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麗 (中國藝術研究院 100029)
論俄羅斯繪畫藝術對中國的影響
孟麗(中國藝術研究院100029)
俄羅斯油畫藝術歷史悠久,其現實主義的藝術思想和嚴謹科學的教學方法,對中國美術的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通過“派出去、請進來”培養了一批在當代中國畫壇有杰出貢獻的藝術家。在全球信息化的新時代,回顧中俄藝術交往的歷史,對指引我國繪畫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俄羅斯美術;馬克西莫夫;列賓美術學院;現實主義;中俄文化交流;中國藝術研究院
俄羅斯的油畫藝術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俄羅斯民族特點,是世界繪畫藝術中的瑰寶,在世界畫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55年,42歲的馬克西莫夫來到北京,擔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教授,為中國培養出一批杰出的油畫家。同時,一批藝術家被派去俄羅斯學習,兩國藝術家將彼此的文化精神潛移默化地滲透在作品當中,成為中國油畫藝術發展的一段重要歷史。
俄羅斯的繪畫藝術在19世紀達到了頂峰。19世紀60年代,隨著俄羅斯民族意識的覺醒,繪畫藝術的發展發生了重大的變革。1863年,部分皇家美術學院的有先進思想的青年學生,決心與只準畫神話和圣經題材的學院傳統絕裂,相繼退出美術學院,在圣彼得堡成立了“自由畫家協會”,獨立研究現實主義繪畫。
1870年,在油畫家克拉姆斯柯依、彼羅夫等人的倡導和積極組織下,“巡回畫派”成立,旨在“使藝術從官吏的擺布下解放出來。”他們吸取新時代的氣息,繼承并發展了俄羅斯優秀的傳統文化,擴大了藝術表現的范圍,拉近了藝術與大眾的距離,使藝術充滿朝氣。
19世紀中后期,俄羅斯最著名的畫家大多來自巡回畫派,代表畫家有克拉姆斯柯依、列賓、彼羅夫、薩維茨基、雅羅申科、薩甫拉索夫、希施金、瓦斯涅佐夫、列維坦、蘇里科夫等。巡回畫派的畫家們憑借美術學院的專業背景和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在民主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影響下,實踐著他們的創作理念。他們主張藝術要面對現實,反映現實,要參與改造現實生活的斗爭;提倡藝術作品要有思想性,情節性,民族性;堅持“美就是生活”的藝術思想。他們的繪畫不但諷刺俄國統治階級,表現城鄉貧民的苦難生活,同時創造了一批為爭取新生活而斗爭的革命者形象。
20世紀初,俄羅斯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1917年10月,蘇維埃政權建立。30年代,無產階級政權對改革文學藝術提出了一系列指示和要求。之后,為蘇維埃政權和工農群眾服務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開始成為主流。這一時期,蘇聯的藝術家創作了許多體現社會主義現實生活的重要作品。格拉西莫夫的《列寧在講臺上》無疑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同時,表現普通工人生活的作品也開始出現。畫家皮緬諾夫在《女工》系列作品中,表現了普通女工的生活:她們在劇院里看戲,在工廠里工作,在休閑時光喝茶。普通勞動者逐漸成為畫家表現的主體。
進入20世紀50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蘇聯人民很快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整個國家重新煥發了生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繪畫也在這一時期取得了更高的成就。梅爾尼科夫的《在幸福的田野上》,描述了戰后和平的新氣象:集體農莊的女工們幸福的走在灑滿燦爛陽光的田野上。
列賓美術學院是最能代表俄羅斯美術教育傳統的學府,座落在歷史悠久、擁有濃郁的文化氛圍、充滿詩意的圣彼得堡。1765年在女皇葉卡捷琳娜的親自關照下,皇家美術學院(現列賓美術學院)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開始建造。俄羅斯很多著名畫家、雕塑家都是從列賓美院畢業的,如列賓、希施金、克拉姆斯柯依、謝洛夫和費欣等。
20世紀初,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現實使得一些進步人士渴望找到一種喚起民眾的藝術樣式。于是俄羅斯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氣質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
