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歐洲“博洛尼亞進程”一體化框架體系在德國高等職業教育中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教育學界對該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論。首先,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與現實需要,才對德國和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學位體系與教育模式開展研究;其次,借德國的羅伊特林根商學院與我國的義烏工商學院為例,在兩所應用型商學院中學位體系和教育模式成為研究的焦點,從而對焦點問題進行深入的探析,有利于讀者發現問題并獲得啟示;最后,在比較視角下,文章借鑒了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有益經驗。
關鍵詞:博洛尼亞進程;德國高等職業教育;學位體系;教育模式;比較視角
一、研究背景
1.羅伊特林根商學院
羅伊特林根商學院(ESB Business School)成立于1979年,是一所小型(10000以下)的公立獨立商學院,是在羅伊特林根應用科技大學的經濟類院系的基礎上合并成立的一所綜合型商學院。作為德國國家級重點商學院,羅伊特林根商學院一直致力于培養頂尖的國際化管理人才。
二戰之后德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20世紀60年代相繼超過英法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伴隨經濟的發展,德國新興產業崛起,對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和高新技術領域操作人員需求量增加。德國19到23歲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學率當時只有5%,高等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研究型大學,它們崇尚科學、忽視實用性,培養高層次理論人才。德國高級專業學校和工程師學院,雖具有較長辦學史,但它們不在高等教育范疇之內,因此不能培養具有解決實際問題又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高素質應用人才。讓國家尷尬的是當時德國很大一部分高級技術人員來自國外。二戰后德國人口出現了階段性高增長,不同階層德國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強烈,要求政府在教育系統中實行民主化,取消各類教育系統的層級化,使更多的優秀青年獲得適合其自身發展的機會。基于這些原因,德國政府開始嘗試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德國政府先后在研究型大學設置應用性專業和舉辦科研型與應用型相結合的綜合類大學,但最終走向研究型大學偏重理論研究的老路。在充分考慮研究型大學與職業類學校辦學水平、人才培養特色等差異基礎上,德國決定在兩者之間增加新的高校類型——應用科技大學,以此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原因和背景下,位于巴登-符騰堡州的羅伊特林根商學院應運而生了。
2.義烏工商學院
義烏工商學院前身是創辦于1993年的杭州大學義烏分校,杭州大學是一所文理商法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是浙江省的重點大學,校址在著名的文化名城杭州市,瀕臨風景秀麗的西湖,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等四所高校合并組成新的浙江大學。杭州大學坐落于杭州天目山路即現在的浙江大學西溪校區。
杭州自古以來商貿發達,水路暢通。商科作為原杭州大學的優勢學科,在義烏分校的教學與實踐中發揮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用。老杭大并入浙大后,義烏分校在杰出教師和商品資源的庇護下發展形成了目前的6個分院、29個專業,并辦有國際教育學院、成教自考學院、浙師大MBA教育義烏中心、浙大遠程教育中心。學院緊密依托義烏市場優勢,打破常規、開拓創新,形成了創業教育、創意教育、國際教育三大特色教育,在培育創業創新人才、服務地方經濟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義烏工商學院致力于建設成為浙江省示范性創業型大學,全國知名的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努力將部分商業學科與應用性教學相結合。
因此,選取兩所典型院校來剖析其中的焦點問題是具有研究價值的,符合我國教育調整和發展規律。
二、中德商學院學位體系之比較
1999年6月,歐洲29個國家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亞簽署了宣言,由此開啟了歐洲高等教育改革的進程,即今天我們所稱的“博洛尼亞進程”。推行“博洛尼亞進程”17年來,德國從根本上改變了高等教育體系。當前的德國高等教育以三級學位(本、碩、博)體系為基礎,從歐美引進的“本科學位”縮短了就業年限,同時提高了本、碩、博的就讀效率,打破了德國高等教育中原有碩士畢業的傳統。羅伊特林根商學院的學位體系目前與博洛尼亞框架體系一致。
義烏工商學院是一所以本專科培養對象為主的縣市級職業教育院校,注重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拓展訓練,致力于建設創業型大學。它的學位體系以專科居多,同時有少量本科。
