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月
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增長變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問題探析
明 月
(一)農牧民收入水平
農牧民收入水平一直穩步增長。2005—2010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989元增長到5530元,增加了2541元,年均增長率為13.1%;2010—2014年由5530元增長到9976元,增加了4446元,年均增長為15.8%。

(二)農牧民總體消費支出
農牧民消費水平普遍提高,消費支出逐年增加。2005至2010年,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2446元上漲到4461元,增加了2015元,年均增長12.7%,與同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相比,增長幅度小,增長速度較慢;2010至2014年,從4461元上漲到9972元,增加了5511元,年均增長18.2%,與同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相比,增長速度快。由此可見,2005年至2014年,隨著收入增長幅度和增長速度的變化,消費支出增長幅度和增長速度呈現正向變化,不斷穩步增長。
(三)農牧民消費結構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牧民收入的增長,消費結構呈現出不同的走勢。2005年至2014年,農牧民食品消費支出的增加最大,在37.3%~30.6%之間,其次依次為居住支出、交通和通信支出、醫療保健支出、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衣著支出、家庭設備用品支出、其他雜項商品與服務。
(一)農牧民平均消費傾向
農牧民總體平均消費傾向呈上升趨勢,由2010年的0.81一直上升為2014年的0.99,說明農牧民消費欲望越來越大。
2005—2014年,農牧民食品平均消費傾向由0.35下降到0.30,在農牧民純收入水平不高時,農牧民首先考慮的是購買食品,滿足吃的需要。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農牧民用于食品消費的比例逐年下降,食品平均消費傾向隨之而下降;農牧民衣著平均消費傾向由0.05增加到0.07,呈現持續上升趨勢。最初農牧民對衣著的消費觀念不是特別豐富,現在開始注重衣著的改善,在物質消費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平均消費傾向由0.03增加到0.04,農牧民家庭各種耐用消費品如彩電、電冰箱、洗衣機和空調機等紛紛進入農牧民的家庭,從而農牧民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有所增長,由84元增加到428元;醫療保健平均消費傾向由0.03增加到0.04。總體上,農牧民已經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逐步增加,其支出比例的排序從第五上升到第四位;交通通訊平均消費傾向由0.10增加到0.15,農牧民在交通通訊方面的支出比例迅速增加,其支出比例的排序上升到第三位,僅次于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訊在農牧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農村牧區商品流通更加活躍、有利于農牧民及時根據市場信息更科學地進行再生產,提高效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平均消費傾向由0.10上升到0.13,雖然有幾次波動,但總的趨勢還是上升的。居住平均消費傾向主要波動在0.11和0.16之間,農牧民在居住方面的消費支出比例很高,不同年份波動較大,在生活水平提高后,除了增加必要的食品、衣著支出以外,農牧民支出的相當大部分都是在住房上。
(二)農牧民邊際消費傾向
與2005年相比較而言,2014年我區農牧民食品、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居住邊際消費傾向有所降低,醫療保健、交通通訊、衣著、雜項商品與服務的邊際消費傾向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和娛樂教育文化服務的邊際消費傾向呈現較高的趨勢。這說明近些年來農牧民在首先滿足食品、居住消費之后,越來越注重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娛樂、教育等方面的消費。但食品的邊際消費傾向仍大于其他六種消費品,說明了農牧民的消費重點仍然是食品,高標準和上檔次的消費品和服務對許多農牧民來說,仍然是一種“奢望”。
2005—2014年,農牧民食品的邊際消費傾向排在首位,為0.24,即農牧民在滿足基本消費需要之后,總要將剩余收入中的24%繼續投向食品,這是農牧民在滿足基本需要的基礎上,追加支出最多的項目;衣著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排在第五位,為0.08,體現出農牧民對高檔次衣著消費的向往和追求;農牧民家庭設備及服務、居住支出、雜項商品與服務的邊際消費傾向比較小,都在0.03—0.04之間,這與農牧民長期養成的消費習慣和總體收入水平有關;醫療保健支出和娛樂教育文化服務的邊際消費傾向分別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分別為0.17和0.15。這兩項指標體現出農牧民對該項目上追加消費的意愿逐漸強烈,當收入達到一定的水平后,農牧民就會大幅度地增加此項消費;交通通信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有非常明顯的上升趨勢,排在第二位,為0.21。這說明市場經濟和知識信息的日益發展,深刻地影響著農牧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三)農牧民消費的收入彈性
2005—2014年,農牧民表現出較高的需求收入彈性,農牧民有較強的購買欲望。在各類消費品中,衣著、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雜項商品與服務消費需求收入彈性大于1,富于彈性,說明農牧民對這些消費品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快于其純收入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這幾類消費方面的變化對收入增長的反應程度很大,將大于收入的增加幅度,進而可見,隨著收入的增長,該幾類消費的增長速度很快。食品、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居住的消費需求收入彈性小于1,缺乏彈性,說明農牧民對這些消費品的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慢于其純收入的增長速度,可以推斷出這幾類消費對收入變化反應較遲緩。
