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時遠
包容發展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
郝時遠
2016年6月23日,中蒙俄三國元首在塔什干見證了《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簡稱《綱要》)的簽訂。9月13日,這份《綱要》正式發布。這是中蒙俄三國發展戰略實現對接的宣言書,它包容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經濟聯盟以及“草原之路”的發展愿景,凝聚了平等、合作、互利、共贏、共享的共識,是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付諸實施的行動指南。

今年9月5號,舉世矚目的杭州G20峰會落下了帷幕。在這次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圍繞會議主題的關鍵詞——“創新、活力、聯動、包容”,闡釋了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理念。其中,包容(Inclusive)一詞頻繁出現,包容性發展、包容式增長、包容型世界經濟,都指向了全球化時代共享發展成就的新理念——“包容發展觀”。
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態勢,正處于深度調整的曲折復蘇階段,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增長的動力都不同程度面對著失衡、調整、轉換、重組和創新的需求。習近平主席指出:現在,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和投資低迷,多邊貿易體制發展面臨瓶頸,區域貿易安排叢生,導致規則碎片化。全球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的0.6“危險線”。同時,地緣政治因素錯綜復雜,政治安全沖突和動蕩、難民危機、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地區熱點和全球性挑戰,加劇著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
面對這種態勢,沒有哪個地區是世外桃源,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穩坐釣魚船。共同應對挑戰,堅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贏、共享的原則,已經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則,而這正是包容發展的題中之義。
沒有平等,就不可能和睦相處;沒有合作,就不可能和衷共濟;沒有互利,就不可能優勢互補;沒有共贏,就不可能和合共生;沒有共享,就不可能天下太平。無論在國家之間,還是一國之內的地區、民族之間,這個道理概莫能外。因此,包容發展的理念,集中體現了“共同”的意義,平等是基礎、合作是路徑、互利是規則、共贏是目標、共享是結果。
G20杭州峰會剛剛結束,中蒙俄三國向世界發出了的共同聲音——《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這是一個水到渠成、不同凡響的宣示。事實上,這份《綱要》昭示于世,為G20杭州峰會達成的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愿景,增添了付諸行動的先聲。
《綱要》所涵蓋的中蒙俄三國,是歐亞大陸最具潛力的經濟發展區域。它所構建的“經濟走廊”效應并不局限于三國,而將輻射和聯通東北亞、歐洲地區,是亞歐大陸的北部大通道。因此,三國“經濟走廊”付諸實施,對全球經濟的轉型復蘇、包容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一條“經濟走廊”的建設,是實現“四通八達”前景的必由之路,也是區域性包容發展向全球化包容發展的臺階。
在中蒙俄三國包容發展的共識中,首先是發揮三方的潛力和優勢,在各自發展戰略對接基礎上,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其次是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投資穩步發展、經濟政策協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奠定包容發展的堅實基礎;第三是通過互利共贏的平等合作,促進共同繁榮,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聯合競爭力。
為此,《綱要》從互聯互通、口岸、產能與投資、經貿、人文交流、生態環保、邊地合作7個領域,展開了關涉三國相互需求強烈、互補顯著的12個方向的32個合作項目。體現了在國情、戰略、資源、文化等不同基礎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包容發展觀。可以說,這是一份平等互利、需求互補、務實合作、前景光明的行動指南,為“一帶一路”倡議在其他方向沿線國家的落地實施,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示范作用。