學位體系上,兩所學校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授予各自合格的證書,提高了教學效率。但不同的是取得學位的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不同,而且學位滲透程度和國際化程度也不盡相同。相比較而言,在學位體系建設的優勢方面,羅伊特林根商學院的成功經驗更值得教育界參考。
三、中德商學院教學模式之比較
羅伊特林根商學院作為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十分重視師資水平:教師要求必須是碩士學位及以上畢業,由師范大學(少數)或綜合性大學工程技術院校(多數)培養。碩士畢業需取得300學分。本科在學三年,碩士在學兩年,碩士若想取得師資水平要經歷兩次國家考試。但是第一次國家考試目前逐漸被碩士畢業考試取代,其中有8個州取消了第一次國家考試,5個州保留了這一制度。大學中必須有兩個專業,主修專業課時占55%—60%,輔修專業課時占比不到10%,同時學習教育學相關知識。第二次國家考試是由州考試委員會出論文題目組織兩次試講:口試和教學論文,需要提交教學設計和反思座談,不過者不合格。除去考試還需到學校實習兩年:第一年授課90學時,第二年每周8—12節課時量,授課同時還要到教師進修學院學習基本教師素質,每個教師都會有實習指導教師,實習形式多以聽課、指導授課和單獨授課為主。另外羅伊特林根商學院教師還有一部分是企業培養的。學習方式有:講座、訓練、研討和實習課等。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碩士畢業生經常是注冊總數的一半。羅伊特林根商學院以專業課程為主,通識課程為輔,同時課程注重應用性:一般外語是以專業外語形式出現,在專業課的課程內容方面,重視勞動力市場需求,著眼就業形式變化,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是“為職業實踐而進行的科學教育,而不是帶有某些理論的職業教育”。模塊課程總量少,綜合化程度高。模塊課程把理論授課與該學科課程對應的實踐部分有機結合在一個模塊內部,大大提高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緊密程度,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為了達到教學效果常常到企業實習和實訓中心培訓,學生會獲得部分收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課程設置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理念,其中的學習主要是通過習題方式進行的。實踐課程比重高,但課程選擇性不高。專業課程選擇性低,選修課比例不高。說明課程體系優劣并不取決于選修課比例高低,關鍵在于課程質量高低。國際化程度高:一般會安排學生到國外學習,平時學習課程內容也貫徹國際化人才培養思路。此外還要求學生掌握一到兩門外語,通常為英語與西班牙語或法語。
羅伊特林根商學院設置通常需要專業性課程認證標準檢驗。認證機構主要對戰略和目標、招生要求、課程內容及設施、學術環境及支撐條件、質量保障體系這五大部分進行認證。必須有表述清晰、易懂的課程目標。給出理由證明課程內容與課程理念之間的一致性,說明課程設計的內在邏輯性,并證明該課程內容可以實現專業所要求的能力培養目標(按照歐洲的本科生能力框架要求,現在也是德國的國家質量要求)。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應具有邏輯性,并且相互透明。因此,在德國過程模式和情景模式更加適合中小學階段教育,而高等教育強調專業性,目標模式更加適合,尤其是對于十分強調專業課程的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應著重強調的是,德國學生若想創業,需要得到專業的職業技能資格才會獲得機會。綜上所述,商學院培養的學生在就業方面顯示出較大優勢。
義烏工商學院以培養商業人才為特色,建有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學院,開設了電子商務創業班、敦煌班、ebay班,為學生開展創業活動搭建了實踐平臺。學校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占比75%以上,高級職稱近140人,同時創業學院教師多有技能和實踐經驗來指導學生。
學校開辟了2600余平方米的教學創業基地,提供了一條成熟的供應鏈,從硬件上解決了供給、銷售和服務的問題,例如常駐園內的物流有EMS、中通、圓通、順豐等快遞企業,供貨平臺有“萬客”“匯思奇”“福馨”等提供豐富廉價的產品,學生不出校門就能完成接單、拿貨、發貨等一系列流程。學校授課70%以實踐為主,教師負責教學生Photoshop修圖、網絡營銷、商務禮儀、供應鏈管理和采購等。2008年12月在成立創業學院基礎上,學院規定創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學習、網上交作業、單獨出卷、單獨考試教考結合模式,開啟綠色通道。義烏工商學院依托商貿地緣優勢,以網絡為中心輻射各省乃至海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95%的在校生有過勤工助學的經歷,年收入2800余萬元,1800余名在校生投身創業實踐活動,年收入3500余萬元,帶動就業人數1000多人,80余名創業學生年收入達10萬,有的在校生已成為百萬富翁。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8%以上,創業率連年居全國高校前列。因在網商培訓與教學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學院獲得“全球最佳網商搖籃”稱號,并被浙江省政府確定為“創業型大學”試點院校。