1953年至1965年,中國派往列賓美術學院20余位留學生,他們主要學習油畫、版畫、雕塑和美術史論,新中國向前蘇聯學習就此邁開了重要的一步。圣彼得堡特有的民族氣質和異域風情深刻的感染著每一個在此留學的中國學生,并且為他們日后的創作烙下深深的印記。俄羅斯眾多博物館的珍貴藏品,從古典繪畫大師米可朗基羅、倫勃朗、維拉斯奎茲,到印象派、后印象派,再到野獸派的馬蒂斯等,讓中國留學生豁然開朗。臨畫是中國畫的傳統,也是中國留學生在向博物館學習的重要手段。中國畫的“臨、摹、仿、撫”作為學習手段,對油畫也是適用的,而留學生們對西方經典作品高水平的臨摹也給我國當時美術界認識西方油畫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范本。
最早把俄羅斯美術介紹到中國的是魯迅先生。他介紹了許多俄羅斯民族的木刻和革命版畫,這些作品對中國的美術界都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1934年,徐悲鴻訪問蘇聯。他帶回來很多蘇聯的畫冊和畫家介紹,也欣賞了很多蘇聯的油畫。他突出的印象是蘇聯的美術很新鮮。徐悲鴻把蘇聯美術帶到了延安。盡管交通不便,人員往來較少,但延安的藝術家非常關注蘇聯美術作品,在盡可能的條件下,把蘇聯美術介紹給延安軍民,介紹到重慶。
50年代的北京,正在馬不停蹄的奔向正常有序的生活。藝術要為工農兵服務,藝術要源于生活,現實主義的藝術表現早就是人們的追求,但人們需要切實的技術與科學的方法。1955年,42歲的馬克西莫夫來到北京,這位身材不高、性格溫和的老師將帶來連他自己也尚未想到的影響。
馬克西莫夫是俄羅斯莫斯科著名的蘇里科夫美術學院的油畫教授。按照中蘇文化交流協定,他被派到中央美術學院任蘇聯專家,主辦油畫訓練班。訓練班的學員是從中央美術學院和各地美術學院的青年助教中挑選的一批骨干,也包括少數在油畫界已經小有成就的年紀大一些的畫家,一共18位,為期2年。在油畫訓練班,學生們學到了什么叫素描,什么叫油畫,如何掌握色彩的冷暖規律,如何表現光的色彩規律,以及素描的基本規律以及要解決的問題。前蘇聯嚴格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了正規的創作軌道。馬克西莫夫與這些學員一同創作,他將前蘇聯嚴格的教學體系傳授給學生,他堅定的履行他的職責,使這些尚未了解油畫基礎知識的學員受益匪淺。這一時期中國學生創作的優秀作品有《劉胡蘭》《青年地下工作者》《信》等。馬克西莫夫油訓班的優秀成果,也引起了朱德的關注。
訓練班結束不久,革命歷史博物館組織了第一批革命歷史畫創作工作。油訓班學員們創作了大量主題性歷史油畫,如詹建俊的《五壯士》、侯一民的《劉少奇》、李天祥的《林祥謙英勇就義》、羅工柳的《前仆后繼》、何孔德的《井岡山會師》、靳尚誼的《黨的十二月會議》、高虹的《決戰前夕》等。這些作品對中國美術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當年的18位畢業生,成就出數位美術學院院長和有杰出貢獻的著名畫家。這為馬克西莫夫油訓班增添了一層耀眼的光輝。這是一段特殊的記憶,馬克西莫夫教授所代表的蘇俄藝術給中國帶來了無法忽略的影響。油訓班兩年內指導的學生影響了其后一個階段中國美術史的發展。
隨著中俄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列賓美術學院迎來了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這座古老而神圣的藝術殿堂依然延續著傳統的學院派教學體系,教授們嚴謹且負責的指導著每一位到此求學的學生。2006年,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院士、列賓美術學院梅爾尼科夫教授在列賓美院建院250周年教師作品展開幕時強調:列賓美術學院過去堅持的是現實主義的藝術觀念,今天堅持的依然是現實主義的藝術觀念,明天列賓美術學院還將要堅持現實主義的藝術觀念。堅持現實主義思想觀念和嚴謹科學的造型手法是列賓美術學院永遠的方向。他堅信現實主義藝術到三十一世紀也是生命力量最強的藝術形式。只有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用健康嚴謹的造型手法才是藝術發展的永生之路。
在當今的中國,新的中俄美術交流活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俄油畫藝術創作高級研修班”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和列賓美術學院聯合開辦的,是即58年前“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的又一次重要的中俄油畫藝術交流活動。時隔58年,時過境遷,歷史和現實都發生了不可想象的巨大變化,中國人對油畫藝術的理解較以往已經有了更大的拓展和更深刻的理性。在全球網絡信息化和圖像化的新時代,傳統藝術面臨新的挑戰,“中俄油畫藝術創作高級研修班”具有了新的現實意義和文化針對性,這是兩個繪畫大國一致的需要,也為共同尋求油畫藝術在新時代的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20世紀50年代以來,通過“派出去,請進來”,我國迅速建立了科學規范的藝術教學體系。尤其是油畫,經過幾十年不懈的努力,我國逐漸形成了藝術性與思想性相統一、并能體現民族風格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現實主義繪畫已成為當今中國油畫創作的主流。回望過去,那曾經的強烈與明亮依然照耀著我們前進的道路。
孟麗,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院美術創作研究中心,油畫專業。