中國古語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綱要》所規劃的建設宗旨、合作領域、具體內容,不僅是文本的宣示,更是行動的指南。習近平主席在G20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指出:“知行合一,采取務實行動。我們應該讓二十國集團成為行動隊,而不是清談館”。“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無疑,這也是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需要秉持的基本態度。
在中蒙俄三國之間,中蒙作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國,中俄作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國,蒙俄兩國正實施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中期方案,這都表明中蒙俄三國在國家關系的各個領域,在合作、協作方面形成了很強的包容性。這是三國建立在政治互信基礎上達成《綱要》的國家關系保障。多年來,中蒙俄三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交往關系,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經濟走廊”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三國領導人也提出了經貿發展的現實目標:中俄確定了2020年達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中蒙確定了2020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0億美元的目標。
事實上,《綱要》的形成并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中蒙俄三國長期推動經貿等諸多領域發展的結果。支撐“經濟走廊”建設所達成的合作協議、項目都在漸次展開之中,并且已經取得了先期的成果。但是,《綱要》的頒布的確要求已經和正在實施的項目,能夠按照既定的路線圖加快發展,準備和將要啟動的項目能夠順利、有效地付諸實施。
目前,中蒙俄三國的經濟發展都面臨著國際環境、國內因素的一些不利條件,也不能排除尚未預期到的困難。作為發展中國家,國內外的制約因素、發展進程中的困難和曲折,不可避免。但是,《綱要》凝聚了三國的共同意愿,堅定了趨利避害、克服困難的信心,提供了共同行動的力量。這對中蒙俄三國來說,都是一次難得且效應持久的發展機遇。在國家層面,三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政府間簽訂的眾多協議,都要通過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的行動去落實。在這方面,三國智庫合作聯盟不僅大有可為,而且責無旁貸,必須為《綱要》付諸全面實施的行動提供智力支持。
2015年,中蒙俄智庫合作聯盟的成立,表明了三國在推進國家關系特別是在“經濟走廊”建設方面的高度共識和思想包容。建設“經濟走廊”不僅需要財力、物力、規制和付諸實施的具體行動,而且需要三國智庫卓有成效的合作。
當今時代,智庫的資政、戰略預測、對策研究和公眾傳播作用日益彰顯,成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國家之間智庫合作聯盟的建立,則表明了相關國家發展戰略的智力資源,在共同的目標中相互融通。如果說“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對接了三國的發展戰略,那么中蒙俄智庫合作聯盟的成立則包容了三國的智力資源,也就是智力對接,這是“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保障。
各國的智庫,以研究本國、他國乃至世界為己任,目的是為本國的發展戰略服務。中蒙俄智庫合作聯盟的建立,是依托于三國“經濟走廊”建設的相互融通式研究,目的是為構建中蒙俄“命運共同體”展開的合作研究,這是一種國際合作、共同發展的創新模式。其重要特點是使三國的智庫組織、智庫專家實現知己知彼基礎上的共同謀劃,而不是只知己而不知彼、或知己知彼而不知“命運共同體”。因此,智庫合作聯盟應共同對三國負責,共同為三國應對挑戰、把握機遇、實現發展而出謀劃策。
如前所述,2014年中蒙俄三國領導人相繼確定了2015年中俄兩國雙邊貿易額1000億美元、2020年中蒙兩國實現雙邊貿易100億美元的目標。但是,2015年中俄兩國雙邊貿易額僅為635.52億美元,同比下降28.1%;中蒙兩國雙邊貿易額51.51億美元,同比減少26.7%。可以說,距離實現三國預期的目標相去甚遠。固然,由于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煤炭、原油等大宗產品價格波動,俄羅斯受到西方國家制裁,蒙古“礦業興國”的發展政策受挫,中國推動去產能、調結構、穩增長改革過程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諸多因素,導致三國之間經貿關系低落的態勢。但是,其中也包括相關國家政策調整、變化的因素。
