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關于做好高等學校人才工作的思考
張麗娜
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高等學校作為人才聚集地,承擔著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輸送人才的重要任務。高等學校要圍繞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確立人才隊伍建設目標,改善人才隊伍結構,突出抓好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培養,加大對具有研究基礎和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的培育支持力度,劃專業分領域努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加快推薦人才資源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一)做好高等學校人才工作是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學校作為人才聚集地,為推動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才,而高等學校不僅聚集人才而且培養人才,要努力把高校人才的能力和智慧集中到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上來,就要不斷增強高校人才對黨的政治認同,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首要任務,深入開展理論培訓,通過多種途徑提高高校人才能力素質,引導人才更好的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高等學校需大力選拔具有基層工作經歷,特別是常年在基層、從事大量紛繁復雜工作的優秀人才,建立高校人才隊伍庫。把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維護穩定、增強民族團結作為考核評價人才的重要內容,培養選拔對黨忠誠、適應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有較強工作能力、顧全大局、明辨大是大非、立場清醒、維護團結穩定的人才,注意培養選拔蒙漢兼通人才。


(二)做好高等學校人才工作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觀認為,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高校黨委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針對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集合人才智慧,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找準工作著力點,科學應對復雜局面,有效破解發展難題,不斷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同時注意工作方法的創新,通過問卷調查、集體座談、個別談心等方法,體察人才情緒、傾聽人才心聲、保障人才權益,助力人才成長,通過網上信箱、手機短信等形式,多渠道摸清人才想法,了解人才需求,為高校黨委決策提供參考,下大力氣為人才排憂解難、釋壓減負。
(三)做好高等學校人才工作是校黨委對組工干部的必然要求
人才工作是高等學校組織工作的重要組織部分,高等學校組工干部必須清醒認識到,手中的權力是黨組織和全體教職工賦予的,是一種信任、一種重托,必須堅持權力為群眾所用,必須堅持利益為群眾所謀,要對得起黨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信任,對得起肩上沉甸甸的責任。高校組工干部因職責所在,在組織競選、干部評聘、評優選先等方面做具體工作,這些工作往往涉及高校人才的切身利益,組工干部要做到心里有桿秤、充分認識到權是能支配和指揮別人的力量,用好手中的權,關心愛護人才,公正對待人才,盡最大所能解決人才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切實為人才服務。
(一)堅持黨管人才原則
總書記指出:“澤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高校黨委要切實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充分激發高等學校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要繼續完善凝聚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體制機制。要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使更多人才參與實際工作,激勵他們自覺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聰明才智。加強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在分析研究人才工作狀況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高校組織部門是做好人才工作的責任部門,要切實履行責任,關心支持和領導好人才工作,使人才工作貫穿到黨的各級基層組織工作之中,切實把人才工作裝在心里,不斷提高做好人才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人才工作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
(二)要注重培養本土人才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欠發達地區,自然、文化、經濟及硬件條件和軟實力都不占優勢,缺乏吸引力就制約了大規模引進人才工作。這就需要高等學校注重培養本土人才,特別是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少數民族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高等學校對本土優秀人才,要切實做好服務工作,想方設法為他們干事創業提供機會和條件,用事業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發現人才、宣傳人才、培養人才和舉薦人才,使高校成為人才成長的搖籃,要加大培養鍛煉力度,全面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引導人才樹立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更好地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三)要用好用活現有人才
人才的價值在于發揮作用,對內蒙古自治區來說,不僅要大力引進人才、培養造就人才,更要及時發現和有效使用現有人才,凝聚吸引更多的人才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要積極研究探索為人才服務的工作機制,發揮高端人才的傳、幫、帶作用,圍繞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要繼續開展百名教育領域領軍人才計劃和草原英才的引進培養工作。結合“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和“高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計劃”,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環境,讓各類人才在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這個舞臺上施展才華。
(四)樹立為人才服務的宗旨意識
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集合人才的智慧、凝聚人才的力量。只有一切為了人才,真心服務人才,定期舉辦人才工作座談會,了解人才的所感所想、所需所求,解決人才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要求,才能激發人才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推動自治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努力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人才工作,扎實做好聯系和服務人才工作,以促進事業發展的實際效果作為檢驗人才工作的標準。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人才利益和需求的變化發展趨勢,使工作走在前面,要善于與人才平等交流,在交流中把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真正贏得人才的理解和支持。
(五)改進工作作風重視人才
持續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相關規定,努力在工作中克服形式主義、在深入基層中克服官僚主義、在服務群眾中克服享樂主義、在嚴格自律中遏制奢靡之風,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領導干部聯系基層、聯系群眾的制度,事關學校改革發展和人才工作根本利益的重大決策,要廣泛聽取意見,做到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強化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建立健全人才申訴制度,在關系人才切身利益的崗位設置、職稱評聘等工作中,承辦申訴工作,維護人才的合法利益。
(六)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
總書記指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長期方針。強調全社會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鼓勵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獻給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強調了社會環境對于人才成長、作用發揮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明確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高校黨委要在學校工作中全面落實培養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切實為人才辦實事、辦好事,讓人才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讓人才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真正成為人才成長的搖籃。從人才的需要、利益和期盼出發,把人才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到學校的各項事業中來,從而推動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