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興林+牛春云
[摘 要]我國物流金融監管還未能得到足夠重視,相應的監管主體定義也很模糊。由于物流金融具有參與主體多、分布地域廣、涉及領域寬等特點,監管體系顯得更為分散與煩瑣,系統性不強,容易導致不協調或沖突的發生。文章運用AHP法將評價指標體系分成階梯層次結構,確定4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的權重,最終運用FCE評價原理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得出評價結果。
[關鍵詞]物流金融;監管績效;隸屬度;模糊綜合評判法(FCE)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031
物流金融監管涉及銀行、融資企業、物流監管企業三方主體,構建銀行為主導、物流監管企業監督、融資企業自律的“三位一體”物流金融監管體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銀行、核心生產企業、經銷商以及最終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平衡,受制于整個經濟、社會、法律等宏觀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建立一套監管制度與監管方法,以便促進我國物流金融業務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物流金融業務對于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控制銀行風險、推動經濟增長具有積極作用[1],開展物流金融業務涉及監管績效評價問題。白濤(2012)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從四個方面對中小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2]周婷婷、劉名武等(2014)通過分析總結27家物流企業的績效水平,得出相關因素對總體績效的影響;[3]劉震新(2012)通過建立評估體系,優化銀行業監管機制,實現提高監管績效的目的;[4]白少布(2011)根據供應鏈融資業務的特性和信用水平要素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總結了閥值模糊評價、隸屬度向量模糊評價流程,為提高融資企業的信用水平提供可借鑒的策略。[5]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從銀行、物流監管企業、融資企業參與三方入手,運用AHP法構建監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得出各指標的權重;運用FCE法進行模糊評判,并根據隸屬度原則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提出改進物流金融監管績效的建議。
1 物流金融監管績效指標設計
1.1 物流金融監管需求分析
在物流金融監管體系中,銀行、物流監管企業、融資企業之間相互合作與制約,形成為一個有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銀行考慮的是如何控制授信風險和滿足融資企業的融資需求;物流監管企業考慮的是如何滿足銀行控制貨物風險的要求和融資企業對物流便捷性的需求,同時又要考慮物流成本。因此,物流金融監管操作總是圍繞銀行和融資企業的需求展開。銀行需要確認并保持質押關系,要求物流監管企業代為占有質押物;融資企業要求物流監管企業根據生產和貿易需求提供相應的物流服務;物流監管企業需要結合以上需求,在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下進行運作。
物流金融監管不僅要滿足參與三方的需求,還要滿足物流監管企業實際業務運作方面的要求。由于物流金融監管的各項業務都要面對各不相同的貿易條件、交付條件和物流條件,因此,監管方案必須要有很強的針對性。
1.2 物流金融監管指標分析
物流監管企業控制貨物的準則是幫助銀行確保質權的有效成立,另外還要確保對實際貨物的有效占有,并為融資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物流的快捷性。物流金融監管屬于多目標決策,要求銀行和物流監管企業制定一套滿足各方要求的監管體系。物流金融監管績效評價不僅滿足融資企業的物流需求目標、銀行對質物監管的要求目標以及物流企業自身發展的盈利需求目標,而且通過4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明確區分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和指標的影響力程度,使得不同指標對評分等級的隸屬度達到客觀、全面與定量化。定性、定量指標相結合,使得指標體系具有明顯的多層次性特點。如表1所示:
物流金融監管系統屬于多樣性結構,評價目標涉及經濟、物流、融資等諸多領域,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因此,物流金融監管績效評價是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種綜合性評判。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應充分考慮整體性、綜合性和多學科相互交叉的特點,對不同的評價指標應有所偏重。
本著涵蓋所有物流金融監管績效評價因素的原則,本文將影響物流金融監管績效評價的各因素劃歸為F1客戶服務水平、F2業務績效、F3信息化水平、F4市場競爭4個一級指標和S1融資滿足率、S2物流監管安全率、S3貨物準確率、S4質押物安全率、S5物流監管績效、S6銀行盈利能力、S7信息化水平成本、S8信息化水平質量、S9信息化水平風險、S10市場占有率、S11市場增長率、S12市場應變能力12個二級評價指標。
2 物流金融監管績效評價模型構建
2.1 確定指標論域
本文確定的指標論域為:U={u1, u2, u3, …, un},其中n為評價因子的個數;評判等級論域為:V={v1, v2, v3, …, vm},其中m為評判等級的個數。監管績效評價體系包括兩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論域為:F={F1, F2, F3, F4};一級指標集中的各個元素進一步劃分得到二級指標論域為:F1={S1, S2, S3},F2={S4, S5, S6},F3={S7, S8, S9}, F4={S10, S11, S12}。[6]將物流金融監管績效評判劃分為3個等級,各等級的標準分值與表示方法如表2所示。
