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 要]中鋼集團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中央企業,是一家在美國《財富》雜志評選中入圍全球500強排行榜的國有獨資企業。就是這樣的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在2015年10月20日發布公告,延期支付 “10中鋼債”本期利息,構成了國有企業債務違約,在中國龐大的國有企業違約風險加劇的背景下,可以看出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必須充分引起我們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考和重視。文章以中鋼集團作為分析研究對象,對其發生的債務違約危機進行深入分析,由此引出國有企業改革。文章分析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現狀、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影響以及應對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鋼集團;債務違約;國有企業;改革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102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義
國有經濟是世界各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國企在我國的發展形勢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經濟就是指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我國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中卓有成效,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盡管取得的改革成果使國有經濟主導地位和發揮的作用不容動搖,但是曝出的中鋼集團等國有企業發生的債務違約危機讓我們為之震驚,讓我們意識到國有企業改革存在的弊端不容忽視。同時由國有企業造成的產能過剩、占有與浪費公共資源、國有資產流失、利益輸送、收入分配差距懸殊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們需要通過正確并且行之有效的國有企業改革去除存在的弊端和消極影響。
1.2 文獻綜述
1.2.1 國外的國有企業改革
西南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高春陽在《國內外國有企業改革的比較研究及啟示》中提到從西方各國的國有經濟發展歷程中發現,要達到發展經濟和穩定經濟的宏觀管理目標,政府更應充當市場經濟運行的裁判員而不是市場經濟的交易主體。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真正實現現代企業制度,政府必須為競爭秩序確定總體條件,在此前提下市場應以自由和競爭為基本原則,把各種經濟主體協調成一個國民經濟主體(Qian Sun,Wilson H.S.Tong,2003[ZW(]Qian Sun,Wilson H.S.Tong. China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the Extent of its Succes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70):183-222.[ZW)])。首先,政府應盡可能從一般經濟利益中超脫出來,通過制定和執行經濟政策,去創造一個經濟和社會目標導向型的市場經濟制度;其次,在國企改革的外部環境遠遠落后于西方的條件下,立法先行應是我國國企改革必須重視的問題。
1.2.2 國內的國有企業改革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助理戚聿東教授認為,改革開放35年來,沿著放權讓利、制度創新和戰略重組的思路,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最近10年來,在政府“抓大放小”以及國有企業戰略重組過程中,國有企業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問題,比如說國有企業政企不分的現象又死灰復燃,企業行政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國有企業“泛行政化”,主要表現在企業及其企業家的行政級別化、“商而優則仕”現象、“旋轉門”現象、企業間“髙管對調”、資源配置行政化和行政性壟斷,這些都有悖于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2 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和現狀分析
深化改革是國有企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動力,中國至今已經歷四輪國企改革。第一輪國企改革始于1978年,將國企從完全計劃經濟模式轉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第二輪始于1993 年,國企通過兼并重組、下崗分流方式和債轉股等措施,提高國企盈利能力,建立了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第三輪始于2003 年,國企進行了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產權制度改革;2013年啟動的第四輪國企改革以“做強做優”國企為主要目標,國有企業要繼續深化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加大競爭性選人用人的力度,建立健全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選聘、考核、獎懲和退出機制,同時理順各類人員的收入分配關系,建立更加科學的考核分配和激勵約束機制。
3 國有企業改革存在的問題——以中鋼集團債務危機為例
3.1 事件概述
中鋼股份2015年10月20日發布公告稱,將延期支付規模20億元人民幣的“10中鋼債”本期利息,中鋼集團的債務違約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在我國,民營企業發生過債券違約事件,如今,國企也陸續出現債券違約潮,讓人意外又頗為擔心,讓國有企業改革這一問題又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雖然我國從改革開放之后的幾十年里,國有企業改革使國有企業得到迅猛發展與壯大,同時使國有經濟主導地位和作用不容動搖,但是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日益顯露的種種問題制約和阻礙著我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和核心價值觀,國有企業產能過剩、占用國家大量資源、效率低下、與民營企業之間的矛盾、制度僵化和利益固化等問題使改革的弊端暴露無遺。下面筆者將以最具有國有企業代表性的中鋼集團債務違約的原因來闡述國有企業改革存在的問題;通過相關行業對國有企業的評價展開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考,通過分析中鋼集團得到的啟發來為國有企業改革提出建議和對策。
3.2 基于中鋼債務的原因分析國企改革的問題
3.2.1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公平競爭問題和矛盾沖突
