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娜
(濟南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00)
文學研究者更應該是文化人
——淺論文化對文學的重要性
郭 娜
(濟南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00)
文化是一個網羅各門學問的整體系統,其中文學便是從文化中汲取營養,并形成獨立學科。可見兩者一直有著糾纏相連、不可割舍的關系,無論是在文學的創作還是研究中,都能從文化層面找到內容淵源、方法路徑。本文從文學的立場出發,闡釋文化對文學工作者,尤其是文學研究者的影響,并探討如何提升文學工作者的文化修養和功底,從而促進兩者相得益彰式的發展。
文化;文學;繼承和發展
文學作為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所以梳理兩者關系,條別源流,是十分必要的。
文化因包羅廣闊,因此復雜多變,不同領域的學者對文化下了不同的定義,例如文化底蘊深厚的林岫曾從藝術的角度將文化定義為歷朝歷代藝術家的無數高度和品位的積淀。從文化研究的角度,文化可定義為:狹義上是指“專注于包括文史哲、藝術等在內的人類精神創造及其成果和學術思想等社會的精神層面。廣義的是指人類創造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即“人類生活多方面的一個綜合體”①,“一個名族或者國家的整體的生活精神”②在這一層面上與歷史名詞“文明”的內涵基本相同。中國文化淵源流長,在世人不斷的創造、傳承和積淀中,并與國人心理滲透,為中國獨有的意識形態價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根基式的內涵。
中國先秦及其以前,沒有文學這一獨立的學科,當時的文章,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特質,即文體不明確,審美性不強。中國古代重史和現實,所以僅以文字來記錄歷史,評價得失,當時的文學作品嚴重依賴政治,并被視為其附屬品。即使在后來看極具文學色彩的《詩經》,其詩教功能也被定義為“興觀群怨”,即諷刺政治,批判現實。所以當時的文學只是一種精神文化現象。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魏晉文學自覺時代到來,此時文學創作才不斷增加、文學理論不斷完善,并逐漸脫胎于文化,形成獨立的學科。文學的政治性減弱,成為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此后隨著西方相關文學理論的引入,部分學者為了抹去文學的奴隸歷史,彌補中國百年來文學空白的缺陷,因而十分注重探究文學的獨立特性。但也因此忽略了中國文學的生成傳統和民族特性,忽略其文化功能。但隨著文學內涵的深入研究,文化在文學創作和研究中的作用日益明顯。有人認為文化作為人文學科的母胎,是人文學科的根底,所以包括文學在內的人文學科的創作和研究應當緊密與文化結合。“人文學科肯定是從文化的傳統和文化的普遍相關之中得到它們的力量、它們的營養以及它們存在的理由,把他們割裂就是對它們的扼殺。”③對這些理論踐行并有突出建樹的文學創作活動,便是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于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
文化是孕育一切人文學科的胚胎,具備豐富的文化素養就等于把握住了各科的血脈源頭。關于文化素質對文藝創作和研究的重要作用,書法家胡傳海和林岫都相繼發表《書法家應該是文化人》、《書法家應該首先是文化人》,強調文化對書法領域的影響,并強調文化素養在書法創作中的重要性。胡氏認為書法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書法創作過程中必須具備以經史子集為基礎的國學根底,以避免出現常識硬傷,貽笑大方。做到肚子里有東西,才能氣度不凡,包羅萬有。在此基礎上林岫提出了面對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機,更應夯實和豐厚傳統文化積淀,讓書法及其文藝創作免于流俗和膚淺。并提出具體的文化素養積淀的建議,即以“三修”(修能、修學、修德)為基本原則,靜養清修、能耐寂寞的基礎上多讀書。以“二功”(讀書功、學生功)為基本文化功,即要求:謙虛觀察(看門道),恭敬求教(解疑惑、知其所以然),認真思考(以便通會活用)。在論述中林氏觸類旁通,打通文藝關節,提出讀書和學習的對象主要是文字學、文學和史地知識。總之,只有注重積淀、博學廣儲、勤學敏思,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學習,并靈活運用于創作中,才能做到高水平的創作。
筆者以為,文學和書法藝術都脫胎于文化形態,而且文藝不分家,兩者又關系密切。林岫先生對于文化素養對書法藝術創造的作用意義,對探討文化對文學創作及其研究亦有借鑒意義。
3.1 夯實國學根底。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典籍浩如煙海,不勝枚舉,這就需要我們廣泛的學習和積累。正如胡傳海所說硬性的常識須下苦功夫記憶,其中的人文內涵則通過自己的體驗和悟性轉化實現。書法家啟功也曾說“文史不通,下筆空空。”沒有文化積淀的文學是空洞而淺薄的。只有在不斷的厚積才能在綿長的研究中不斷噴發。
3.2 善學務實。善學是指虛心求學,還要會學。正如林岫所說“謙虛觀察(看門道),恭敬求教(解疑惑、知其所以然),認真思考(以便通會活用),”一方面要以虛心的態度向在此領域內取得建樹的前輩討教學習,得到有益的指導,另一方面“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勤學自學始終是通向成功洪流中的最堅實的小舟。務實是指將學到的東西切實地轉化為作品和成果,靈活地運用。在學習中應不斷提醒自己所學有沒有用,能不能用,怎么用。
3.3 修德立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孟子就提出了“知言養氣”,即一個人的言行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品德;相反,一個人的品德高低也決定其文學水準。這體現出古人對德行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視。如今文學的審美性已經削弱了道德評論的力量,但仍有其存在價值和指導意義。靜養清修,耐得住寂寞,淡定地讀些書,做些該做的事,不做背德棄信之事,遵守學術道德。德藝雙馨才能成大器、成大家。
中國文化歷經千年演變,底蘊深厚。中國文學應從中汲取營養,才能展現出民族的特色。作為文學工作者,不僅搞好文學創作和研究,也要擔負起“文化人”的使命,在時代進步的洪流中把根留住。
注釋:
①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國際出版集團,上海,2005年,第7頁。
② 錢穆,《中國史學論》,三聯書店出版社,北京,2001年,第350頁
③ E.H.貢布里希,《理想與偶像》,范景中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6年,第14頁。
[1] 趙石定,張旭,《文學與文化》,南開大學出版社,南開,2008年6月。
[2] 鄧曉芒,《文學與文化三論》,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2005年1月
I026
A
1672-5832(2016)04-02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