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視的真相”

再看“水治理”
發改委:
2016年,國家發改委共下達26個省(區、市)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央預算內共47億元投資計劃,目前,已經公布了吉林、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9個省市自治區的投資計劃。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羅清泉:
當前環保工作要進一步突出重點、補短板。重點就是抓住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不放,一抓到底。
江西省水利廳廳長羅小云:
以前“九龍治水”,有矛盾時可能因為溝通缺失導致問題擱置。現在有河長來協調、調度和監督,解決問題有了總抓手。
對于人類來講,也許這個星球上沒有什么資源比水更加珍貴。人們常說,水是生命之源,但如今,它卻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人們很容易看到氣溫的升高,極端天氣的增加,能親身體驗到霧霾帶來的呼吸不暢,卻很難意識到每天喝的自來水的水質有什么不同。相對于其他環境污染,水污染呈現的形式更為復雜更加隱蔽,但最終都直接威脅到居民的健康。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真相”。
應對水污染,離不開政府的積極作為。隨著治污認識的發展,我國水環境的治理已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管理轉型,精準治污將成為水環境治理的主導方向。但我國目前以行政區為水環境管理邊界的模式易導致政府失靈。因此有專家建議在責任的劃分上可以考慮行政區,但管理上一定是按流域進行管理。
應對水污染,也需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發揮市場機制。在參考了歐盟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和美國的《清潔水法》之后,我國的環境專家提出了點源排污許可證制度。事實上,從去年底開始,環保部已經開始了排污許可證制度的頂層設計,考慮用5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將排污許可制度建設成為固定點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
應對水污染,更需要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與政府和排污企業相比,生活在地方的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距離“環境”最近,對環境的了解和需求也最為直接和迅速。“水十條”中的最后一條就是“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某種意義上講,公眾的積極參與和監督也是政府很多治污措施能順利落地的必要條件。政府與民意的良性互動,上下同心,才能讓我們順利贏得治污之戰。
作為生命的基礎,水被污染,威脅到的不只是人類的健康,還有眾多的動物、植物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治理水污染為的不只是自己和子孫后代,更是為了這個藍色星球上的所有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