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良+張思韞
[摘 要]企業英才俱樂部是近年來出現在高校的,通過企業和學校聯合設計實施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手段,以實現人才的訂單式培養為目標,區別于傳統學生社團的新型學生組織形式。隨著近年來政府對就業創業的大力扶持和提倡,人才培養也逐漸成為社會熱點,企業英才俱樂部在各高校應運而生,成為高校課外實踐教育新趨勢。對企業英才俱樂部的研究對于指導學校、企業、學生形成互動生態具有重要意義。文章旨在從總體上對“企業英才俱樂部”的含義與特征、產生與發展背景、發展現狀與趨勢以及企業英才俱樂部存在的意義與不足進行研究。
[關鍵詞]企業英才俱樂部;就業創業;企業發展;新趨勢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115
自2006年以來寶潔英才俱樂部、LG英才俱樂部、微軟技術俱樂部、谷歌南開俱樂部(Google Nankai Camp)、聯想idea 精英匯、華碩碩市生、優衣庫校園俱樂部(Uni Club)等如雨后春筍般在高校內出現并迅速發展。而隨著新學期的到來,京東、博世以及西門子等企業也陸續推出了自己的企業英才俱樂部,這充分說明,企業英才俱樂部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大學校園中文體類、學術類和學生會的社團新形式,已經成為一種高校內的課外教育實踐新趨勢。
1 企業英才俱樂部的提出及其特征
1.1 企業英才俱樂部的提出
“企業英才俱樂部”概念的提出最早來源于南開大學。2006年,南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首先提出的“企業英才俱樂部”概念,一經提出便得到了學校高層領導的大力支持,在經過相關工作的努力之后首先與寶潔簽訂了建立“南開大學寶潔英才俱樂部” 的協議書。由寶潔公司委派南開校友、 寶潔公司大中華區招聘經理負責此項工作,并且由剛剛被寶潔公司錄用的兩位南開在校學生負責與就業中心聯系和校內工作的具體開展。按照同一模式,LG 、 德勤等一些知名企業相繼在南開建立了企業英才俱樂部。由此,企業英才俱樂部不斷發展,成為高校課外實踐教育的新形式。隨著更多企業和學校對這種合作培養形式的采用,企業英才俱樂部在其內涵被不斷豐富的同時形式也日趨多樣,越來越成為一種高校課外實踐教育的新趨勢。
1.2 企業英才俱樂部的主要特征
(1) 企業和學校聯合設計實施。企業英才俱樂部的建立,絕非是單一的學校或是企業主體可以實現的。企業英才俱樂部的優勢在于可以積極有效地調用來自學校和企業兩方面的資源。一方面,學校提供人員、場地以及校園服務、管理以及相關專業領域指導;另一方面,企業所能夠提供的溝通平臺、活動經費、實習機會等資源也起著積極作用。
(2)以實施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為途徑。為了滿足社會對于相關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緩解就業壓力并且充分發揮高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整合優勢,企業英才俱樂部在實現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重點建立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對象通常集中在對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上,而針對的重點則不僅僅局限在人才優勢的發揮,同樣應該注重對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其針對性則主要體現在強調人才未來發展方向的有選擇性,通過吸收部分大學生參與俱樂部活動這一方式,使大學生自剛剛入學就能夠按照企業的人才戰略和發展規劃接受培養,為企業在高校建立起更加適合企業需求的后備人才庫。
(3)以實現人才的訂單式培養為目的。人才的訂單式培養主要建立在實施針對性培養方案的前提之上,人才培養的目的在于“人能盡其才”,所以就要求企業和學校在對人才進行培養的基礎上,將最終的培養目的直接指向就業,也就是需要企業針對企業英才俱樂部成員開放實習崗位,并將一部分成員指向公司就業以實現訂單式培養的最終目的。
1.3 近期出現的新特征
(1)校園營銷環節的加入。校園作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擁有巨大的消費潛力,也同樣是進行品牌推廣、培育忠誠客戶的重要陣地。為了拉動產品銷量,推動企業品牌發展,企業逐漸將校園營銷環節加入企業英才俱樂部的具體活動中去。
(2)管理和組織形式的創新。相對于傳統的社團管理方式,企業在對企業英才俱樂部的管理上具有帶動和品牌資產上的輻射作用。而企業英才俱樂部的管理和組織形式。相對于傳統的企業社團而言,像優衣庫校園俱樂部、聯想idea精英匯這樣的強調扁平化管理、強調高度獨立創新管理方式被廣泛接受。
(3)企業英才俱樂部重視自身文化和形象塑造。隨著校園內部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英才俱樂部也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形象。加強宣傳推廣和豐富自身文化成為了主要手段。
2 企業英才俱樂部的產生與發展背景
企業英才俱樂部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水平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有關,是社會需求的一種間接體現,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對現有教育方式的一種補充。
2.1 大學生就業問題
受我國經濟發展、高校擴招、招聘制度改變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突出。2015年4月李克強總理在考察吉林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強調: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有向實踐學習。”以強調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社會實踐對就業的重要性。據統計,2013年本科生的就業率僅為67.4%。而高校擴招仍在繼續,可以預測,在整個社會勞動力就業市場吸納力相對不足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壓力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進一步增大。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我國就業問題中的新矛盾。在這背后也暴露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畢業生數量大,大量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則是企業招不到素質合適的人才,具體表現為企業在吸納人才時很難做到對人才的充分了解,還表現為學校為企業培養的人才并不能合適地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在這樣的矛盾下,人才的訂單式培養符合在校大學生和企業雙方的共同利益、企業英才俱樂部也得以在高校快速發展。
