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神青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楓木鄉蓮花村65歲的“民歌王”劉永斌,最近終于消除了多年的心病。
他一度擔心失傳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啰兒調”,現在正逐步發揚光大,每晚在村中心廣場上排練的就有近百人。
作為傳承人,他打心底里高興。
“啰兒調”因山歌唱詞中有“啰兒”而得名,包括生活歌、山歌、情歌、對歌、號子等類別和難以計數的曲目,具有悠久的歷史。目前,它僅存于石柱縣境內,并和當地民歌相互融合,形成了“土家啰兒調”。
過去,由于唱它的人少,市場化難度大,幾近失傳。
轉機緣于政府的適時介入。從2013年起,石柱縣每年投入資金用于“啰兒調”的發展與傳承,并在部分小學建立了傳承基地進行課堂推廣,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啰兒調”是重慶廣大鄉村文化繁榮的一個縮影。
當下的重慶新農村,隨著群眾文化“村村有組織、戶戶能參與、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常年不斷線”的目標確立,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正成為“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新景致、農民生活的新內容和表達歡愉之情的新方式。
那么,在這些新的景致、內容和方式背后,重慶的鄉村文化繁榮又有著怎樣的“源動力”?
新觀念——農民的自信舞出來
深秋夜涼。
重讀年初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引導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這些字眼,溫暖著在主城一家文化單位工作的李靜雯的心。
李靜雯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老家,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天山堡。這片寧靜鄉土在歷經環境整治、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精準扶貧等蛻變后,煥發出別樣生機。
鄉村的夜,不復記憶中的寂靜。
每當夜幕降臨,天山堡村中心的小廣場上,就會亮起明亮的燈光。待音樂響起,早已梳妝打扮好的農婦和土家漢子便在小廣場上匯聚起來,隨著節拍翩然起舞。
他們的臉上,帶著從未有過的從容和自信。
“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清代《溪洲竹枝詞》里的場景,莫不如此。
“幾年前,村民健身就用傳承下來的擺手舞代替壩壩舞了,現在參加的人越來越多。”李靜雯說。
前段時間,李靜雯回了一趟老家。她發現,隨著村民生活條件的好轉,他們的文化娛樂形式有了很大改變,“看電視、打麻將的少了,健身、跳舞的多了,特別是對文化的傳承更加重視了”。
2015年6月,酉陽縣土家擺手舞大賽舉行。大賽現場,絢麗的服飾、動人心魄的音樂、生動的舞姿,無不展現著酉陽美麗鄉村中村民幸福生活的情景。
“同樣是舞蹈,但它和壩壩舞不一樣。”在李靜雯看來,二者雖然都可以看作全民健身的一種形式,都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但擺手舞的繁榮則更多體現的是一種鄉村文化的繁榮和村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社會各界對巴渝文化的傳承。
“舞蹈是一種展現美的形式,只有充滿自信,才能用肢體表達美。”透過酉陽擺手舞,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公共文化服務處處長文科看到了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以及背后所顯現出來的鄉村文化生活的繁榮。
新方式——文化的鴻溝填起來
用舞蹈來健身,曾是城鄉文化差異的重要標志。
早起或晚飯后,外出跳一段,是很多城市居民的選擇。
在過去的農村,早起干活,為生活奔波,晚飯后早早熄燈就寢。鄉村的文化生活,相對單調乏味。
當農民唱起“啰兒調”,跳起擺手舞,意味著什么?
