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敏 殷紹燕
(江蘇省泰州中學,江蘇 泰州 225300)
?
板塊模型的特征與解決策略
潘利敏 殷紹燕
(江蘇省泰州中學,江蘇 泰州 225300)
板塊模型是高中物理中的一類典型模型,往往需要從多對象、多過程、多個力、多種臨界情景等進行分析,往往使學生束手無策.在實際的習題教學中,通過總結板塊模型的特征,分析板塊模型的臨界狀態,可化解教學難點.
板塊模型;特征;解決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常發現一部分學生經常處于“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一過就忘”的狀態.不少學生為此而苦惱,覺得物理很抽象、難學,漸漸地會感到枯燥無味.板塊模型涉及摩擦力問題、木板和物塊兩個物體的多過程運動,在動力學中顯得相當重要,老師總是很認真地去反復講解,但學生總是反復出錯或者不會做.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該及時幫助學生總結,指出學生常會犯錯的地方,改革教學方法和策略.
板塊模型是指地面上有木板,木板上有物塊,用力拉動其中一個,靠摩擦再帶動另一個,地面可以光滑也可以粗糙,兩個物體可以一起運動也可以發生相對運動,所以板塊模型問題顯得很復雜,不少學生還沒有分析,就害怕得不敢做下去了.板塊模型的基本特征是往往存在臨界值,拉力超過這個臨界值和小于這個臨界值情況會不同.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跟生活經驗聯系,做些小實驗來體驗和領悟其中的道理,而后分析、計算、作圖、拓展提升.
2.1 在體驗的基礎之上領悟臨界值的存在
針對板塊模型的臨界值問題,可通過小實驗,讓學生定性了解:用一本大書作為木板,一個小盒子作為物塊,分三種情況:用很小的力、很大的力、中等大小的力拉書本,仔細觀察會有什么現象?
如圖1甲,用很小的力向右拉書本,書本和盒子均靜止(以筆作為參照);如圖1乙是用很大的力拉書本的結果,由圖可知,書本和盒子均向前(右)加速運動(以筆作為參照),但盒子相對書本向后運動;用中等大小的拉力,書本和盒子將一起向前加速運動.有了以上定性的認識之后,再引導學生計算這兩個臨界值.

圖1
2.2 板塊模型的解決策略
2.2.1 計算板塊模型的臨界值

圖2
例:如圖2所示,物體A放在足夠長的木板B上,木板B靜止于水平面上.已知A的質量mA和B的質量mB均為2.0kg,A、B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2,B與水平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1,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視為相等,重力加速度g取10m/s2.若從t=0開始,木板B受F1=16N的水平恒力作用,在t=1s時力F1變為F2=4N,方向不變,在t=3s時撤去F2.
(1) 木板B受F1=16N的水平恒力作用時,A、B的加速度aA、aB各為多少?
(2) 從t=0開始,到A、B都靜止,A在B上相對B滑行的時間為多少?
(3) 以縱坐標表示A受到B的摩擦力FfA,橫坐標表示運動時間t(從t=0開始到A、B都靜止),取運動方向為正方向,畫出FfA-t的關系圖線.
分析:把B板與物塊A看成整體,整體能否被拉動有一個臨界值,F1臨=μ2(mA+mB)g=4N.所以拉力F1<4N時,AB均靜止.還有一個臨界值,當板B與物塊A都運動,兩者之間將要發生相對滑動時,對A進行分析:μ1mAg=mAaA;對B進行分析:F2臨-μ2(mA+mB)g-μ1mAg=mBaB,且aA=aB,解得:F2臨=12N.
當12N>F1>4N時,板塊兩者一起加速運動,具有共同加速度.當F1>12N兩者各自加速運動且產生相對滑動,這樣先算好臨界值,分清三種情況,根據題目給出的拉力就可知板塊的運動情況.
變式:若板與桌面是光滑的,沒有臨界值F1臨=μ2(mA+mB)g=4N,F2臨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實際上是將問題簡化了,通過計算分析,僅存在一個臨界值,只需分清兩種情況即可.
2.2.2 分析、計算板與物塊的運動情況
根據題目所給定的拉力與所計算的臨界值比較,弄清到底是哪種運動情況,而后再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例題的第(1)、(2)兩問求解如下.
(1)F1=16N>12N,兩者各自加速運動且產生相對滑動.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μ1mAg=mAaA,aA=μ1g=0.2×10m/s2=2m/s2,F1-μ2(mA+mB)g-μ1mAg=mBaB,代入數據得aB=4m/s2.
(2)t1=1s時,A、B速度分別為vA、vB,vA=aAt1=2×1m/s=2m/s,vB=aBt1=4×1m/s=4m/s.F1改為F2=4N后,在B速度大于A速度的過程中,A的加速度不變,B的加速度設為aB′,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F2-μ2(mA+mB)g-μ1mAg=mBaB′,代入數據得aB′=-2m/s2.
設經過時間t2后,A、B速度相等,此后它們保持相對靜止.vA+aAt2=vB+aB′t2,代入數據得t2=0.5s,A在B上相對B滑行的時間為t=t1+t2=1.5s.
2.2.3 畫出v-t圖像來表示兩者運動過程
盡管例題中沒有要求畫出v-t圖像,但運用圖像可以把較為復雜的過程形象直觀地分段表示出來,因此作為一個解決此類問題的重要策略,v-t圖像需要重視.如圖3所示,① 在0—1s,F1=16N>12N,兩者各自加速運動且產生相對滑動,當t=1s時,拉力變為F2=4N,方向不變;② 在1s—1.5s,A仍然在B上相對B滑行;③ 在1.5s—3s,拉力還是4N,A和B一起勻速滑行;④ 在t=3s以后,由于撤去了拉力,A和B一起在水平面勻減速滑行,直到停止.
2.2.4 摩擦力與時間FfA-t的關系圖
針對例題的第(3)問,在0—1.5s,A在B上相對B滑行,受滑動摩擦力f=μ1mAg=4N;在1.5s—3s,A和B一起勻速滑行,不受摩擦力作用;在3s—6s,A和B一起勻減速滑行,共同加速度為a共=μ2g=1m/s2,受滑動摩擦力f=mAa共=2N,據此畫出FfA-t的關系圖線(如圖4).

圖4

圖5

圖6
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要是木板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情況又如何?絕對光滑的水平面實驗中不存在,我們在木板下方放置兩根圓柱形棒,木板下表面所受摩擦很小可以忽略,如圖7所示,這時再讓學生來體會拉力變化的情況,領悟到會有一個臨界值、兩種情況.

圖7
針對板塊模型,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際操作,而后領悟臨界狀態,找出臨界值,分析幾種情況.這種邊學邊實驗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方式,使課堂活躍不呆板并有成效,更讓學生感到物理學習是生動有趣的,物理就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去獲取知識,可培養學生用實驗獲得物理知識的能力,符合課程標準的理念.同時,這也教會了學生遇到問題可以利用身邊的物體,自行設計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弄懂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是在玩中學,學中悟,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激發其進一步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