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群
摘 要:本文通過對普通高校農村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進行分析,指出就業性別歧視、家庭社會背景、社會實踐經歷、就業觀念等因素是阻礙農村女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原因,為緩解這些女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應該從政府、高校、家庭和女大生學自身等角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籍女大學生;就業困境;對策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對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力度,不斷擴大規模和招生的數量。高校中農村籍大學生的比例越來越大,隨著農村女大學生數量的增多,反而農村女大學生得到的就業機會卻越來越少。擴大招生不僅沒有為農村女大學生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反而增添了就業壓力。其中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社會背景、就業性別歧視、社會實踐經歷等因素。通過政府、社會、高校以及農村女大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緩解農村女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不僅可以讓農村女大學生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也對促進各行各業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農村籍女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困境
1.就業性別歧視普遍存在
就業性別歧視的主要表現是女性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性別歧視,由于女性獨有的生理特點、相對脆弱的抗壓能力以及養育子女過程中的特殊角色等因素,用人單位對女性員工的招聘時常表現出對女性性別歧視的特點。例如有的用人單位只招收男性員工,或是強調更傾向于未婚、未孕女性等。從調查結果來看,很多女大學生認為社會存在較普遍的性別歧視,并認為這種性別歧視影響到了自己的就業選擇,甚至是就業的穩定性。
2.農村家庭社會資源缺乏
家庭社會背景是影響農村女大學生個體成長的重要因素,對大學生就業具有反向作用。由于長期在信息閉塞、社會關系簡單的環境中成長,加上農村教育資源的嚴重缺乏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籍女大學生在社會人文知識水平、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個體自信心等方面相對城市籍大學生而言差距較大,絕大部分農村女大學生認為自己在知識的綜合性與處理問題的靈活性方面比城市學生相對較差,也很難獲得同城市大學生對等的就業資源,顯著影響了農村籍女大學生就業。
3.社會實踐經歷缺失
社會實踐經歷是影響農村籍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通過參加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和提升,尤其是當他們參與到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后,對于企業的生產活動以及從事這些活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有切身的體會,從而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通過學習來提升動手能力。很多農村籍女大學生都共同認為參加一定的社會實踐對于未來就業是有幫助的,也正是如此,很多農村籍女大學生都期望能夠盡可能地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從相關調查的數據來看,農村籍女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能夠享受到的社會實踐機會很少,大多社會實踐活動都被局限在校園內部,通過一些學生文體活動的開展得到一定的鍛煉。由于這些學生活動遠離了社會生產的實際,因此,很難真正意義上說能夠有效提升她們的實踐能力和經驗。
4.農村籍女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偏差
由于受到家庭父母較高的期望,農村籍女大學生往往希望能夠通過謀求到一份收入比較好的工作,用于回報家庭對自己教育培養的投入,從而造成她們對就業比較理想化,愿意到國家機關、外企、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層、私企等單位工作。同時受物質觀念的影響,社會上流傳“學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觀念,部分女生對事業的進取心和自信心不足,女大學生更多地產生依附男性、曲線就業的想法。一旦遇到“男生優先”“不招女生”的情況,便會產生悲觀、焦慮等情緒,看到苛刻條件,就打退堂鼓。女大學生普遍就業心理壓力大,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攀比心理、孤傲心理和依賴心理,容易走向極端。
三、解決農村籍女大學生就業的相關對策
1.優化農村籍女大學生就業的環境
一是要倡導性別平等的文化觀念。解決農村女大學生的就業困境,需要營造性別平等、公平就業的社會環境,必須摒棄“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封建思想,倡導性別平等的文化觀念。必須正確評價女大學生的工作能力,發揮女大學生的優勢,給女大學生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二是要完善法律保障機制,一方面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在保障婦女權利的法律法規中補充相應的實施和懲罰措施,對于違背法律的企業單位或個人給予相應的懲罰。另一方面要加大實施力度,提高可操作性,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用人單位進行監督和管理,給予女大學生更多的法律支持與保障。完善的法律機制需要國家、企業單位以及女大學生個人共同去建設,國家強力推進,社會按章進行,自身懂得維護個人權利,三者共同進行,相互促進,共同完善法律保障機制,為女大學生的就業增添砝碼。