2.2 企業營銷的需要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校大學生購買力的逐步提升,校園也逐漸成為了商家大力開拓的新市場。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教育統計,2014年中國在校大學生有2468.1萬人,無論是產品銷售還是以品牌忠誠度培養為目的的品牌推廣,都值得各企業針對大學生群體這一目標市場投入一部分精力。從企業角度來說,通過企業英才俱樂部的形式,使一部分大學生從事產品的銷售或者是品牌推廣工作,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企業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大學生對自身了解的優勢有針對性地進行營銷和傳播活動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2.3 傳統學生社團形式單一,難以滿足大學生的綜合需求
根據研究組目前的了解,傳統的大學社團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突出的問題有管理較混亂、組織浮于形式、活動缺少趣味性和實際意義等。很多同學反映,自己在傳統社團中得到的鍛煉少之又少,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對于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需求。而相對來說,企業英才俱樂部憑借其先進的管理模式、從企業繼承而來的文化氛圍、強大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迅速得到了一部分大學生關注和積極參與。
3 企業英才俱樂部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
企業英才俱樂部近年來在高校不斷發展,而且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社團發展的新形勢,建立企業英才俱樂部也正在成為高校學生參與課外實踐的新趨勢。以吉林大學為例,僅在2015年,優衣庫、京東、博世、西門子等四家企業就建立了企業英才俱樂部,很大程度上壯大了企業英才俱樂部的隊伍,然而就其現狀而言具有以下特點。
3.1 規模發展迅速
以聯想和優衣庫為例,從2009年8月起,在全國范圍內192所高校已建立聯想idea精英匯,覆蓋除西藏,青海,港澳臺之外的所有省份并預計在2015年突破200所高校;而優衣庫校園俱樂部則僅用一年時間就覆蓋了19個城市的31所高校并將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繼續覆蓋27個城市的54所高校。其規模發展速度讓人印象深刻。
3.2 在企業的校園營銷中發揮作用
企業英才俱樂部在其所在的校園中發揮著校園營銷的作用,其中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工作:①品牌形象推廣,擴大企業在高校的知名度;②產品信息調研;③售后服務和產品銷售。
3.3 活動豐富,管理相對規范
企業英才俱樂部相對于其他社團而言,在企業的指導下有著較高的活躍度和管理力度。其中,企業英才俱樂部的主要共性活動有以團隊建設為目的的校園納新、集體素拓;有以校園營銷為目的的促銷活動推廣、創意策劃大賽、街頭問卷調查等;有以成員培訓為目的的總部參觀、培訓講座、企業實習等。在企業的資金支持和科學管理的指導下,相對于其他學生社團,管理更加科學規范。
而在筆者看來,在未來幾年時間內,企業英才俱樂部作為社團發展的新形式仍然有著強大的發展潛力,一部分科技企業、銷售企業都會將發展目光聚焦到這里,這就使得對于其成員的競爭會趨于激烈,這對于學生和學校是有利的。但是,由于企業在其中的長期投入較多,從企業自身利益角度也會使得企業英才俱樂部更容易受到企業的影響。
4 淺析企業英才俱樂部存在的意義與不足
4.1 企業英才俱樂部存在的意義
從學生個人就業來說,大學生就業連年成為國家政策導向、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而如何在本科就讀期間就通過社團渠道接觸到真正的企業,從而明確自己的擇業目標、了解自身定位與作為學生與職場人士之間的差別,充分利用本科四年實現自我轉型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企業英才俱樂部也同時能夠滿足學生對于傳統社團的組織交往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
從學校的角度看,學生就業率不僅是每年對學校進行考核的重要指標,更是學校對于社會的貢獻所在,企業英才俱樂部給予學生一個使其成長為社會人、企業人、職場人的發展平臺。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是對校園文化的豐富。
從企業的角度來講,企業英才俱樂部的建立一方面能夠有針對性地針對企業需求培養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夠借此平臺與學校建立更多互動,與此同時,通過企業英才俱樂部來進行校園營銷也符合企業自身銷售和品牌推廣的需要。
4.2 企業英才俱樂部存在的不足
4.2.1 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企業在進入校園后有兩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企業進行人才培養;另一方面是進行產品營銷和品牌推廣。多數企業通過促進就業、人才培養的渠道進入大學校園。但在項目組所在的吉林大學,部分企業英才俱樂部提供的機會類型相對單一:部分俱樂部雖然會在校園內舉行各類營銷、設計大賽,但只會為表現突出的學生提供少量假期實習機會;平時的活動也僅以產品銷售、發放產品傳單為主。這使得學校以及社會對這部分企業英才俱樂部實際的人才培養效果和潛在動機產生懷疑。
4.2.2 俱樂部自身運營問題
隨著俱樂部規模的不斷發展,企業英才俱樂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管理層對其成員在活動實踐中體會到的俱樂部在管理體制、活動內容、人員待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可能存在問題沒有形成有效的應對方案。就研究組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企業英才俱樂部目前對成員的持續吸引力偏弱,一部分的成員中途退出導致企業難以形成對人才的持續培養,而部分企業付出與回報的不對等也導致企業減少了對相關組織的投入,形成惡性循環。
4.2.3 與學校合作不足
高校自身與相關企業及企業英才俱樂部之間缺乏合作,對于企業社團俱樂部而言,高校更多的工作在于對其相關活動的限制和管理,缺少有機的合作和人才培養互動。調查顯示,企業與學校的聯系多數還是以校園招聘會為主要渠道。這對于有效地實現合作培養是遠遠不夠的。
參考文獻:
[1]胡索妮.大學社團管理現狀調查及對策探析[J].網絡財富,2010(15).
[2]蔣芙蓉.大學生社團參與經驗與就業力關系的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