作為一家大型國企,中鋼為何會走到債務違約這一步?中鋼債務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山西海鑫鋼鐵等民企占百億元現金流,這些民營企業有時候是中鋼集團的合作對象,卻成了中鋼債務危機中最大的地雷。中鋼財務報表所體現的應收賬款、預付賬款,80%都被民營企業占用,使中鋼集團損失了35億元[ZW(]每日經濟新聞.財經綜合報道[Z].搜狐財經,2014-09-25.[ZW)],造成了國家公共資源的大額占用和無意義的浪費。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是處在一種對立的位置上,兩者之間的公平競爭問題和矛盾沖突對國有企業改革造成了消極影響,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間存在不公平競爭體現在兩者缺乏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也體現在兩者難以享受同等的政策優惠和國家扶持。
3.2.2 國有企業經營效率低下導致資源利用與配置出現問題
2008年,中鋼集團對澳大利亞鐵礦石公司中西部公司提出了當時逾90億元的惡意收購,經過三年的經營期,中鋼企圖推行的業務非但沒有進展,反倒全部擱淺。就在最近,中鋼澳大利亞子公司還在不斷關閉鐵礦石開采,原因還是因為在長時間的經營期內仍然受制于基礎設施。除了失意于“中西部礦業”,中鋼集團在海外的三大項目皆失意——有產出無收益。海外投資方案的失敗,就是以中鋼集團為代表的國有企業的決策沖動又低效率的體現。
國有企業經營效率低下同樣對國有企業改革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資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低下在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國有企業的經營風險,使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籌資、募資能力大大減弱,對整個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害無利,所以這也是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最棘手的難題。
3.2.3 公司管理層和治理結構嚴重不合理
2014年10月,中鋼高層臨危換帥——發生人事調整??偛煤透吖軐拥膱F隊頻繁動蕩,留下一大堆懸而待解的難題,給企業內部和外界造成是非不一的輿論。中鋼集團之所以陷入資金鏈危機,主要是其在2008年以前粗放式的增長以及混亂的管理埋下的惡果,也曾導致前董事長黃天文非正常離職。9月19日,國資委對中鋼集團領導班子做出調整,此前臨危受命的賈寶軍,因未能帶領中鋼集團走出困境,近日已被國資委免去中鋼集團總裁、中鋼股份董事長職位。
那么曾被認為是中鋼集團連續虧損的一些重要因素如海外項目難有收益、管理層對投資項目決策失誤、進口紅土鎳礦等多業務組合失誤等,為什么沒有人阻止?原因就是“一股獨大”“幾個人的董事會”。多年以來,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成了半拉子工程,飽受各種爭議和批評。由于董事會建設不到位,行政權力對企業生產經營橫加干預無法從制度上杜絕,國企始終難以褪去官僚機構底色;管理者亦官亦商,國有企業極易淪為滋生腐敗的溫床。一些國有企業董事會形同虛設、“一把手”說了算,公司治理和管理層結構不合理是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中的嚴重問題。
3.3 行業對以中鋼集團為例的國有企業的評價
中金網和新華網發表評論:“我國政府為了這些產能過剩、競爭力低下的國有企業可謂是鞠躬盡瘁。從‘一帶一路政策到某國總理親自去國外做推銷業務,從政府補貼到為它們放開政策??梢哉f,能救的都已經救了。但是,癌不切除,疾病永遠不會好,而且還會有擴散的風險,只能說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和改革難題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痹趤碜浴吨袊侣勚芸Y觀察》的一篇標題為“國企效率低下有礙公平”中提到:“國有企業目前看似的高效是有欺騙性的,國有企業的效率比較低,而且這些年它的效率其實更低了?!边@些評價和觀點都明確地指出國有企業問題的根源,所以,最新的國有企業改革定什么基調、沿什么方向前進和朝什么目標努力尤為重要。下面筆者將結合我們國有企業改革的現狀分析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
4 國企改革的對策建議
4.1 需要堅持正確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向
明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不是政府機構如何改進對國有企業的管理,而是由“管企業”轉為“管資本為主”[ZW(]陳清泰.從管企業向管資本進行轉變[N].經濟日報,2014-12-17.[ZW)]。資本化的重要意義在于,它將從根本上理順長期困擾我們的政府、市場和企業的扭曲關系,化解體制轉軌中的諸多矛盾。從“管資產”到“管資本”的方向轉變是對國有企業、政府以及資本流動性的解放,從而保障我國在保持較大份額國有經濟的情況下,國有資本和市場經濟更能協調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4.2 關注國有企業和其他性質企業的協調發展和實現共贏
在國有企業改革中,要協調好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集體所有企業、私營企業和其他企業之間的關系,彼此之間是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掏空資源,實現產能循環共享、資源集約,最終達到共贏的效果,才更加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
4.3 建立合理的政企政資關系,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
過去所說的“政企分開”,主要是解決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問題,現在談“政企分開”,應該更明確的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開”。
國有企業改革更為關鍵的是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關系的調整,沒有合理的政企關系,國企改革難以真正推進。所以相比于“國進還是民進”“市場還是計劃”“競爭還是壟斷”等問題,“政府采取怎樣的方式管好國有企業”是更為根本和實質的問題,它是中國未來能否繼續有效推進國企改革真正的核心問題。將政企政資之間的責任和職能分開,比如說促進社會共同富裕只能是政府的責任和功能,國有企業的主要責任仍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承擔企業應該承擔的功能,促進共同富裕等更為寬泛、并不應當由企業來承擔的社會功能必須從國有企業中剝離;同時,要逐步摒棄依靠人事控制、賦予行政級別等傳統方式來管理企業經營者,鼓勵按照市場化方式挑選企業經營者,避免不正當利益輸送,切斷利益輸送的鏈條。
參考文獻:
[1]賈楊.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4.
[2]閔杰.新一輪國企改革定了什么調[J].中國新聞周刊,2015(10).
[3]路暢.國企效率低下有礙公平[J].中國新聞周刊·國資觀察,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