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當天,社會資源研究所(SRI)在北京舉辦“減貧、走出去與發展工作者的代際傳承”交流會。
活動邀請多家NGO共同回顧30年來民間減貧事業的發展歷程,共同探討未來發展工作者如何接力減貧事業發展。同期,SRI發布《尋——發展行動的本質與力量》一書,書中收錄了13篇根植于云南發展領域的專家訪談。活動期間,SRI還發起成立了“減貧與發展工作者網絡”,以期促進民間減貧工作者及NGO間交流與聯系。
(馮應馨)
“保護黃渤海的濱海濕地和水鳥需要不同部門和不同行政管轄區的合作。”10月19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河北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和保爾森基金會,在秦皇島北戴河共同舉辦“北戴河濱海濕地及水鳥保護國際研討會”,旨在更好地推動中國黃渤海濱海濕地及水鳥的保護工作,促進“中國濱海濕地保護管理戰略研究”項目部分政策建議的落實。國內外有關研究機構、保護組織的專家、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和黃渤海地區部分省市政府的代表等參加了研討會。
黃渤海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泥質灘涂濕地。這些濕地不僅為中國和周邊其他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各類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也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EAAF)上數百萬只的候鳥提供了關鍵的停歇地和棲息地,具有極其重要的國際意義。
10月18日,《全球風電發展展望2016》在京發布。報告指出,到2030年,風電有望滿足全球20%電力需求量。根據報告評估情景,屆時,將會創造240萬個就業機會,每年減排33億噸二氧化碳,吸引投資兩千億歐元。
近年來,隨著可再生能源設備價格的下降,電力行業低碳化不僅具備技術上的可行性,也具備了經濟上的可行性。全球風能理事會秘書長Steve Sawyer表示,巴黎協議目標的達成意味著到2050年全球電力系統完全低碳化,這就需要用風電、太陽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技術替代化石燃料發電技術。這種替代是電力系統中最困難的變革,各國政府需要拿出決心和更大的行動力來推動這一變革。
10月19日,“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水利行動”項目在北京正式啟動。該項目由全球環境基金(GEF)提供支持,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作為執行單位,聯合中國水利部、云南省水利廳、重慶市水利局以及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共同開展。
項目選擇云南普洱市的恩樂河和川河,重慶的五步河和塘河共四個試點地區,針對各個地區的水資源利用特點開展不同的生物多樣性主流化試點示范,為將最佳做法和經驗有針對性地推廣到其他區域打下基礎。
在該項目中,TNC將作為技術支持方,與相關專家一起總結國際先進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引進國際先進的河流生態系統修復技術和理念,幫助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化管理系統。
(張可佳)
10月18日,由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BTC)承辦的鳳凰國際論壇——“氣候治理與中國綠色發展機遇”氣候分論壇在北京舉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趙笠鈞等嘉賓參加對話。
李俊峰指出,走綠色發展道路,需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選擇綠色生產消費方式等,才能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一系列環境問題。趙笠鈞認為,當前中國嚴格的環保制度倒逼著產業綠色轉型,催生著環保產業的發展,廣大公眾應該積極踐行綠色的消費方式,追求有品質的生活。
(黃春橋)

10月22日,未來城市論壇在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市博覽會期間召開。本次論壇以“創新海綿城市,綠色循環發展”為主題,探討海綿城市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分享國際國內海綿城市建設經驗,探討如何加強政策支持、投融資激勵、技術創新和標準規則的完善。本屆論壇由世界未來委員會、聯合國人居署、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城市研究中心共同組織,來自美國、德國、荷蘭、瑞典、韓國、印度及國內多個試點城市的百余名政府代表和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研討會從水的角度討論海綿城市,專家指出海綿城市相關指標需要與政府政績評估掛鉤,從而激勵城市把綠水青山量化為金山銀山,建立市場化通道,讓社會資本看到市場價值,解決基礎設施運營與城市受益的問題,同時吸引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與會專家建議進一步加強海綿城市的生態環境效益、公共服務效益的量化評估研究,并將這種量化價值化,真正納入海綿城市的投融資決策中。
(周穎)
10月27日,第二屆國內環保組織聯合招聘會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順利舉行。本次聯合招聘會由專業環保公益行業發展支持機構合一綠學院和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共同舉辦,是支持環保組織發展的成蹊計劃的一部分。
本次招聘會上,環保組織與環保企業同臺“競技”,吸引高校學子前來求職。此次招聘會,環保組織通過現場展示和在公益行業門戶網站NGOCN的線上參與兩種方式進行招聘。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南京、長沙等地的11家環保組織參與,共提供包括運營總監、項目官員、實習生等近三十個崗位。包括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在內的南京等地高校院系學生參加了此次招聘會的應聘交流。
(董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