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運
關于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幾點思考
王海運

自2014年9月中蒙俄三國元首杜尚別會晤達成共建“中蒙俄經濟走廊”共識以來,三國元首先后又在烏法、塔什干舉行了以此為重點議題的會晤。今年6月,在三國元首見證下,三國政府有關部門領導簽署了《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綱要》明確了走廊建設的具體內容、資金來源、實施機制,并且確定了32個重點合作項目、7大重點合作領域。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中蒙俄經濟走廊”即由倡議轉化為行動,給人以只爭朝夕之感,足見三國上上下下對這一走廊建設的高度重視。
內蒙古既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始發地,又是推進走廊建設的“排頭兵”。為了落實好三國領導人關于共建“中俄蒙經濟走廊”的重大戰略決策,有必要進一步認識其重大戰略價值,盤點其有利與不利因素,進而謀劃積極穩妥的實施路徑。
共建“中蒙俄經濟走廊”,是三國關系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大事業,是實現三國合作共贏、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不論對三國的經濟發展、相互間戰略伙伴關系的提升,還是對北亞地區的和平發展、地區戰略格局的變化,都將會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共建這一經濟走廊,是充分發揮三國經濟互補優勢的重大舉措。不論是資源和市場、投資與需求、過境優勢與過境需要,還是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制造業水平、科技創新潛力、富裕產能等方面,三國間都有著很強的互補優勢。充分利用這種互補優勢、實現產業鏈的對接,是實現共同發展的最優戰略選擇。特別是一些戰略性大項目合作,必將帶動三國經濟加速發展。對于缺少出海口、經濟欠發達的蒙古國來說,更是有望帶動其經濟的起飛、地緣經濟地位的大幅提升。
共建這一經濟走廊,對實現中國倡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蒙古國倡導的“草原之路”、俄羅斯倡導的“跨歐亞發展帶”的對接合作,更是具有直接而重大的戰略價值。“中蒙俄經濟走廊”不僅是三大倡議實施的戰略依托,而且有望成為三大倡議實施的首發項目、示范項目。不僅有望推動中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俄羅斯“遠東開發戰略”、蒙古“礦業立國戰略”的實施,而且有望引領三國今后幾十年經濟發展的大方向。
共建這一經濟走廊,對于深化三國睦鄰友好合作關系,提升相互間戰略伙伴關系水平,推動三國相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必將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進而還可以說,必將有力地推動北亞和東北亞經濟板塊的整合、促進地區國家的共同繁榮,推進歐亞陸權的回歸、對沖霸權國家的海洋霸權。
認真盤點走廊建設的有利與不利因素,是謀劃走廊建設實施路徑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對于更快更好地實現走廊建設的戰略目標意義重大。
首先應當看到,有利因素很多。例如,三國關系處于高水平,“合作共贏”理念廣泛相通;三國高層對共建“中蒙俄經濟走廊”擁有共識,上上下下高度重視;三國發展要素、發展需求高度互補,有利于踐行“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理念、保證合作的可持續性;三國互為友好鄰國、交往歷史悠久,具有開展合作的地理優勢和人文優勢;三國同為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軌國家,面臨的發展改革任務非常相近,發展戰略高度契合,產業優勢高度互補;三國間既有合作基礎廣泛,中國是蒙古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投資國,同時也是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俄蒙經濟聯系也非常緊密;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潮流,有望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與響應;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新興金融機構可望為合作項目提供資金保障。
其次也應看到,存在不少不利因素。例如,歷史上的恩恩怨怨仍未得到認真清理,戰略互疑仍然存在;所謂中國“資源附庸論”、“經濟擴張論”、“人口擴張論”在蒙古、俄羅斯仍然存在一定市場,走廊建設的民意基礎有待進一步夯實;三國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和親西方勢力可能從左右兩個方向對合作項目的實施制造干擾,外部勢力特別是具有敵意的某些大國可能千方百計地進行牽制、攪局;三國的法律法規、體制制度對接任務艱巨,有可能成為合作項目實施的障礙;蒙古國債務負擔沉重、俄羅斯經濟發展低迷、中國經濟增長減速,也可能對走廊建設形成一定制約。
首先,要進一步深化對“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重大戰略價值的認知,堅定推進走廊建設的戰略決心,切實做到“民心相通”。要努力消除戰略互疑,排除內外各種消極因素的干擾,特別要努力防范親西方勢力和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制造麻煩。要大力活躍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媒體合作,向三國民眾講好共建經濟走廊的“故事”,夯實經濟走廊建設的民意基礎。要著力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歷史機遇難得,必須緊緊抓住。
其次,要加強合作機制建設,強化法律規則對接,真正做到“政策溝通”。缺少體現“合作共贏”理念的合作機制,走廊建設只能是一句空話。合作機制建設既應突出重點,又應覆蓋各個領域。不僅應包括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會晤機制、政府部門對口磋商機制,以及經濟走廊建設協調委員會機制,而且應包括稅收優惠、通關便利、聯運銜接、人員流動、本幣結算、產能合作、電子商務、專業培訓、信息交流等機制。特別是人員流動機制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僅靠蒙、俄當地勞動力,任何合資企業都難以贏利、難以生存。
其三,要緊緊抓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這一合作重點,推進“設施聯通”,并且以此帶動沿途經濟的發展。重中之重應是,聯通三國、通往歐亞多國的現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油氣管道和電力輸送網絡、新能源開發和生態保護,以及礦業開采、物流樞紐和口岸港口、工業園區和科技園區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蒙古出海通道建設、蒙古作為歐亞橋梁作用的發揮。
其四,要加強智庫建設,為走廊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內蒙古牽頭建立“中蒙俄智庫聯盟”就是一項很有見地的重要舉措。智庫研究不應混同于一般的學術研究,更不應生搬硬套西方理論框架來觀察思考經濟走廊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必須創新理論研究,緊密聯系實際,緊緊抓住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提出既高瞻遠矚又能較快產生效益的可操作性政策建議。
其五,要充分利用內蒙古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內蒙古的走廊建設“排頭兵”作用。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內蒙古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先行優勢、人文優勢。走廊建設首先造福的也將是包括內蒙古在內的沿途地區。內蒙古有必要將此項工作作為對外經濟合作的重點任務,采取積極主動的姿態,加大各種資源的投入,在走廊建設中發揮“排頭兵”作用。
(作者系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