“城鄉一體化。”文科的回答擲地有聲。
過去幾年,重慶共建成“美麗鄉村”近1000個,村文化服務中心、健身廣場、農家書屋、老年文化活動中心等更是數不勝數。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正不斷向農村延伸,城鄉差距日漸縮小。
當“美麗鄉村”建設讓全市農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之時,一個個散落在鄉間的村文化服務中心則承載著文化的音符,漸成重慶農村百姓不可或缺的脈動。
“在‘啰兒調、擺手舞里看到的是農村文化繁榮和農民的自信。而在村文化服務中心里,看到的則是當前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城鄉文化建設因為自信而日益縮小的差距。”文科說。
當村莊的文化、歷史、特色、名人得到重視,并被挖掘和整理,陸續搬進村文化服務中心,這種鄉土文化自信也隨之激發。
“包括‘新鄉賢‘最美家庭等以農民為主角的評選,都能讓農民的自信迸發出來。”文科認為。
“先祖由湖廣于大元入川,故土造就了祖輩們的勤勞與淳樸。蘇氏族譜有宗規十七則明令載有‘耕讀當勤、賦稅當納、鄰里當和家訓……”
這是永川區何埂鎮倉寶村蘇祖才老人將“家風家訓”搬進村文化服務中心為村民講課時的場景。
2015年4月,永川區啟動“新鄉賢”文化建設,年近七旬的蘇祖才老人成為913名“新鄉賢”之一。
在一年多時間里,老人通過講傳統文化、家風家訓等,給村里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
在永川區,913名“新鄉賢”,成為鄉村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時任永川區委書記熊雪說:“這股以農民為主角的新生力量,是縮小城鄉文化差異、提高農民文化生活質量,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傳播繁榮農村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新路徑——多元的供給足起來
2016年7月的最后一天,作為“文化下鄉”的一部分,榮昌區“送電影下鄉”惠民活動來到古昌鎮沖鋒村。
傍晚7點30分,村子中間的一塊空地上擠滿了人群。
區里的數字電影放映隊給村民帶來了經典影片《湘江北去》《西柏坡》,以及科教、政策類影片《走進農村合作醫療》。
“年輕的時候沒有電視,能看場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享受了。沒想到今天還能重溫看露天電影的感覺。”62歲的村民李洪萍滿臉喜悅。
這樣的喜悅,讓重慶市文化委副巡視員謝賓頗為自豪:“農村復興,當從文化復興開始。物質要富裕,精神更要富有。”
據謝賓介紹,在全市,這樣的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還有721個,他們豐富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鄉鎮綜合文化站有1025個,它們為農民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場所依托和組織指導。農家書屋在全覆蓋的基礎上,又新建了100家數字農家書屋。
“‘文化下鄉和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只是文化生活的一方面。”謝賓說,“農民有了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社會公共文化供給才會越來越重要。我們應不斷豐富農村的公共文化供給,以提供更多樣的文化選擇。”
前不久,秀山縣鐘靈鎮陳家壩村的村文化服務中心來了幾位縣里的書法家,村民們每天都會去找他們學習書法。
“秀山是書法之鄉,我們不會書法怎么行。”有村民表示。
從2016年起,梁平縣金帶鎮雙桂村的農家書屋每天都會向村民開放,養生保健、農業科技等多種讀物都可在這里借閱。
“看書的人挺多,接下來村里會考慮再增加一些書。”村綜合服務專干李茜茜說。
如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全民閱讀,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引導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正在廣大農村基層落地開花。
新呈現——美麗的鄉村活起來
當文化的清泉流進鄉村時,鄉村變了模樣,村民也變了模樣。
銅梁區涪江邊上的高樓鎮,數百農民忙時種田,閑時舞火龍。他們不僅莊稼種得好,而且把火龍舞遍了大半個中國,并舞出了國門。
永川區自啟動“新鄉賢”和“最美家庭” 等以農民為主角的文化建設以來,農村的矛盾糾紛和信訪量直線下降,社會風氣更加和諧美好。
近年來,開州區長沙鎮也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相繼建起了長沙廣場、濱河走廊、桔林公園等休閑健身場所。
“我們雖然住在農村,但享受的是城市待遇 ,住樓房,逛市場,出門就有小廣場,健身器材、休閑廣場一應俱全。”村民們很是高興。
長沙鎮的轉變是重慶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自2013年以來,重慶圍繞大力發展鄉村經濟、美化鄉村環境、豐富鄉村文化、構建和諧鄉村四個方面下功夫,努力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區縣兩級示范村近1000個,形成了點上有特色、面上有規模、整體大變化的“美麗鄉村”發展格局。
2016年8月27日傍晚6點,開州區長沙鎮齊圣村。
夜幕降臨,音樂即將響起。
新建的村文化服務中心前,律動的身影,燦爛的笑容,鐫刻下新農村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