2.用人單位要轉變用人觀念
企業用人觀念是指企業在招聘、錄用員工時的價值取向,也就是企業在選人、用人時會重點關注人員的哪些方面的素質、能力等,企業用人觀念是企業文化的一種集中體現。企業應該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堅持“以德為先、實務為本,良好的團隊精神、扎實的知識基礎、較好的發展潛力”等用人標準,合理選擇人才隊伍。在企業用人過程中避免出現對農村籍女大學生的歧視現象。
3.以教育為契機,提升農村女大學生自身素質
一是加強勵志教育,樹立理想信念。一方面,要定期地有計劃地開展專題講座,邀請勵志教育專家或者對此有研究的教師定期為學生做勵志教育講座。舉辦有關人生、理想、奉獻的討論會、演講會,開展具有教育功能的講座、調查、閱讀活動,還可采取記誦校風、校訓,聆聽杰出青年事跡報告的方式。另一方面,要搭建團委、學生會、社團等為載體的大學生成才發展平臺,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積極參與班級、學校的各種活動,如校園青春勵志話劇、征文比賽等,通過講述十佳大學生、自強自立大學生的故事,激勵大學生樹立目標,建立自信;開展各類學科競賽,鼓勵學生扎實基礎、學好專業;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研究型學習和科技創新活動,提升自我,挑戰自我;做好校園文化的宣傳工作,努力辦好校報、校廣播站、宣傳櫥窗、勵志文化墻等,使之成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
二是正確判斷就業形勢,端正求職心態。大學生自身既要樹立就業信心,又要能夠客觀、理性地看待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要能夠端正求職心態,正視自己的就業條件,先就業再擇業。作為農村籍女大學生,由于在家庭環境、社會人際關系、人文素質等方面與其他類型的大學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端正求職心態就顯得更為重要。
三是提升知識技能。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構成的核心要素,作為大學生而言,應該掌握文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掌握所學專業的基本技能,同時拓展和延伸其他方面知識,以助于提升自己綜合的能力。作為農村籍女大學生而言,由于農村的基礎教育條件較差,相比城市大學生來說掌握的知識水平的廣度和深度處于劣勢,因此,就更應該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尤其是要掌握人際溝通、自我控制等能力,不斷提升人文素質水平,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能力。
4.政府要給予相關的就業補貼
一些企業排斥女大學生的一個主要原因來自于女性自身的特殊性——懷孕、生育和哺乳期,在這期間女性不能為企業服務但用人單位仍然要支付其工資及相應的補助。為了減輕用人單位因聘用女性職工而帶來的經濟負擔,國家政府應該給予公司和女大學生個人相應的補貼,制定相關法律,以每人工作年限,學歷以及不同行業等因素作為衡量標準,對于懷孕期間的女性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和經濟上的補助,政府按女性職工的人數給企業發放補貼,一方面可以緩解女性職工在產假期間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的排斥。根據企業招收女大學生所占的比例,政府制定一定的標準,給予相應的補貼,從側面也是對企業招收女大學生的一種激勵,這樣一來企業會更樂于接納女大學生。
5.高校在專業和就業方面要給予指導
高校應改變無差別教育的模式,針對女性的優勢開設相關學科,例如日本的高校會開設插花專業,我國高校也可以在一些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專業上加大女性的招收比例,也可以開設一些專為女性設計的專業,這樣可以在就業中提高競爭力和優勢,為女大學生的就業開辟新的市場。高校還要開展相關的就業指導課程,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同時,也能夠了解當今社會市場的就業形勢,提供昀新的求職信息,指導女大學生如何在就業的時候發揮自己的優勢,加強就業觀念,提高就業意識,警惕招聘的一些陷阱,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高校在女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起到疏通的作用,高校要發揮自己向社會輸入人才的重任,就要在招生以及學科建設等方面把好關。
參考文獻:
[1]嚴建萍.農村女大學生就業狀況及原因探析[J]. 現代商貿工業. 2010(05)
[2]董朝宗.高校如何應對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基于職業自我效能的視角[J]. 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版). 2010(03)
[3]嚴安.大學生就業該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J].學術論壇,2011.
[4]任雪麗.農村女大學生就業困境探析--成因、影響與對策[J].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8.
[5]王麗韞.關于農村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一些思考[J].銅陵學院學報, 2012,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