綜上所述,在增加收入的情況下,農牧民各類消費的平均消費傾向呈現持續上升趨勢,邊際消費傾向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消費品的收入彈性多數為正值,表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量會隨之增加。農牧民收入水平是直接影響消費需求的因素,會刺激各類商品及服務的消費需求,決定著消費層次和消費結構。穩定的收入增長會帶來穩定的消費增長,拓寬農牧民消費的選擇機會,使消費結構更加趨于合理。
(一)提高農牧民整體收入水平,增強消費能力
1.努力提高農牧民總體收入水平,提升消費水平。目前,農牧民總體消費傾向高,消費層次低,消費能力有限,說明多數農牧民收入水平仍然較低,自我發展能力弱。因此要盡快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進一步提升多數人群的消費能力,進而有效增加消費品的消費總量,提高消費水平和消費層次。
2.加快轉變農村牧區經濟增長方式,多方面增加農牧民收入,提高購買力。實現農村牧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加快現代化農牧業建設,用現代的、科學的生產經營管理理念改造傳統農牧業,使農牧業向科技化、現代化、信息化邁進,加快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最終實現農牧民增收,改善其生活質量。
3.提高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率,提升農牧民務工勞務性收入,保證農牧民消費信心。一是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形成農牧民進城務工的有利政策環境,即為農牧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以高附加值的農畜產品加工業為主要發展方向,提升農村牧區工業化水平,吸收農村牧區大量的閑散勞動力。三是要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鼓勵農牧民“走出去”,向二、三產業轉移。從而切實提高農牧民的收入,保證農牧民消費信心。
(二)優化農牧民收入結構,擴大消費規模
從根本上擴大農牧民消費規模,必須要從提高農牧業經營收入、務工勞務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全面著手,優化農牧民收入結構,推進農牧民收入倍增。
1.建立健全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升農牧民產業經營收入。一是發展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促進農牧業產業升級,提升農牧民產業經營收入。通過技術引進、企業合作、扶持本土企業發展等多種方式,將農牧業產品的生產經營和加工等環節形成產業鏈條,進一步提升市場效益。二是充分發揮綠色農畜產品行業協會、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和集團經濟組織的規模經營、技術引用等優勢,從培育良種、營銷、生產服務和物流體系建設等方面入手,做大做強農牧產業效益,提高整體收入水平。
2.提高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即務工收入。一是進一步改善農牧民勞動人員素質。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牧民勞動者文化素質,讓農牧民能夠接受新鮮事物、吸取科學知識,提高認識水平、轉變思想觀念、懂得科技,為農牧民進城務工創造良好條件,從而提高農牧民收入,改善農牧民生活。二是拓寬農牧民就業渠道,解決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再就業問題。三是根據我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經營狀況,適時調整務工勞動人員的工資,使其隨經濟的發展而增長。最后,提高農牧民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水平。
(三)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降低農牧民的儲蓄趨向,提升消費意愿
1.優先解決農牧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為農牧民減輕消費壓力。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村牧區的養老保險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農牧民養老問題變得日益突出,逐漸成為影響農牧民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保證農牧民在年老體弱時經濟上有所依靠,減輕消費負擔。同時要進一步提高農村牧區養老保險服務水平,降低農牧民的儲蓄趨向,拉動消費。二是完善農村牧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當前我區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尤其農村牧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保障水平和層次不高等問題有可能會造成農牧民心放不下、錢不敢花的現象,因此健全醫保體系也是擴大消費的當務之急。要進一步完善農牧民醫療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質量,為農牧民看病提供更多便利。同時提高農牧民健康保健意識,提升農牧民消費意愿。
2.加強農村牧區金融體系服務的范圍和力度。針對目前我區農村牧區貸款難問題,采取合理措施,要適當擴大金融服務范圍和力度,引導資金向農村牧區流動,保障農牧業長期發展的資金投入。一是建議農村牧區信用社多增設在嘎查蘇木的服務網點,擴大覆蓋面;二是農村牧區信用社要進一步增大政策性支農支牧信貸資金總量。三是建議各大類商業銀行拓寬在農村牧區營業網點業務范圍,增加一定比例的信貸業務,更加有效地解決農村牧區貸款難問題,改善農村牧區消費環境。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牧區發展研究所)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