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珍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酒店行業得到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我國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相對缺乏,而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應當加強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視,為我國酒店行業輸送應用型人才。結合國際交流學生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的實際情況,對如何做好交流生的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提高交流生人才培養質量進行探討。
前言
目前,我國酒店企業得到了數量上以及規模上的迅速發展,某些酒店企業聯合學校辦學的培養模式,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但在這一實踐過程中依然暴露出諸多缺陷,比如某些高校的酒店管理專業的辦學模式較為落后、理論與實踐相脫離、人才評估體系不健全而且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嚴重限制了酒店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高校應當將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基本目標,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生,進而促進我國酒店行業的長遠發展。
一、高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
(一)辦學模式落后
當前,我國酒店行業發展速度較快,許多高校以此優勢在招生辦學時吸引了大量的學生,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校忽視了酒店管理的職業特點,未充分了解市場的需求,其辦學模式中存在許多不足,某些學生將職業定位過高,而不屑于從基層發展,導致此專業學生在就業中難以發揮自身優勢。國際交流學生和中國學生相比,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各有不同,這些因素決定了交流生教育具有區別于國民教育的特殊性。因此,要培養合格的國際交流生人才,需要探索一套科學、高效、合理的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模式和方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寬嚴相濟,才能保證交流學生培養質量的根本途徑。
(二)理論與實踐脫離
由于酒店管理專業在我國起步較晚,且高校缺乏對社會的關注,許多教師都沿用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注重于課堂理論的講解,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離,致使學生在實際的就業中難以適應酒店需求。還有某的教師自身未接觸過社會實踐,對其了解甚少,在課堂教學中未建立合理的教學體系,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人才評估體系不健全
當前,許多高校仍以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估人才的方式,而未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個人性格品質、道德素養等指標納入人才考慮范圍,這一不健全的人才評估體系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傾向于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缺乏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職業素質相對不高。
二、高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優化對策:開展國際交流學生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的分析
(一)建立過硬的國際交流生師資隊伍和學生管理隊伍
高質量的師資是整體競爭力的核心,是搞好教學工作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證,也是幫助學生開拓國際視野、打造國際化前沿知識體系的重要保障,更是完成國際交流學生培養的根本所在。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穩步擴大教師隊伍總量,全而提高老師整體素質,逐步形成了一支結構介理、素質優良、發展態勢好的國際化師資隊伍。
(二)轉變教育理念
為了進一步適應市場需求,高校應當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明確其人才培養的目標,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比如,高校學術團隊可以通過社會實踐調研,通過對人才市場以及職業特點的分析,改革課程體系,將其劃分為專業素質教育實踐拓展以及理論指導等多個模塊。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提高其教學質量,高校可以聘請酒店企業的管理人才定期到校授課,使學生基石掌握該專業的就業方向與就業前景,明確自身定位。
(三)人才評估體系的建立
在酒店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中,高校可以組織相關活動,開展酒店管理專題講座,以此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在教育經費充足的情況下,高校可以聘期國內外知名的酒店管理專家以及學者開展專題講座;高校也應當積極開展學生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識競賽、專業技能答辯競賽等,培養學生積極創造與思考的學習習慣;高校應當在學校成立酒店管理社團,鼓勵學生積極加入,加強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同時,高校應當建立合理的人才評估體系,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社會實踐工作以及自身行為品質納入考核范圍,以此激勵學生提升自身各方面品質,在步入職場時能更好的發揮自身價值,為社會的進步做貢獻。
三、結束語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酒店行業的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酒店在市場競爭中獲取更大優勢,則需要更多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同時高校為適應社會發展,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對人才質量的重視,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重視和借鑒國際交流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的經驗,用于本土化學生培養質量的提高,進而促進酒店行業的蓬勃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