皮帽和羊皮靴,冒著漫天冰雪到了五寨,裸在外面的羊毛上結了一層薄薄的雪。
同工程處談妥后,李春芳立即給村里的焦書記發回電報。農歷正月初五,100多人的砸石子“自愿軍”開進了山西。李春芳父親惦念遠方的兒子,不顧年老體弱也成了這支隊伍的一員。穩上粉碎機,放炮采石、套車搬運、粉碎、運輸,搞了定額,李春芳的“自愿軍”在那冰天雪地里風風火火地擺開了“戰場”。

一年下來,掙了十余萬元。不但維持了“紅光洞”工程正常開資,還解決了全村8000口人吃鹽燒煤和學生的部分學雜費。
1969年9月18日,“紅光洞”在逆境中鑿通了!它歷時 3年零5個月、投工2226萬個,開鑿“矢井”13眼(最深的3號井82.7米),開挖土石11300方,洞長2450米(其中土洞960米,石洞1496米)。《河南日報》以《山一定要開 水一定引來》為題,報道其艱苦創業的全過程;《人民日報》以《白云山下展宏圖》為題,謳歌了堤東人敢想敢干、擺脫貧困的革命精神。堤東的壯舉驚動了開封地區,也轟動了河南和全國。地委決定在堤東村召開現場會。偏在這時,天降暴雨,山洪暴發,“紅光洞”被泥沙灌了半人深。焦敬業在外地做報告,李春芳組織勞力清挖3天仍沒清出個小窩窩(這邊剛挖出一車,遠處的淤泥就流了過來)。怎么辦?難道因為天災讓地委推遲會期?!寧肯使死牛,決不停住車!李春芳帶人來在3號井口,決定親自從洞北一路洞南,實地查看,找出解決的辦法。“把我卸下去!”此時此刻,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感慨。
淤泥沒膝,吸引得他每邁一步,都需兩手扳住大腿才能拔出腳。在黑燈瞎火、險象叢生的隧洞中,李春芳照著手電查看泥情,琢磨著治淤清渣措施。一步一步挪出洞口,整個人成了“泥猴”。用水一洗,兩腿血流不止,雖疼痛鉆心,他卻琢磨出了“以水治淤清渣”(打開趙窯水庫閘門,讓水把泥沙沖走)的辦法。
李春芳在喇叭里一廣播, 1000多男女勞力就上了山,進了洞。有的水庫開閘,有的洞中引水扒淤,經過4個小時的緊張工作,洞內被沖刷得干干凈凈。
有了水,堤東人告別了“水貴似油”的歷史,解決了8000口人的吃水問題,還能澆地,但地塊小、地不平。于是,全方位的平嶺填溝、平整土地的“學大寨”運動開始了。又是兩年苦干,全村平整土地6000畝,開挖水渠 5000余米,修蓄水池7座,最大的一座蓄水池容量10萬方,但由于趙窯水庫庫容有限,加上蓄水池所儲山洪,難以滿足全村的水利化。站在開創大業高度的李春芳和焦敬業又瞄上了7公里外下游庫容1800萬方的塢羅水庫。又是半年奮戰,鋪通了5280米地下管道,建起6座渡槽(跨度最大的38個孔,507米)、三級提灌,兩庫清水同時滋潤起堤東這片熱土。
1974年3月,鞏縣縣委組織部一紙任命,調李春芳任鞏縣文教局副局長。忐忑之余,堅定信念:這是組織的信任,只要尊重人才,團結實干,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文化大革命”后期,各行業“拉山頭”“打派仗”依然存在。李春芳保持著清醒,不管是誰,踏實工作就支持。李永亮業務熟悉,作風正派,李春芳頂住壓力,大膽使用。數月后,李春芳被提為局長,把人事、業務交給李永亮辦理,自己抽出時間下鄉調研。一個月后,在小關鎮的楊樹洼,村里用石頭蓋了一幢兩層教學樓,但學生沒搬進來上課。李春芳得知:他們使盡了吃奶力氣把樓蓋起,沒錢置門窗。當即決定:撥下5000元,解決門窗和油漆!