2009年,蒙古國經濟復蘇并開始快速增長,在2011年達到了舉世矚目的17%的增長高峰。國際輿論普遍認為蒙古國是21世紀上半葉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2012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蒙古時,也盛贊蒙古國蓬勃發展的經濟擴大了民主制度。2014年8月18日,中國的《人民日報》刊登了《蒙古國,快速發展的“草原之國”》,介紹了蒙古國快速躋身于中等收入國家的發展成就和驚人的發展速度。同時也含蓄地指出:“蒙古國在推進支柱產業發展的同時,如何進一步吸引外資,是不可回避的挑戰”。當時,蒙古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已經明顯。
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預 測,2014-2016年蒙古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2.9%、7.7%、8.8%;世界銀行的預測則為12.5%、9.9%、7.6%。2015年初,世界銀行預計當年蒙古國經濟增幅將放緩至6.0%,2016年增長6.1%,2017年增長6.3%。但是,沒有人料到,2015年蒙古國的經濟增速急劇下降為2.3%。顯然,國際金融組織、智庫機構都對蒙古國經濟增速的回落估計不足。
2016年6月,美國國務卿克里訪問蒙古時,再度對蒙古國做出了“民主綠洲”的高度評價。而時隔不久,8月中旬蒙古財政部宣布該國“正處于一個深度的經濟危機狀態”的判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蒙古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只有約0.4%。這些政治判斷和經濟預測,如何在相互發生作用?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蒙古國經濟大起大落的態勢?這已成為8月份以來國際社會關注蒙古國經濟危機的熱門話題。
在這方面,國際市場大宗產品需求和價格環境的變化,是分析家和預測者的基本共識。當然,在西方國家的諸多分析中,地緣政治觀念也不會缺位。但是,對蒙古國內政策尤其是圍繞著“TT”和“OT”礦產資源開發的外資問題的討論,最為普遍。其中,從2011年外資流入46.2億美元,到今年上半年0.35億美元的比較,以及債務水平高達264%的問題,也都成為對蒙古國經濟現狀的分析例證。
毫無疑問,蒙古國的智庫對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國內經濟的走勢,都有深入的研究。中國、俄羅斯的智庫也是如此。但是,僅僅立足于本國的研究,已難以全面認識問題的癥結及其成因。智庫合作聯盟的優勢,在于使三國智庫的力量在合作聯盟的平臺上聚焦于“經濟走廊”建設,進而放大到構建三國“命運共同體”的層面,共同參與以“經濟走廊”為引領的智庫研究,在智庫的合作交流中能夠相互提出對策建議,實現智庫合作聯盟內部的智力包容,產生有利于《綱要》實施、有利于三國政界、企業界、學術界、民間社會理解的共同智庫成果。為此建議:
(一)中蒙俄智庫合作聯盟除在互派專家開展研究的基礎上,應在關涉“經濟走廊”建設方面互通有無,共享有關的資料、數據和國內政策分析報告。避免相互誤判、相互歸咎,進而造成不利于合作的困擾。
(二)中蒙俄智庫合作聯盟應就三國實施《綱要》中最緊迫的問題開展合作研究,形成具有共識性的研究報告和對策建議,為三國政府提供決策參考。智庫合作聯盟的研究成果,應在共識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形成三國推進“經濟走廊”建設的智慧合力。
(三)中蒙俄智庫合作聯盟應就“經濟走廊”建設的“包容發展觀”,以多種形式開展解讀和宣傳,使三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使《綱要》所體現的平等、合作、互利、共贏、共享原則滋潤社會、深入民間,為民心相通創造相互理解、休戚以共的社會觀念環境,發揮智庫上及政府、下達民間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在《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頒布之后,中蒙俄三國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今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訪問蒙古國期間,兩國領導人就鞏固和推進雙邊關系取得了進一步的成果。其中推動《綱要》的落地成行,不僅是深化中蒙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推進兩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大議題,而且也體現了中蒙俄經濟走廊在打造亞歐合作升級版中享有重要地位。可以說,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設,也為李克強總理在亞歐會議上提出的三點建議——“創新亞歐合作理念、增添亞歐合作動力、夯實亞歐合作人文基礎”——提供了中蒙俄的實際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蒙俄智庫合作聯盟以“經濟走廊”建設為依托,肩負著創新合作理念、增強合作動力、夯實人文基礎的歷史責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蒙古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