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
[摘 要]城市交通是涉及每個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話題,便捷的交通、通暢寬闊的馬路、井然有序的車流與人流,不僅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完善的體現,更折射出城市市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質,而且是一個涉及民生的重要領域,加強相關問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管理城市交通。
[關鍵詞]交通管理;行人依法管理;行人違章;非機動車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191
在現實的交通管理中,非機動車和行人的違章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像電動車在斑馬線外橫穿馬路,行人違規跨越護欄,可以說司空見慣,這些違法行為在國內的城市不斷出現,并且違規者數量極為龐大,是引發交通擁堵、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危害不亞于機動車所造成的損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是要對非機動車的管理,從思想上引起足夠重視。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 努力培養公民全民守法、遵守交通法律法規的意識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這實際上是對全民守法內涵高度概括,反映在交通管理中,就是要樹立遵守交通法律的良好習慣。如何培養遵守交通法律的良好習慣呢,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是培養不敢違反交通法律的“畏法”境界;第二,培養公民遵守交通法律的良好習慣;第三是樹立內心層面的“尊崇交通法律”的尊法境界。
第一、培養不敢違反交通法律的“畏法”境界,做到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違法處理同樣嚴格,加強對輕微違法行為的執法,讓公民樹立起遵守交通法律的良好習慣。目前在交通執法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機動車違章處罰,輕非機動車管理,對于電動車、行人違章闖紅燈的行為視而不見的現象。這其實是在執法過程中,所暴露的重要問題,對非機動車和行人輕微違法行為的輕處理態度,使法律缺少了應有的權威和威信,反而不利于公民樹立遵守交通法律的習慣。法律早有規定:對于行人“闖紅燈”行為可以處50元以下罰款,可實際上,卻因執法成本過高和技術層面的困難重重,讓懲罰長期流于形式。當人們發現闖紅燈很少受到懲罰,利己主義意識就唱了主角,“大家都違法闖紅燈,自己不闖,就顯得挺傻”,自然也就成了人們違法闖紅燈的借口和想法。交通法規在人們的心目中,缺少了崇高的尊嚴,這種“法不責眾”的社會風氣一旦形成,是很難扭轉的。所以,無論對機動車、非機動車還是行人的違法行為,都要求執法的嚴格,用違法的不良后果去警示旁人,樹立法律權威,從根本上提高違法成本,使之轉化為公眾的主觀自覺行為。再以新加坡為例:他們的城市環境有口皆碑,但治理上相當嚴苛:第一次闖紅燈,罰款200新元,第二次、第三次再闖,最重可以判半年,就是要通過嚴格的立法和日常生活中“小事”的規范執法,體現法律的權威。
第二層次是把自覺遵守交通法律作為一種習慣,體現的是公眾對交通法律權威的尊重和認可,這個層次強調人們對交通法律、交通秩序的主動維護,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任何時候把遵守交通秩序當成一種習慣,就像吃飯、睡覺、呼吸那樣,成為民眾平常的需求,并遵守之。
第三是樹立內心層面的尊法境界,這是更深層次的要求,它體現的是公民對遵守交通法律的高度自覺和理性認同,是公民發自內心的對法律的尊崇。
2 制定城市文明交通信用管理辦法
實現良好的交通秩序,離不開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也離不開擁有交通管理權限的各個政府部門通力協作,盡職盡責,更離不開城市千萬居民的鼎力支持,嚴格遵守交通法規,牢固樹立交通安全意識。如何提高機動車駕駛人的守法意識?行人及非機動車管理,是一個難點問題,也是城市交通管理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建立城市《文明交通信用辦法》,讓市民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切實樹立文明交通的觀念,可以有效減少交通違法、交通事故發生數量,幫助行人、機動車駕駛人及非機動車駕駛人樹立安全意識。為此,結合城市實際,在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文明交通信用管理辦法。可以由公安部門牽頭,聯合本市文明辦、信用辦、教育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住建部門、交通部門、城管部門、人民銀行等相關職能部門,確立了以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個人和單位文明交通信用分級管理體系,并以市政府的名義印發《城市文明交通信用管理辦法》。
《城市文明交通信用管理辦法》可對機動車駕駛人、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等違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為認定為構成失信行為(前提是交通違法行為多次發生而不改正),交通違法失信行為可分級認定為一般、較重、嚴重交通失信行為,通過實施對個人交通失信信息共享應用、部門和單位聯動失信懲戒、企業安全信譽等級評定等制度,對駕駛人、所有人實施相應的聯動懲戒。這種聯動懲戒表現在:個人交通信用情況作為各級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招錄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勞動用工以及勞動模范、優秀黨員、優秀公務員德行考評的重要參考;納入文明單位評比、企業安全生產考核、交通運輸市場準入資格考察等;將酒駕等交通違法行為記錄納入有關保險費率浮動依據。將個人交通信用信息作為銀行信貸的參考內容,如果交通違法行為頻繁而不改正,銀行可考慮適當提高信貸利率和成本,從而大幅杜絕和減少交通失信行為,發揮社會監督制約作用。
《文明交通信用辦法》的出臺是構建社會誠信管理體系、強化遵守交法的自我約束力,形成良好社會誠信風尚,提升廣大道路交通參與者文明交通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用具體來說,第一,能夠統籌文明交通工程與創建文明城市、文明單位等工作的關系,將單位人員、車輛文明交通情況納入文明單位考核內容,落實各地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單位的文明交通責任。第二,制定城市文明交通信用管理,各地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能夠針對發現的問題,研究落實整改措施,約談部分失信單位、個人,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不斷提升城市文明交通程度。第三,通過每年媒體、政府門戶網站向社會發布城市文明交通信用指數測評結果,政府、單位和公眾能了解自身文明交通狀況,促進地方政府重視、社會關注、人人踐行文明交通。第四,將有效預防和減少交通違法行為、交通事故的發生數量,極大緩解城區交通易堵、易亂等城市頑疾,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確保全市交通秩序順暢、安全形勢平穩。
3 加強對電動車的管理
電動車作為不少城市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具有重量輕、便捷快速、價格成本相對低廉的特點,所以,在全國范圍內電動車的保有量是巨大的。但是,電動車這種新生事物,一方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捷,另一方面,因其龐大的使用人群和立法管理方面的不健全,是引發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所以,確實有必要加強對電動車的管理。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建議:其一,針對不同行業的特殊要求,制定電動車進入市場的標準,例如,對于快遞行業,允許適當提高電動車的載貨量等標準;其二,可以研究制定電動車的相應的牌照管理制度,給符合安全標準的電動車發放牌照,將電動車納入統一監管之下;其三,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前提下,創新電動車違章的處罰方式。
4 不斷加強交通法規的宣傳和普及工作
通過實施有效的長期持續性交通安全教育,有助于改變錯誤的交通習慣和思維方式,養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好習慣。具體來說,可在社區與道路口醒目處多設置各種交通法規宣傳標語、標牌;定期在大中小學校、各個公司單位進行宣傳和普及,加強與各企業工會、社區等聯合組織宣傳,不走形式,使交通安全宣傳長期有效地進行下去;發動社會力量,加強輿論監督。鑒于很多交通事故都是行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共同造成,因此應加強各方面力量,充分運用輿論和媒體手段,積極爭取新聞媒體的支持,廣泛運用電視、電臺、報紙等媒體實時報道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對行人、非機動車違章現象也進行曝光和批評,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