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理念,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更加豐富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方面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只有把目光轉向學生,以學定教,學生才能真正和諧發展。帶著這樣的思考,筆者走進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青山處處埋忠骨》的課堂,試圖踐行“生本”的閱讀教學理念。
【案例一】一張課前預習作業單
1.出示預習作業單。
(1)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摘錄不理解的詞語。
(2)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3)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試著寫寫課文的主要內容。
2.教師出示預習情況匯總(全班人數為30人)。
(1)不理解的詞語摘錄最多的三個為:勛鑒、志司、躊躇。
(2)不理解的問題提出最多的三個為:
①“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是什么意思?(23人)
②毛主席為什么要讓自己的兒子去朝鮮戰場?(20人)
③毛主席為什么決定把自己的兒子葬在朝鮮?(15人)
(3)寫課文主要內容的作業存在的首要問題是大部分同學寫得不夠完整,不夠簡潔。
【評析】于學生認知起點處“著手”。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學生的認知是零起點的,因此在上課時教學的著力點過分均勻,有時完全按照教師的“一廂情愿”開展教學。郭思樂教授指出:“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生本教育?!鄙鲜鲱A習單的功用在于了解學生的真實認知水平,讓教師知道學生已經會了什么,什么還不會。這樣,教師才可以有針對性地展開有效的教學,可以在學生的疑惑處認真著力。基于課前對學生的了解,教師把學生的疑惑和認知需求作為教學環節構建的主要依據,在課堂中逐個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
【案例二】一個師生共同學習環節
初讀感知環節: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對照預習作業單,每個同學都在小組里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爭取說得既完整又簡潔。
2.教師重點巡視一個組,指導學生說好文章主要內容。
3.指名其他組匯報,然后請教師指導過的這一組匯報或評價。教師總結方法:利用文章三封電報這一主要線索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評析】于學生經驗融合處“下手”。生本課堂理念告訴我們:只有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知識能力“最近發展區”上的“以學定教”,其課堂教學才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才能最大程度發生共振共鳴。為突破“概括這篇課文主要內容”這一教學重點,教師采用個別指導一組,以一組帶全班的形式進行。在交流過程中,讓小組間的思想相互碰撞,使每個學生都能完成“概括全文主要內容”的目標。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成為一個真正與學生一起學習的參與者。在小組討論中,學生遇到困難,教師便適時點撥,進行個別指導,幫助學生梳理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此時教師又變成一個幫助者。教師的“下手”恰到好處,學生的原有認知與新的知識產生鏈接,進行了無縫的融合。
【案例三】一次語言習得式課堂練筆
1.出示本節課研讀的部分重點句。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同走進了毛主席的內心,人物心理描寫正是本文的一大語言特色,接下來請你再讀讀這些句子,想想這些句子是用什么方法來描寫人物心理的。
從收到這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
“兒子活著不能相見,就讓我見見遺體吧!”主席想。
2.梳理寫法:言行神情、內心獨白。
3.練筆移情,內化語言。
師:在毛出席作出批示的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作出這個決定的那一夜,毛主席肯定又經歷了心理的煎熬。
那一夜,毛主席
第二天,人們發現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
(提示: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或內心獨白來描寫心理活動。)
【評析】于學生能力提升處“放手”。此處的“放手”,是給予學生自主提升的空間。本課的教學圍繞研讀人物心理展開,學生在感受人物的言行神情及內心獨白中體會人物復雜的心理。這個環節的設計先是指向課文的語言現象,讓學生在語言特點處停留,而后放手讓學生進行整體遷移。學生再次沉入課中,抓住那個作出艱難抉擇的夜晚毛主席的言行神情和內心獨白來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將一位父親與一位主席復雜的內心世界描寫得淋漓盡致。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內化了情感,滋生了語感,習得了語言。
(浙江省海寧市南苑小學 3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