兩所學校都以應用性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教學專業課程占總課程比重均達到半數以上;注重國際性思維培養,圍繞地方經濟來調整專業設置思路,拓寬服務領域;教師專業化水平高,突出特色學科,培養學生實務能力;融合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不同的是羅伊特林根商學院是在歐洲框架內的校企聯合培養與實訓,較義烏工商學院學生實用性和流動性更強;羅伊特林根商學院學生教育層次與課程多樣性的交叉滲透程度明顯優于義烏工商學院學生,跨境工作或人才引進方面阻力相對較小;羅伊特林根商學院教學以校企聯合培養為主,義烏工商學院主要依靠學校專業教學,缺少企業頂崗實習。兩校對比中最明顯的不同是,前者教學中兼顧了就業與升學,而后者該方面優勢略小。
四、中德商學院現存問題及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建議
兩校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因而引起了一些爭議。德國的羅伊特林根商學院以三級學位體系為基礎,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由于“博洛尼亞進程”限制了多樣性和靈活性,學制縮短妨礙了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例如商業界不愿意接收本科畢業生,因為他們既缺少知識,又比碩士生稚嫩。另外,認證機構質量保障方面的費用成本升高,同時是一種權力的不適當轉移即權力從事業部門轉向了缺乏能力和合法性的機構,課程標準和內容可靠性難以保證等;浙江義烏工商學院主要就是以創業為主,最有名的就是創業班,學生進來后多以淘寶為平臺,他們用淘寶的信譽代替課程學分,也存在一定風險,很多人做不好,結果又轉到普通班去正常讀書,所以有耽誤學習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學生網上學習、網上考試質量不好監控,缺少外部評估。所以,我們在肯定兩校成績和對比異同之時,需要用批判視角去思考問題,進而獲得有益的經驗。
高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此類高校除了教授一定的學術理論外,還必須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與管理能力,調整優化課程結構,注重科學性、專業性、實務性與全面性,并且兼顧好就業與升學這兩項目標。筆者通過對兩校的歷史分析和比較分析,得出下列啟示:
因材施教,合理分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校企聯合辦學,發揮企業的重要作用,注重市場導向培養實用型人才。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建立有效的考核與監督體系,鼓勵職業教師與學生動手能力。圍繞區域經濟,調整專業設置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尊重國際化辦學。在科學研究下,職業院校應該減少一部分形式理論課和作業,支持學生實踐,但同時融通專業課與理論課,兼顧升學。綜上所述,大力支持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人才強國戰略的有力支撐,符合我國新常態下教育調整的基本方向。
參考文獻:
[1]彼得·梅爾,漢斯·R.弗里德里希.德國實施“博洛尼亞進程”的進展及其存在的爭議[J].孫琪,譯.比較教育研究,2013(8).
[2]姜大源.德國職業學院發展綜述[J].海外職教,1996(1).
[3]薛曉萍,劉玉菡,劉興國.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發展歷程及其啟示[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4]高玉奇.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7(21).
[5]徐涵.工學結合概念內涵及其歷史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8(7).
[6]徐玉成. 高職創業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 ——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2.
[7]王建新. 高職院校創意園建設與研究——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意園的實踐探索[J].職教論壇,2009(36).
[8]王建新. 高職院校“教學—科研—創業”一站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產品造型專業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4(5).
[9]蔣才良. 基于創業失敗視角的逆商教育課程體系設計——以義烏工商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14(10).
[10]徐美燕. 創新培養模式“批量生產”創業人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1).
[11]王秀妹.浙江義烏工商學院淘寶創業成功的幾點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4).
[12]劉麗建.德國應用科技大學課程特點及模式研究——以德國羅伊特林根應用科技大學為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