2.2 確定權向量
本文確定的權向量為:WL={wL1, wL2, wL3, …, wLn}T,其中L表示指標所處的級別(L=1, 2), n為對應各級指標論域的元素個數。通過三角模糊數構建評價指標之間重要性比較的模糊判斷矩陣,數據來自各位有關專家的評判,各位專家不需要給出判斷矩陣的確切值,只需比較兩兩指標對于準則的相對重要程度,并按規定的標度定量化,然后給出自己判斷的下界值uxij、中間值mxij和上限值oxij,以及指標i對指標j的重要程度三角模糊數:cxij=(uxij, mxij, oxij),其中x表示第x位專家。若共有X位專家組成,則指標i對指標j的綜合重要程度三角模糊數為:
評價指標之間的重要性需要應用數字度量尺度進行比較,其中D1表示同等重要,D2表示稍重要,D3表示比較重要,D4表示相當重要,D5表示絕對重要。
2.3 進行隸屬判斷
構造隸屬函數的方法一般包括模糊統計法、待定系數法和多相模糊統計法等。本文選用均勻分布作為隸屬函數,即:
2.4 進行模糊合成與綜合評判
根據各個二級指標的權重向量W2Fi和所對應的單因素矩陣RFi進行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得到各個一級指標所對應的評價等級的隸屬度為:
3 應用實例分析
按照表1所示的物流金融監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由專家打分方式得出各項二級指標的分數,如表3所示。
3.1 指標權重集計算
通過征集專家對物流金融監管績效體系中各項指標相對重要性的意見,運用數字度量尺度進行指標之間的兩兩比較,歸納出一級指標的模糊判斷矩陣,如表4所示。
3.3 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計算過程可知,物流金融監管績效評價的一級指標中,“客戶服務水平”對監管績效的影響最大,權重為0.484,其中的關鍵因素如“融資滿足率”權重為0.561,“物流監管安全率”權重為0.343,這兩個因素對提高客戶服務水平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提高物流金融監管績效的作用明顯。
一級指標“市場競爭”的權重為0.323,表明市場競爭對物流金融監管績效的影響較大,其中“市場占有率”的權重達到0.561,屬關鍵因素;“市場增長率”的權重為0.343,屬重要因素。因此,重視市場競爭因素,就要重點關注市場占有率和市場增長率這兩個指標,從而達到提高物流金融監管績效的目的。
一級指標中的“信息化水平”因素的影響力一般,權重為0.149,其中“信息化水平成本”和“信息化水平質量”兩個二級指標的權重總和達到0.904,說明這兩個指標對提高信息化水平至關重要。
一級指標中的“業務績效”因素對物流金融監管績效評價的影響甚微,權重僅有0.044,其中“銀行盈利能力”和“物流監管績效”是較為關鍵的二級指標,只要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就能促進物流金融監管的順利進行。
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物流金融監管績效的4個一級指標等級和總體等級評判結果如表6所示。該指標體系的最終評判等級為三星級,其中“客戶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這兩項指標對三級標準的隸屬度較大,分別為0.904和0.561,說明這兩項指標是限制物流金融監管績效評價的主要因素。若想提高物流金融監管績效水平,就要重點提高這兩項指標。見表6。
3.4 提高物流金融監管績效的對策
目前,我國物流金融監管面臨較大的壓力和挑戰,只有把握機會,突破約束瓶頸,才能提高物流金融監管績效水平。
(1)突破信息約束,增強內部制度的有效性。物流監管企業要定期檢查銀行的內部控制制度落實情況,約束各部門的運營管理因素,強化行業自律能力;建議國家盡快出臺物流金融監管操作規程,建立起符合行業特點的自律制度和競爭規則;制定物流金融監管舉報監督制度,發揮公眾對物流金融的監督作用;通過中介機構實現委托監管和審計監督,增強銀行的透明度,從而達到提高物流金融信息的客觀性與權威性、強化市場約束力的目的。
(2)突破交易約束,深化監管體制改革。物流監管企業要建立健全監管運行體系,增強監管方式與監管內容之間的靈活性、多樣性,實行全程、全方位監管,促進物流金融監管從粗放型監管轉變為集約型監管;通過組建監管委員會或其他組織機構,統籌監管規劃,保證監管工作有序、連續進行;注重監管的針對性,制定監管人員責任追究制度,突出監管重點,提高監管效率。
(3)突破工具約束,提高監管資源使用效率。監管與被監管一面是績效之源,另一面是風險之源,要想讓兩者形成交匯,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人的因素。因此,物流金融監管必須突出人本監管理念。首先,加強監管人員的任職資格與績效考核管理,把業務合規性監管、經營風險性監管、內部控制制度監管轉化為人的監管;另外要從經營風險情況、機構管理與依法經營情況、建設落實內部制度情況三個方面進行量化考核,達到提升物流金融監管有效性的效果。其次,堅持監管與法制建設相結合的原則,解決社會信用問題;完善新的物流金融監管法律法規,確保銀行監管環節的合法性;提出監管規章制度和立法執法標準,促使物流金融監管行為有據可查,有法可依;加強執法力度,嚴厲懲處逃債、廢債和賴債行為,依法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利。
參考文獻:
[1]潘意志.基于模糊多屬性決策方法的物流金融監管服務商評價研究[J].技術與方法,2013(7):245-249.
[2]白濤.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2.
[3]周婷婷,劉名武.我國上市物流企業績效評價實證分析[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4,36(8):10-14.
[4]劉震新.物流業監管績效評價問題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2.
[5]白少布.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水平模糊綜合評價[J].經濟經緯,2011,9(5):108-113.
[6]雷勇,石慧嫻.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生態建筑綜合評估模型[J].建筑學報,2010(6):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