新華書店有個司機小張,復退軍人。曾和領導頂了幾句嘴,這位領導找到文教局里告狀,李春芳派主管文化的副局長主持書店員工會議,讓小張做了檢查,承認了錯誤。這位領導還是不依不饒。李春芳嚴肅指出:這是什么原則錯誤?不就是頂撞了你這個領導么,批也批了,人家又承認了錯誤,你還想咋樣?非要開除他才能解恨?當領導要大度……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師社會地位低下,李春芳除了利用各種現場會大力表彰先進教師外,還專門召開全縣中小學校長參加慶功表模大會,會后設宴招待,逐個向他們敬酒,感動得校長們熱淚盈眶。
李春芳逐字咀嚼著毛主席“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真正含義。每到一所學校,聽課、看作業、看課程表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在那個動亂年代,老師們把精力都投入到教學工作上,鞏縣的教育局面比較穩定。
那時學生上大學,實施的是推薦制度。仗權勢、走后門較為正常。兒子二剛、三剛都已高中畢業,李春芳主管全縣教育,只要一句話,甚至一個暗示,把倆孩子推薦到好大學絕不成問題。可他硬是“有權不用”。后來,倆孩子憑著自己的“真本事”考上了大學。
全國高考制度一恢復,李春芳除狠抓基層教育外,主持組織全縣教育各科高手,編寫復習提綱,發放至各個學校,并嚴加督導。1977年,鞏縣被大中專錄取的學生有393人,成績在開封地區遙遙領先;1978年,開封地區9縣一市共錄取2019人,其中鞏縣691人,占34.2%;開封師專有一班43名學生,鞏縣就占去38名。
1980年,李春芳被調陸渾灌區鄭州管理局,歷任工程組副組長、工程隊黨支部書記、銀河耐火廠廠長。他率領職工荒山野地安營扎寨,餐風宿露,從進貨拉料、占地民事到工程施工,歷盡艱辛,難題一個一個得到解決,使工程順利竣工。先是負責修建西村至塢羅水庫7公里的引水工程。
西村渡槽是李春芳工程隊的施工代表作:它橫跨天坡河,全長1095米,由跨度27.3米的13孔空腹桁架構成,桁架基柱直徑2米,長17~21米;樁上承臺置重力墩和高9.65~22.8米的鋼筋砼桁架。桁架上方是7米深的渡槽。渡槽上方寬3.3米,中間用1.2米寬的水泥預制板鋪就,專供行人和單車通行,創造了“天河空中流,人在云中游,鳥在橋下飛,天塹起宏圖”神話般的人間奇跡,形成了恢弘的人造彩虹。它被評為河南省優質工程,照片被選入《鞏縣》鄉土教材;李春芳也被評為河南省先進工作者,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陸渾灌區鄭州管理局下屬的耐火材料廠連年虧損,債臺高筑,干部員工人心渙散。年近花甲的李春芳再次受命于危難之中,被任命為該廠廠長。為了重新啟動,這個聲名狼藉的企業對外業務的難度自是不言而喻。為了貸款,他一次次碰釘子,一次次鍥而不舍;對內嚴格落實規章制度,狠抓質量;為了銷路,他頂嚴寒,冒酷暑走南闖北,使瀕臨絕境的公司出現了生機。第一年就實現產值154萬元,盈利3萬元。后來的10年里,這個公司一步步走向輝煌。僅納稅一項,總額就達1443萬元。
退休后,李春芳開始了民營企業的嘗試,創建起主營碳素的銀山冶金材料有限公司。13年后,他年過八旬“交班”時,已發展成為“銀山”“銀河”兩個集團公司,每年為國家創造稅收350萬元。成了西村地區舉足輕重的企業之一。
李春芳富了也沒忘回報社會,下轄的兩大集團公司接納殘疾人68名,村里修路、建校、興修水利、舉辦書畫展、春節文娛活動都慷慨解囊,汶川地震、幫扶貧困學生更是義不容辭,捐資總額100余萬元。
進入老年,李春芳不抽煙、不愛酒、不玩麻將不打牌,喜歡社會活動和公益事業。其家庭早已步入“五世同堂”。老伴王肖曾獲鄭州市“十佳母親”“全國五好家庭”榮譽稱號,亦曾是鞏義市第三屆人大代表。他的五個兒子,兩個成為國家處級干部,三個成為小有名氣的企業家;五個兒媳也都事業有成;孫子、孫媳、孫女、女婿16人,分別就職于黨政機關、金融、大學等單位;重孫輩11人,皆已茁壯成長,乖得令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