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敘文要順暢書寫,離不開合適的話題,話題合適則有話可說,容易產生共鳴,提升閱讀興趣;此外,文章要關注生活中的文化,讓內涵上升到一定層次;最后,文本要關注人生意味,有一定指導意義,使人生更好發展。
關鍵詞:記敘文;開頭;核心;書寫
文章應該像流水一樣順暢自然,可以有曲折溝壑,但不能影響流水自然運轉的態勢。記敘文主要是敘述,而學生要注意哪些細節才能揮灑自如呢?筆者在揣摩了一些好文章后,發現了以下幾點。
一、選擇合適的話題
俗語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我們還可以作另一種解釋,要想文章寫得長,必須有話可說,也就是選擇合適的話題。好的話題就像一個噱頭,能很好地吸引讀者。而文章想寫得長短,主動權就在自己手中了。
話題不是越高深越好,樸實一點兒有爭辯更好,也就是思辨性強一點兒,能啟發人,如果話題太淺,又沒什么爭辯價值,話題的生命力很快就會消失。如鉑金小姐寫的一篇文章《你為什么要過得這么苦》,文章開始引出一個話題:中國人帶娃很辛苦,孩子的爸媽、爺爺奶奶包括保姆都圍著孩子轉,還手忙腳亂,外國女人卻一人帶仨娃。這個話題十分現實,大家也早就習以為常了,但作者認為這是中國人自找苦吃。她舉例外國人家務活都被機器分擔了,有洗碗機、垃圾處理機、機器人等,幾乎沒有繁重的家務活,所以外國人的生活十分快樂幸福。作者還舉例上海一戶人家裝了洗碗機,生活理念都發生了改變,各種精致的餐具都拿出來用,因為事后輕松有余,不覺得很累。而作者的老媽來到上海卻認為洗碗機又耗水又耗電,不如自己順手洗幾個碗,但做完這些家務后,她卻又感到辛苦;相反公婆來后十分順從作者,所以大家都十分輕松。通過以上事例發現兩代人難免有代溝,作者認為吃苦耐勞很好,但時間和精力更寶貴,不應讓一些沒必要的事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有時間可以和家人一起做一些精神交流,幸福指數才會不斷上升。
合適的話題,既有話可說,又貼近生活,讓讀者感到與自己息息相關,也能與話題內容形成共鳴,讓討論繼續下去。這樣一篇文章,既述說了生活故事,又啟發了人的心智。
二、關注生活中的文化
大家經常說:“沒文化真可怕。”看似玩笑卻切中時弊,現在人盡管已經致富了,但還真缺文化。缺乏文化的滋潤,大家越發世俗,顯得更加市儈,所以記敘文要關注生活中的文化,提升文章品位。
文章只關注世俗,或大家都做過的事,則會味同嚼蠟,流于空洞,若能關注生活中有文化韻味的內容,則不僅寫起來高雅,而且有話可寫。如亦軒的文章《沉香》,文章寫的是軒兒小姑娘,喜歡到三婆處看繡云錦。這一天她又來到三婆家,三婆不在家,她繡的龍鳳圖還未完,空白處還有一些背景未加工。軒兒以前接觸過針法,就大膽地在三婆的基礎上,繡了一些祥云在上面,盡管還不是很純熟,但軒兒是有天賦的,也有了一個初步的樣子。時間不知不覺過了很久,但三婆還沒回來,軒兒有些擔心,就出去到巷子里去找,結果看到幾個壯漢正在圍打三婆,因為三婆的云錦價格便宜,影響了他們機器加工云錦的生意。后來警察來了,那幾個人就跑了,三婆受了一些傷,軒兒將三婆扶回家,用清水給三婆清洗了傷口。三婆有些抑郁,不是因為自己受了傷,而是后繼無人,當看到軒兒所繡的祥云,三婆感到一絲欣慰,軒兒也看出了三婆的心思,決心和三婆學習繡云錦,后來三婆捐出了自己畢生的作品,而軒兒也開始了學藝之路。
傳統工藝是一種民族文化,它們因無法適應商品社會,面臨著失傳的可能,這篇文章選擇這個主題作為核心,有一種民族責任感在里面,如何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不給后人留下遺憾,值得我們思考。
三、具有人生的意味
人生短暫,如能早些認識自己,就會在以后的生活中舒適暢快,寫文章也是這樣,若能多一些人生感悟,并能激發別人的活力,產生更多共鳴,就是一篇好文章。
生活是一杯白開水,看似平淡無奇,卻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人活在社會中,都希望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此外,人也容易與過去比較,進而思考現實。如呂亦涵的文章《后來的告白》,她選擇了一個有趣的話題展開,前段時間她收到了一條別人的告白,說:“我似乎被你吸引了。”這是現代社會版的泡面愛情,黏黏糊糊的,不是很爽利。現實社會的表白很少直接提到“我愛你”,甚至連“我喜歡你”都不說了。這樣的表述讓很多人難以接受,這就是時代的溝壑。作者的同事May也遇到了這種情況,對方幾十條短信地發,但態度不明,語氣曖昧,讓同事咬牙切齒,原來這是一種全面培養、重點選拔的策略。此外,作者還提到了一次讓人十分尷尬的告白,她在飛機上認識了一個同鄉。他迫于家里父母的催婚,覺得和作者年齡相仿,又都面臨此種情況,所以在三周后,一次約會吃飯時,他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但讓人十分尷尬,他希望作者現場回復做不做女朋友,他說時間緊迫。作者感到啼笑皆非,時間再緊,也不會讓人一分鐘之內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回想起自己十七歲時,收到一個男孩子的表白,半夜三更他打通了電話,許久沒說話,最后終于忍不住,說了句:“我很想你……”作者想他可能一直在糾結,打完電話后就徹夜失眠了。兩次異性的表白進行一個對比,或許更留戀十七歲時收到的告白。
人生匆匆百歲,多少人我們能記住?多少人能影響我們?一個電話,一段過往,一次難得的聚會,都能留下溫馨的瞬間,適時駐足,感受生活,也是一種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