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青林
(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第一中學,山東 煙臺 264003)
?
“天地合一”演繹宇宙和諧美
范青林
(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第一中學,山東 煙臺 264003)
在“萬有引力與航天”的教學中,不少教師發現學生對公式理解不透,不能很好地建立起物理模型,解題時找不到切入點.本文旨在對天體問題進行情景分類,挖掘物理公式背后的內涵和外延,建立起地面和空中兩種物理模型,從而迅速破題.
地面模型;空中模型;天地合一;天體問題
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運用萬有引力定律求解天體運動問題,成了高考的重要考查內容.在解答這類考題時,學生往往出現思維混亂,不能選用正確的公式求解,導致耗時多、得分少.原因在于許多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往往過分強調對知識結果的記憶及操練,而不深入分析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不重視知識間的引申與遷移,以致經常發出諸如“這問題已經做了好多次,也講了好多次,為何還不會”的感慨.筆者認為要解決“講了多次還不會”這個問題,必須對物理情景分類,建立起物理模型,從而幫助學生迅速找到破題方法.
例1:如圖1所示,a為在赤道上相對地球靜止的衛星,隨地球自轉做勻速圓周運動,b為沿地球表面附近做勻速圓周運動的人造衛星(軌道半徑等于地球半徑),c為地球的同步衛星,以下關于a、b、c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圖1
A.a、b、c的向心加速度大小關系為ab>ac>aa
B.a、b、c的向心加速度大小關系為aa>ab>ac
C.a、b、c的線速度大小關系為va=vb>vc
D.a、b、c的周期關系為Ta=Tc>Tb
這是一道學生經常會出錯的試題,究其原因,學生往往會把a、b、c三顆衛星一起根據萬有引力充當向心力,去討論相關參量的大小.筆者認為,學生犯錯的關鍵在于對物理模型的理解模糊不清,分不清“地面模型”和“空中模型”,根據以上問題,現把兩種模型建立的內涵和外延總結如下.


圖2

例2:(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Ⅱ):假設地球可視為質量均勻分布的球體,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兩極的大小為g0,在赤道的大小為g;地球自轉的周期為T,引力常數為G,則地球的密度為( ).




圖3

圓周運動各個參量大小與軌道半徑的關系可以用一個口訣記憶:“高軌、低速(線速度、角速度、加速度)、大周期”.衛星在空中時,只受萬有引力(重力)作用,并完全充當向心力,即萬有引力=重力=向心力,口訣為“三力合一”.
例3:(2015年北京卷):假設地球和火星都繞太陽做勻速圓周運動,已知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小于火星到太陽的距離,那么( ).
A. 地球公轉周期大于火星的公轉周期
B. 地球公轉的線速度小于火星公轉的線速度
C. 地球公轉的加速度小于火星公轉的加速度
D. 地球公轉的角速度大于火星公轉的角速度

對于這兩種模型的區別,從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角度來說,“地面模型”是萬有引力的一部分提供向心力,而“空中模型”是萬有引力全部提供向心力.在圖1中,a衛星在地面隨地球一起自轉,萬有引力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充當向心力;而b、c衛星在空中,萬有引力全部充當向心力.


圖4
例4:隨著我國登月計劃的實施,我國宇航員登上月球已不是夢想.假如我國宇航員登上月球并在月球表面附近以初速度v0豎直向上拋出一個小球,經時間t后回到出發點.已知月球的半徑為R,萬有引力常量為G,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解析:本題涉及兩個物理情景,即對應“地面模型”和“空中模型”.先是在月球表面豎直上拋,由運動學公式可以求出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再根據“地面模型”就可以求出月球質量.然后是發射宇航員繞月球表面做勻速圓周運動,對應的是“空中模型”,可以求出近月軌道的環繞速度和周期,容易得出正確答案選B.
可見,從試題的物理情景中找到對應的物理模型,然后根據對應模型的規律和公式,就能很容易找到試題的切入點而迅速破題.
對于天體問題,大部分試題都是以這兩種模型為載體,同時結合變軌、人造衛星、宇宙速度等熱點問題進行考查,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中有關天體問題的試題即是此類問題.因此深刻理解這兩類模型建立的內涵和外延,恰當運用“地面模型”和“空中模型”對應的規律和公式即可迅速解題,從而幫助學生在高考中縮短做題時間,同時提升做題的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