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丹
[摘 要]“感動中國”節目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與認可,已向全國觀眾展示出了一系列優秀模范個人和集體,其中也不乏一些少數民族模范人物帶給觀眾心靈震撼的榜樣精神。少數民族模范人物傳遞出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對于弘揚時代主流價值、塑造少數民族文化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遠影響。文章以“感動中國”節目中的少數民族模范人物為研究對象,評析其中國精神。
[關鍵詞]“感動中國”;少數民族模范;中國精神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277
在中國人精神導向缺失的年代,在各種價值導向泛濫的時候,“感動中國”的出現似乎給人們帶來了一些精神上的慰藉,是“中國人的一部年度精神史詩”。[ZW(]邵成武.總有一種力量,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感動中國》樣態解析[J].中國電視,2006(8):42-45.[ZW)]“感動中國”是央視傾力打造的一檔以表彰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優秀人物為主要內容的品牌節目,其中涌現出許多少數民族模范人物,他們的愛沒有民族之分,彰顯中國精神。
1 解讀“感動中國”中的少數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國精神特質
“感動中國”之所以影響力巨大,與其豐富的內涵是分不開的。首先,從它的評選標準來看: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杰出貢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個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現特別感人,體現中國傳統美德和良好社會風尚,充分表現了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正契合了普通個體當前的精神需求。其次,從它的評選思路來看:挖掘一年以來新聞事件中的主角,表現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和民族精神,從而促進民族精神的弘揚和社會的良性發展,符合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客觀要求。最后,它將抽象的社會發展方向、社會價值取向及民族精神加以具體化,準確清晰地把握社會時代價值觀。綜觀這些少數民族模范人物,他們體現了時代推崇的中國精神,這些都是符合時代要求的,細究其感動事跡,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精神特質。
1.1 愛國愛教
關于愛國,“感動中國”中的少數民族都具有歷史悠久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正是依靠愛國主義精神,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才能使各族人民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而艱苦奮斗。關于愛教,回族歷來就有忠于真主和君主的“二元忠誠”倫理道德,這種倫理哲學要求回族的人們熱愛自己的宗教信仰,熱愛自己的祖國,以叛國叛教為最大的恥辱。回族王有德同志,情系治沙,汗灑荒漠,愛國愛鄉,把自己的經歷投身到治沙事業中,是家園的守護神;同時,王有德同志也愛教,擁有民族信仰,遵守回族伊斯蘭教中提倡的清廉做官、清白做人,身為領導干部而為群眾謀福利。
1.2 團結博愛
少數民族發展至今,團結互助是其賴以生存至今的重要原因。維吾爾族的倫理哲學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其族源和北方很多游牧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維吾爾”本身就是團結、聯合的意思。被譽為“新疆十大母親”的維吾爾族阿里帕·阿里馬洪共養育19個不同民族的孩子,包括漢、回、維吾爾、哈薩克等族。70歲的她展開羽翼,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天空,把弱小心靈的惶恐撫平成面對塵世的從容。她溫暖的關愛沒有民族之分,沒有偏見之心。維吾爾族共產黨員——達吾提·阿西木,曾在“2·24”新疆巴楚地震中,全家5人遇難卻還堅持帶領鄉親抗震救災、重建家園,他扶危濟困,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從繁華的都市,走進大山深處,扎根深山,到懸崖小學支教,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學生的愛。
1.3 求實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回族的王有德,用25年的時間,帶領林場干部職工營造防風固沙林40多萬畝,在毛烏素沙漠西南端筑起了一道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10公里的綠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的南侵,變昔日黃沙滿天和沙地貧困林場的惡劣條件為物種豐富、生態優良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感動中國”中的少數民族模范用他們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中國精神披荊斬棘,用無窮的智慧鍛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2 弘揚“感動中國”中的少數民族模范之中國精神的新路徑
英雄模范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然而對當今社會,最重要的應該是我們如何以一種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將這些英雄模范的精神繼承并弘揚,少數民族模范自身有其民族特質的精神價值,借助“感動中國”這個平臺,拉近了少數民族英雄與百姓的距離,給各族兒女一個清晰的典范,創新弘揚少數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國精神路徑勢在必行。
2.1 營造踐行少數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良好社會氛圍
人是社會一切關系的總和,社會環境氛圍對其產生一定影響。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不僅包括物質氛圍,還包括精神氛圍。良好的社會氛圍有助于繼承和弘揚“感動中國”中的少數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國精神,在全社會繼承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更要注重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風俗。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在歷史實踐活動中創造的文明成果。要不斷提高人們對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再認識,激發全社會的民族倫理道德情感,形成懲惡揚善的倫理道德,積極踐行少數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深入挖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為弘揚“感動中國”中的少數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國精神營造良好氛圍。
2.2 注重現代人道德信仰力量的塑造
道德信仰對于一個民族的興敗起著關鍵的作用。少數民族模范都有著堅定的民族信仰和人生信仰,對道德信仰有著深刻的認識。當今我國公民道德信仰缺失現象嚴重,道德信仰的樹立有利于社會凝聚力的增強。“感動中國”中的少數民族模范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國家,熱愛自己民族的信仰。比如,回族的少數民族模范,信仰“清廉和勤勞”,王有德同志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清廉做官、清白做人的中國精神值得繼承與弘揚。苗族的李春燕,大山里的赤腳醫生,懷著心中的信仰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
2.3 充分提高少數民族模范影響力度的有效性
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模范的榜樣影響力,這種方式在樹立民族倫理道德、弘揚少數民族傳統美德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發展,這種模范示范方式的實施效果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在模范的樹立方面,片面強調模范榜樣的大公無私、舍己為人致使模范人物高不可攀走上神壇。在宣傳模范中國精神方面,主要采取的手段是以新聞、網絡媒體宣傳的形式,或是寫進教材供大家學習。這種單一的宣傳模式不僅覆蓋面有限而且方式過于簡單,已經激發不起學習者的興趣。“感動中國”欄目為模范示范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感動中國”欄目不僅提高了模范榜樣的可信度,而且與時俱進地改變模范榜樣的評價標準。由于當今社會經濟環境、社會心理、文化環境的變化,在宣傳模范人物事跡時,要注重宣傳的方式方法,拓寬宣傳渠道,提高宣傳實效。“感動中國”宣傳方式的創新使得模范示范更加生動和可信,值得我們借鑒與思考。
參考文獻:
邵成武:總有一種力量,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感動中國”樣態解析[J].中國電視,2006(8):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